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青春校园 查看内容

又是一年高考时

幽兰萦梦 2013-6-16 10:28 5066
  今日,虽说已是初夏,但阴云密布的天空,灰蒙蒙一片,看不到丝毫的阳光和云彩,更感知不到初夏的丝丝暖意。微寒的风轻轻地舞动着枝梢上的片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树叶也在风的轻拂下,扭动着柔软的身姿,婆娑起舞。端坐于荧屏前的我,隔窗瞅着这万千气象,宁静的心海终是怀有几分牵挂,只因为特殊的今日,又是一年高考时。
  想象着高考的紧张氛围,想象着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这一锤定音的关键时刻的一搏,心中不觉有几许怅然,为此,便在我的空间说说中,敲下如此一段文字,也算是对高考的一番感慨和自己心灵的一份释怀吧。“飘逝的是时光,沉积的是阅历,驻足的是曾经,回眸的是过往,留住的是回忆,深蕴的是温馨。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人生可以改写,也许,世界将是另一番模样,人生将是别样的风景。可惜啊!一切都已定格成永恒,再多的假想终是虚妄。惟愿莘莘学子们努力努力再努力,拼搏拼搏再拼搏,不留人生遗憾,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屈指算来,自文革后恢复高考不觉已有三十六个年头了。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那时的我们,对高考的意识还是有点模糊不清。试想,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过来,又历经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暴风骤雨的洗礼,在读书无用、批林批孔、批臭老九、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走白专道路、反击右倾翻案风、拥戴学工学农学军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心中能有几多墨水?高考又能有几成把握?为此,心里终是虚虚晃晃,对高考也就没有寄予多少厚望。
  我们七八届高中于当年的四月十九日毕业的,在吃完在校的最后一次会餐,集体合影之后,那些不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就离开学校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而我们留下来复习迎考的考生们,共分文理科两个班。理科班大多都是男生,相对来说他们的学习氛围远远浓于文科班。而我们文科班女同学居多,且又是要求背诵的东西较多,所以,在学习氛围上就远远低于理科班,唯有踏进文科班的教室,看到恍若作战室般满墙悬挂的各种地图,才会感到一丝高考前的学习气氛。
  那时的孩子不同于现在的孩子,没有什么娱乐工具,除了书本外,纸牌就是唯一的休闲道具。文科班的纪律较松懈,因为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居多,为此,老师就允许学生们离开教室到自己的宿舍去单独复习。也许是在那个年代,学生们自由散漫惯了,即使回到宿舍,也没有几人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投入到复习之中去。即便你想独处一隅静心复习,也总会被好事的同学们找到并夺下手里的资料,强行拉到她们的行列中去。
  在我们文科班的数十人中,也许,我是属于那种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为此,校长和班主任,总是对于我寄予厚望,盼望着我能够金榜题名,为文科班实现零的突破,为学校争得荣誉。我的父母业已怀有这样的心理,也总是望女成凤、出人头地。也许是自己的根基本就浅薄,也许是源于那样的氛围中没有尽心复习,也许是肩上的负担太重。在走进考场那一刻缺乏一份满满的自信,在答题时感到有些手足无措,脑中几近空白,为此,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最后以八分之差名落孙三,与步入高等学府深造失之交臂,在心中留下终生遗憾,老师同学们也为我感到扼腕叹息。
  带着一份失落的情绪,卷起铺盖卷回到家中之后,历经一个暑假的蛰伏,校长老师带信说,学校将举办高三复习班,力邀我重回学校继续复习,争取再圆大学梦。也不知当初自己是怎么想的,也许是一次高考的失利在心中留下的阴霾挥之不去,也许是惧怕那每周三十里的徒步行走。无论老师和父母如何劝说,就是不愿再去复习,甚至幼稚地以无声的泪和绝食作为反抗。源于我的这份倔强,最后校长老师和父母只好作罢。后来听说,那个高三复习班没办多久就关闭了。
  七十年代末,一场轰轰烈烈的知青回城运动在全国拉开帷幕,数以万计在广阔天地里炼红心的广大知青们,如潮水般地从全国各地蜂涌回城,一时间,各行各业人才紧缺。正是源于这样的契机,让我们这些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学有所用。在我们农场,由于大批知青回城,使得教师队伍零落不堪,缺口很大,为此,场领导决定,在全场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公开招考教师,在这次的公开招考中,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人名教师。
  面对着与我年龄相仿的学生们,虽然我性格沉静不善多言,但源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在领导担忧的目光中,我从容自信地走向三尺讲台,铺展我人生全新的一页。由于我的努力和教学方法的得当,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平均80分,在全农场十多个学校中名利前茅。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十六岁,正是如花如梦的年龄;十六岁,正是充满理想的阶段。为此,世人常常把人生的十六岁称为花季。在这个如花如梦的年龄段,能够干着自己喜爱的一份教书育人的工作,充当着辛勤园丁的角色,内心自然会怀有着许多粉红色的唯美浪漫的遐想。在尽心教书育人的同时,更给自己的心灵充电,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以此来充实自己、丰韵自己。
  假如,没有那次的集体招工;假如,我的父母亲当时能够从长远考虑,也许,我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流连在大学的校园里,在知识的殿堂里深造,我的人生也将会演绎另一页篇章,我的前途也许就会别有一番风景。或许,这也就是冥冥之中的宿命所致吧。
  就在我被领导一致看好,准备在适当的时期送我去深造的时候,一股进厂的大潮将我裹夹到百里之外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工人生涯。可巧的是,我进厂的纪念日,也恰恰是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
  人世间有许多的事总是让人匪夷所思,有时,为了一个梦想的实现,即使你做出百般的努力,最终也总是以颓废失败而告终,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才会清楚。
  人生之路总是充满坎坎坷坷,也许是自己缺乏一份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也许是上苍没有对自己格外眷顾,也许是自己今生就与大学校门无缘,在经历过几次的拼搏、奋斗之后,终于在失败面前气馁妥协,默认了自己平平淡淡的人生。
  如水的年华,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黯然流逝,人生的履历,在酸甜苦辣咸的磨合中日益沉积。在自己还恍然不觉中,那生命的航船便已悄然划过青春的热烈,划过岁月的年轮。忽然有一日,自己的孩子,也正在走进高考的门槛,跻身于千千万万个向高校冲击的莘莘学子的行列之中。
  2004年,一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的儿子在历经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之后,终于汇入了万人争过独木桥的高考洪流之中。虽然时至今日,已是悄悄过去了十个年头,但那送子高考的一幕在我的记忆中始终铭记,每每怀想之际,不经意间,自己也会哑然失笑。
  作为考生的父母,心里的紧张程度完全不亚于孩子们,但在孩子面前,却又不敢表露半分,生怕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记得2004年高考的第一天,清晨,那一轮红日便喷薄而出,将万道金光洒向人间。随着太阳越升越高,温度也逐渐上升,及至晌午,炙热的阳光如火炉般蒸腾着大地,气温高达37度,那浓绿的树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圈缩着叶边,知了在树的枝桠间烦闷地叫着,更给这炎炎夏日增添了一丝沉闷和炎热。再看那些家长们,一个个都是热汗涔涔,衣衫贴身。这样炎热的气候,既是对学子的考验,也是对陪考家长的一次考验。众多的家长驻足在考场外,为了躲避骄阳的炙烤,纷纷捡庇荫处栖息。城里的考生家长还算好,在把孩子送到考场之后就返回家中准备赶制合口的菜肴以供孩子享用,掌握好时间,到时再来接孩子。那些从乡镇赶来的考生家长甚是艰苦,一些有着先知的家长们在孩子进入考场后,就捡一些庇荫处早早地席地而坐,静等孩子出考场,那些比较憨厚愚钝的家长,及至太阳升高时已无庇荫处可觅,便用编织袋铺在阳光下,一边放着孩子的被褥行李,一边带着自己的物品,就这样在烈日下曝晒着。有的家长可能是太疲倦了,坐在烈日下竟是沉沉睡去,那浓重的鼾声和着同样浓重的汗味在四周弥漫……
  当孩子们步出考场的那一刻,家长们如潮水般蜂拥而至,努力在人群中寻找那张熟悉而又可爱的小脸,待寻着自己的孩子时,拉着孩子的手,递水送水果点心,那份关切和温暖之情不言而喻。
  为了这高考,当地的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凡是与考场相连相接的交通主干道上,全体交警倾巢出动维持交通秩序,大型运输车辆一律绕道而行,凡是行驶在与考场相关的主干道上的各种车辆减速慢行,禁止鸣喇叭。在几个考点的门口,用彩旗拉起了警戒线,有交警专门疏散行人,给考生进入考场提供绿色通道。凡在高考期间,停止一切户外的文艺活动,禁止商家高声鸣放音响,禁止燃放各种烟花爆竹。凡此种种举措,皆是为考生提供一个温馨安静的迎考环境,为莘莘学子一路开绿灯。
  孩子在历经三天的考试,又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当高考分数出笼的那一刻,又为着高考志愿该如何填写而犯愁。记得我们家,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竟是讨论研究了三天。那三天可真是度日如年啊!考试是对考生学习成绩的检验,而填写高考志愿则是对家长的眼力、脑力、耐力、观察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一次综合性的考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其中的艰难抉择。记得在那三天里每天只能睡个囫囵觉,在锁定几个学校的时候,为了和当地的招生办和学校取得联系,电话从早打到晚,几乎要把电话给打爆了,有时竟是连续拨打几个小时还无法和学校联系上。
  那时的《扬子晚报》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因为它的信息量不仅大,而且很全,有许多信息就是通过阅读《扬子晚报》得来的。源于对这份报纸的酷爱,我曾连续五六年每天必买,每篇必看,即使在儿子远去杭州读书的几年里,在每年的高考之后,我依旧非常关注当年各校的投档线,以及各个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每每老公看到我依旧对高考这么热心,总会讥讽窃笑一番,而我是依然如故、乐此不疲,谁叫我也曾是一位高考的考生?更是一位曾经的考生家长呢?
  时光悠悠恍若白驹过隙,匆匆十年过去了,今天,当我听着初夏的冷雨敲窗的滴答声,心中更多的是感慨:真快啊,又是一年高考时!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