当前位置

: 首页诗风词韵 诗歌理论 查看内容

网络与诗歌

胡德清 2013-1-23 23:05 4324
  网络时代的到来,可谓算得上是一种“文化时代”的兴奋剂,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发表制度,消弭了人们对名家手稿敬畏的程度,也为各种文学流派的交流奠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坚实基础。
  从以上的种种现象来说,网络不仅使得千花百艺得已共展舞台,也使得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有碰撞摩擦的机会。按理来说,这样的事情是值得每个人欢呼雀跃,可事实真如此吗?
  
  写文这么多年,令自己难忘的莫过于处女作的发表。那是1998年,家乡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洪涝灾害,事后国家派发了很多那时我未曾见过的东西,其中就有两样令我向往已久,方便面和矿泉水。许多读者要是看到这两样定会嗤之以鼻,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家乡处于偏僻的角落,得见这种东西确实不易。那年,我11岁,当那略带甘甜的矿泉水从我嘴里蔓延的时候,那种滋味,那种感受,真的难以用文字描述。也不知过了多久,那种滋味依然在我唇间肆虐,像是舍不得离开,要永驻期间。周围的人看我那时喝水的表情,犹如见了外星人一样。旁边不时也有些小伙伴拿起矿泉水模仿起我来,最后都以同样的表情结束;“什么呀,和普通水一样,还不如回家喝冰糖水。”是的,那水并没多大稀奇之处,要说稀奇,也就略带一点甘甜,那时我就在琢磨,这种水为何会带点甜味呢?在不久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要我们各自写一篇感谢解放叔叔的作文。每次的作文,老师都会拿我的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但这次我让老师失望了,我只写了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你那冰清玉洁的身体//填满了我的思想源泉//也俘虏了我的舌根,这就是我的第一首诗《矿泉水》。当我得知它被发表时,那种心情我想写文的人都会有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可这手稿我依然保存着,虽然都已泛黄。看着如今网络泛滥的文章,各种选本层出不穷,都以各种嘘头来招徕各方的文人志士,以多少价格来谋取一方之地。慢慢地,自己对作品的是否发表已无动于衷,似乎网络的颠覆已对传统发表制度上了一套蒙砂,让人无法辨清真正的方向。在前两年,我就像个无头苍蝇游荡于各种文学论坛,也参加了许多什么笔友会,也发表了许多作品,可每次发表后心情都处于一种忐忑。总会怀疑这次发表是不是靠人情博来的牺牲品,或许根本达不到发表水平,而只是一个滥竽充数的南瓜先生。在经过几次沉思后,自己终于慢慢地淡出了论坛,各种各样的选本,大赛,也甚少关注,当然也不能排除友人的盛情邀请。
  
  加入寒月的时候,正好是我刚从一个大论坛(此论坛有自己的刊号)退出的时候。在那个论坛混得久了,大多都是熟悉面孔,每次发表文章时,自己都会有那么一两篇在里面。久而久之就觉得这似乎在玩一个游戏,自己把文字码好,放在那里,等待人家来采摘。而寒月不同,没有自己正式的刊号,也没有熟悉的面孔,自己进去后完全可以大大咧咧地说话了,不用顾忌什么人情。然而自己抱着一腔热血进去,可每次进去后都会令自己大跌眼镜。论坛里面发表文章的人并不多,所以我每次都认真地对待每篇文章,若是太次的我不会回复,不是自己不想回复,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就像一个研究昆虫的专家与研究天文的专家的对话,结果可想而知。在里面游荡一定时间后,慢慢地发现论坛里面并没多少真正热爱诗歌的朋友,后面诗歌的发表也越来越少,面对这种情况自己不得不又重新做出了离开的选择。在最初的时候论坛里面有三人我记忆犹新,虽然他们的诗歌并不怎么游戏,有个可以说还没上路,但我每次对他们提出的意见都欣然接受了,我想也是因为有这么几人的缘故,才会使得我重新进入寒月吧。
  
  在这文字泛滥的时代,官刊似乎然然引领着潮流的步伐,很多人评判文章的好坏,依然以官刊是否发表为准。这种想法大大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写作者,也遗漏了许多精美之作。当然不能否认遗珠的存在,再和谐的东西也有遗漏的时候,然后拿着大人主义来对待作品的话,遗珠不仅不免,还会大大加强庸俗之作的冠冕。大家不要说我在胡乱一气,有什么资格胡乱指正,有什么资格说人家官刊的不是。当然,在这我并非否定官刊,而是讲一个事实,大家不要在围城里面写作,也不要被官刊这头衔给迷糊,其实并非你们所想的那样。在这我们不防看下《人民文学》发表的一首诗歌:
  《农村现状》
  有力气的男人外出找钱去了
  才长大的姑娘被劳务输出了
  连长得一般的寡妇
  也进城给人擦皮鞋了
  老得掉牙齿的老家
  只剩下年迈的父母
  带着上小学二年级的孙辈
  白天在去年的土地上
  掰包谷
  夜晚守着三间瓦房
  和两声狗叫
  在这,我们先不对作品不身作讨论,而对“诗”来说说,何为诗?其实这问题自诗歌产生就一直伴随着,可依然无人能够对其下一个真正的定义。在我心中,“诗言志”这三字还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什么诗歌都离不开一个“志”,当然这“志”,我们不能不它想的太狭隘,太封闭,就认为是志向的解说。我们不防来拆拆这字,拆字解说可谓深奥的很,有时也并不一定没有道理。志,上“士”下“心”,这样的结构不用我说,大家也会明其意。通过这几年的诗歌写作,我自己对其也作了个定义:诗,诗歌一种神秘物种,而这神秘就是通过种种“像”一点一点地组成的,而“象”又通过种种同性、同质、同芯,来一一反映,在稍微加些戏剧化的场面所构成的一种神秘物种。”说白了,诗歌必须有其所隐射的东西存在,而这隐射的东西就必须通过这三同慢慢挖掘出来。现在我们再回到上面那首诗歌。这首诗歌所反映的确实是农村的现状,题目也取得很恰当,可里面所隐射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大家看完以后,并不会觉得这首诗歌有多深奥,从上到下没有一句值得我们玩味。读完一遍后,就知道诗歌所反映的是农村现在的现状,读完后,我在想,作者是在鞭策还是在赞扬现在的现状,我们心里的状况,莫过于这两种选择。赞扬肯定谈不上(除非脑子进水),鞭策的话,那作者可就犯了大不敬了。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稳定,才会使得几分薄田留给年迈的父母。若是大家都留在家种这几亩薄田,那还谈什么建设,谈什么发展,不如倒退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回到原始部落。显然这首诗歌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叙述片段,一段记叙文的分行。我们再看一首《人民文学》看不上的作品。
  
  《画面》
  【西娃】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
  被缓缓展开,阳光下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
  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
  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
  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
  
  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
  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这首看似凌乱的诗歌比起上面一首来简直可以说是小学生见到了大学生,毫无悬念地,压制性的给比下去了。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构造,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等等这些毫无关系的名词被“强制”性地扣在了一起,它们所在的位置仅仅是一张旧晨报,所有不相关的“象”都被一张报纸给“场化了”(这涉及到了诗力场),被毫无缝隙地给融化了掉了,使得这些不相关的东西,在此时此刻显得那么的和谐,这些东西一天一天在更新着,也一天天地在被时代所淘汰着,而这些不就是时代进步的影射吗?不就正式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影射吗?接下来的一节自然而然地说到了关键上。年轻的母亲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生机勃勃的事物取代将要暗淡的事物,这难道不是历史的选择吗?
  
  其实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在这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谁都无法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说:什么什么就是先锋,什么什么就是权威。有什么权威真的会害死人。在如今,我们唯有尽下心来,安心读书写作,不要太在意名利得失,更不要说风就是雨。多些时间,不如多读读那些名作,一篇不懂,两篇,总有被自己攻破的时候。
  写这么多,都是这些年来自己所琢磨出来的。当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所以才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社团,而各种各样的社团都有相应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不要肆虐了这交流平台,更不要亵渎了它。一些无关紧要的柴米油盐之类的话,还是少谈为好。这也算是我给大家新年的一份礼物吧!
  注:此文若归纳到散文,可看看确实不像散文,暂时让其在杂文里面待会吧!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