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小说故事 小说连载 乡野风情 查看内容

《老人的村庄》第五章:唐招弟的第二段婚姻

荒村一叟 2015-11-25 11:45 3876
第五章:唐招弟的第二段婚姻

  事情过后,日子又恢复了平静,婆媳俩哭得沙哑的喉咙也渐渐地能低声说话了。不管发生了多大的事,未亡人的日子总还要往下过,好好地活下去,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此时成了婆媳二人的共识。招弟仍然是天天上工,细脚婆婆包揽了家里的两个孩子和烧烧煮煮。
  又过了一年,细脚婆婆的娘家庄上有个远房侄子,岁数比宝才小两岁,比招弟大两岁,三年前,结了婚才一年多的媳妇因为难产,大人和小孩都没保住,至今也没找到个人。细脚的妈妈就跟她说,如果招弟肯过去的话就将女儿带过去,孙子留给她。招弟听说后坚决不同意,两个孩子她一个也舍不得离开,后来那家同意让男的过来“招夫养子”,重新组织个家庭,或许招弟还能生一两个。当时国强家媳妇和汉成家菱香都说:“这门亲能做,招弟家没得个男人也过不起日子来。”这三个人在队里是相处得最好的三姐妹,招弟听了她们一顿劝就让那个男人过来了,也没行什么仪式,就悄悄地加入了这个家庭,过去寡妇改嫁都认为是一桩晦气的事,都是这样闷声大发财地住到了一起的。
  那个男人叫杨东生,因为是家中的老四,小名叫四小,长大了人家都叫他杨四。因为结过一回婚,岁数也一年比一年地大了,想再找个黄花大姑娘肯定是不可能了,只好将就着找个半边人。杨四,一米七五的个头,生就一副好身板,长脸,但不难看。人也挺憨厚老实,识字不多,听说只上到三年级。他人也很勤快,什么重活,技术活都拿到起来,队里有人说:“这下生产队里又增加了一个大劳力,招弟也有了依靠。”头二年,扬四和招弟两个人就同心协力地把这个家弄得又有了点起色。两人天天上工,干的都拿大工分的重活,家里还第一次养成了一条百十多斤的肉猪,这几年,因为汉成带头苦干,队里连年增产,每一工分的单价也由原来的四分钱增加到六分多,年底分红时他也拿到了一百多元的余粮钱,汉成队长还答应他们,不扣他家的陈欠往来款,等以后有机会就将这个尾巴剁掉,作为对宝才非正常死亡的一点补偿。这两年,细脚婆婆的表现也不错,带孩子、煮饭还要喂猪,招弟很感激她,扬四对这个远房长辈也很尊重,平时没得个姑姑不开口。
  可惜好景不长,扬四在这里只过了四个年头就又离开了这个家庭,说起来主要责任还是因为细脚婆婆。
  细脚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人,村里人说她,自小就水性杨花,如今老了还越来越作骚,对那方面的要求特别强烈,风言风语地传说村里有好几个男人跟她保持着那种关系。还有人说:“这婆娘怕的是得了‘花娇疯’”。原来在她搭上了她家老二后还同时又搭上了几个光棍汉,为此,老二还自不量力地想管她,她一怒之下就把顾老二甩了。不到五十岁的细脚,在那个年代,应该有了风烛残年般的老态,但她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她本来底子就不丑,又没下田干过农活,因而并不显老。虽然这几年日子过得很拮据,也没什么好茶饭吃,但她竟然还养得肉嘟嘟的,脸上也白白净净的。这些年,年轻的媳妇们都把髻儿剪成了短发,那种发型叫“拖把头”,就是在电影内常见到的女红军的那种款式,细脚也跟风剪掉了大髻儿,队里就有人说她:“如果不是一双小脚,还真像个女乡长 ”。与她好过的人有时还毫无顾忌地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说她那个地方的毛特别厚,甚至还给她起了个诨名叫“厚毛”。
  在一个闷热的夏天,招弟的弟弟撑了条船,将他和两个孩子带到娘家去“歇伏”,那时每逢盛夏农忙过后,娘家都会将嫁出门的女儿和外孙带回去歇几天,招弟也只有这几天才能得到一段不长的休闲时光。家里只剩下了细脚和杨四姑侄二人,分别睡在东西两个房间里。这里的习俗是长辈住东房,晚辈住西房。夜里,杨四常常听到东房里有异常的声响,心里就明白姑姑又在与情人幽会,杨四弄不明白的是,姑姑同时有好几个相好的,怎么一回也没发生过撞车的事故?他留心观察了两晚,还真的揭开了谜底,原来细脚每当家里人全睡下时会去重新关一下堂屋门,将已经搭好了的双门搭子改成单搭子,那种老式的铁门搭,单搭子很容易从外面拨弄开来,双搭子就没法开,首先进了门的人会轻手轻脚地再将门搭上双搭子,后面的人就知道已经有了捷足先登的人进去了。有一天晚上杨四睡下后又走出去看了下堂屋门,发现那回是搭的双搭子,心里就纳闷,莫非她今天闭门谢客?

                                

  半夜时分,杨四突然听到细脚喊叫肚子疼,平时东西两个房间通往明间(堂屋)的门一般都不关。杨四赶忙过去点着了油灯,看到她在床上光着上身只穿了件短裤,脸上好像是很难过的样子。那时,上了岁数的女人在夏天不穿上衣是很普遍的,扬四也没在意。他问她要不要弄船上大王庄去看先生(这里习惯将医生叫先生),她说:“不要,就是肚子疼,你帮我把肚子揉一揉”,他帮她揉了一会儿后她就说:“好些了,再用点劲,再向下一点”,杨四觉得她的柔软的腹部全是肉,他不敢再往下,因为手下已经接触到了那漫延上来的厚毛,他看到她两个大白奶子在不住地晃动,脸上似乎还露出了笑意,他一下子明白了,她分明是别有用心。杨四当时也只穿了件短裤,当细脚张开双臂将他紧紧地抱入怀中时他的下体早已昂首挺立迫不及待了。此时,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两张嘴在瞬间就凑到了一起,两条舌头也搅成了一团。他为她褪掉了那条短裤后,看到她那肥大的屁股在油灯下是那样耀眼的白。一阵暴风骤雨过后两人才熄灯相拥而眠。整个过程两个人都没说一句话,一切皆在不言中。
  其实,这事细脚已经策划了好久了,自打这个娘家侄进门时她就已经居心叵测了,这一天她等了二年多。扬四也是早有此心,个中原因是他原来的婆娘就是个胖丫头,他曾无意中跟人说过,招弟抱在怀里身上全是骨头。这个比他大十六七岁的远房小姑的身材太像他死去的婆娘了,因此也常常想入非非,只是有贼心没贼胆。这次,细脚选择的时机是在招弟离家七八天后,她估计这个小伙也有点把持不住了,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他们睡醒后,天色已经大亮,外面正下着雨,估计今天也上不成工了。一丝不挂的两个胴体很快又纠缠到了一起。这回,细脚施展出了她久经沙场娴熟而老练的床上功夫,让杨四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欲仙欲死。后来风平浪静后,他们都觉得有点对不起招弟,他们相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招弟知道,他们明白,一旦让招弟发觉了,后果将不堪设想。至于伦理纲常他们倒是很无所谓,他们虽是同姓本家,但已经记不清是哪一代同过祖先了,庄子上也曾有过年龄相仿但辈分不同的远房本家结为夫妻的事例。细脚还告诉他,他们庄上有个富农的儿子,四十多岁了还打着光棍,有人看到过他跟孀居多年的亲生母亲睡在一个铺上,他母亲六十多岁,母子俩相依为命,也不晓得传说是真是假,杨四说:“这事我也听人说过,怕的不假,有人还在门缝中看到他在家里替他妈妈洗澡”,显然,他们谈论这些奇闻轶事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乱伦行径辩解,因为这世上还有比他们更离谱的。
  招弟从娘家回来后,一切又归于平静,那年秋天,儿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那时还不曾有学前教育,到了七八岁就上一年级。儿子的小名叫锁根子,学校老师给他取了个大名叫顾龙根。此前,儿子一直跟他奶奶睡在东房里,招弟觉得孩子一天天的大了,他奶奶又是那么一个说不上口的人,如果让孩子看到了什么,说出去多难听,还是早点分开好。院子南边有两间南屋,一间砌了个烧草的土灶,旁边有个小房间,原来宝才的妹妹睡过,招弟就与婆婆商量,想把龙根安排到那间小屋里睡,细脚就说:“不如让我睡小屋,早上煮早饭也顺便些,又打扰不到你们”其实招弟就是想让她睡过去,随她去折腾,只是不好明说。后来,细脚搬到南屋,这边倒是清静了许多,那边不时仍然会演绎着单门搭子与双门搭子的故事,招弟也只好随她去。
  平日里,杨四与细脚是十分谨慎的,除了招弟去了娘家他们能毫无顾忌地放荡几天,平时他们是难得有机会重温旧情的。因此,过了一年多,招弟还被蒙鼓里。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这桩风流韵事在村里早就传开了,消息出自细脚的几个相好的,他们发现只要招弟离了家,那些人都会一无例外地被挡在门外。于是便有人“侦察”到了,那几夜南屋的铺上根本就没人睡。人口如飞,没过几天,村里就没人不知道了。不过没一个敢跟招弟提这事。以前招弟也觉察到了一些异常的现象,比如,人说久别胜新婚,但招弟离家几天后回来,杨四并不像过去那样急不可耐,激情似火。反而感觉到他被淘空了似的疲惫不堪。遇到这种情况,招弟就想:“也许是他这几天身体不好”对于男女之事她也不大上心。她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会发生这样荒唐事。直到有一回被她抓了个现行才如梦方醒。
  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正是队里收割中稻的时节,招弟割了一天稻,睡得正香,队长汉成把杨四喊上场去翻场,那时中稻脱粒大都是摊开用牛拉碌碡打场,叫碾场,碾过一遍后必须要翻过来碾第二遍,翻场一般在午夜前后,由队长喊上十来个男劳力去完成,一次也就个把多小时的时间。那天,招弟在床上已经听到了邻居家翻场的男人回家开门关门的声音,但隔了好一会儿还不见杨四回来,心里就有点犯嘀咕,这会儿他能上哪儿去?她便起身想去问一下与他一起翻场的人,那夜天气很好,院里洒满了皎洁的月光,正当她准备打开大门时,突然听到了南屋有细微的声响,咯吱咯吱的声音就好像是老鼠在啃木质家具,仔细一听就晓得那是从婆婆睡的床上传出来的声音,走近南屋小窗前还隐约看到了床上的帐子也在有节奏地抖动着,分明是那里激战正酣。
  这种场景她以前也碰到过,不过今夜好像有点非同寻常,她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在台阶上坐了下来,她希望等会儿出来的人不是杨四,但是杨四此时能在哪儿呢?
又响动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屋内终于静下来,接着就出来了一个提着裤子的人,那人正是杨四。当他看到了招弟像一尊塑像似的端坐在月光下的台阶上,顿时吓得魂飞天外。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人们的意外,那夜招弟一点没声张,更没有与杨四撕打哭闹,就连一句埋怨责备的话都没说。她异常平静地为杨四指出了两条路,一是立马走人,永远别再回来;二是如果他丢不下细脚就搬到南屋去与她去做名正言顺的夫妻,永远别再踏进北屋一步。她的平静让杨四觉得很可怕,他知道这段婚姻必定是无可挽回了,第二天便悻悻地走了,他来时是一个光身人,也没有与招弟领过结婚证,走时依然是光身,只是招弟将他所有穿过的旧衣服打了个包,让他拎着走了,算起来前后差不多正好四年光景。招弟很庆幸这几年一直瞒着杨四服用了避孕药,那是她的一个闺密、娘家庄上的妇女主任提供给她的,当时只是因为家庭负担太重了,想等过了几年后再替杨四生一个。现在想来,这样更好,了无牵挂。从此也别再结什么孽缘了,认命吧,好好将两孩子养大。
  杨四走后,细脚整整两天没起床,不知道是因为羞愧还是舍不得她的侄儿。后来招弟跟她说:“事情就算过去了,你别想不开,希望你还能是和从前一样,帮我把宝才的两个孩子带大。”细脚起来后仍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对外宣称杨四嫌在这里苦,不肯来了。村里人虽然个个心知肚明,但也没人去点破。那年年终决算时,招弟还将分红的80多元钱托人带给了杨四,说是他做的工分钱,她不想沾他的光。
  后来,细脚还经常去她的娘家与杨四重温旧情,招弟也没过问过。听说隔了二年,杨四在家里又找了个带着一个孩子的寡妇,那个婆娘是个母老虎,有一回在细脚的娘家又抓住了他们,那一回闹得天翻地覆,那个婆娘竟然揪着细脚的一把头发把光着身子的她拖出门外。细脚的弟媳发誓从此不让她再回去。颜面丢尽的她从此就断了娘家路。
  也许是因为那一回的教训太深刻了,细脚回来后就像变了个人,她睡的南屋门再也没有搭过单搭子,那些老相好也从此没碰过她的身子,她真的脱胎换骨了,那年她四十九岁。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一转眼又过了十年。这十年中国农村发生了许多变化,先是知青下乡、文革武斗、毛泽东逝世、四人邦倒台,文革结束,接着人民公社解体,农民们告别了历经几十年的大锅饭,这个户主叫唐招弟的家庭又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六亩多地。这十年也从未有人劝招弟再找个人,她含辛茹苦将儿子龙根女儿龙女养成了人,在最困难的那段岁月里还让龙根上完初中,女儿上完了小学,虽然那时小学只有五年初中只有二年,那个学上得也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到知识也十分有限,但招弟能做到这样却是常人难以想像得到的。不过,客观一点讲,细脚婆婆也是功不可没的。招弟仍然记得,头几年,她一个人没日没夜地上工干活,工分钱还是买不回一家人的口粮和烧草,是这个已经洗心革命的婆婆与她相依为命,为她当了称职的好后勤,使得从田里回来的她能喝到一碗热粥,使得两个孩子也并不比人家的孩子苦。虽然,那些年,分的口粮总是不够吃,但婆婆却总能利用自留地里长的青菜、南瓜、山芋、胡罗卜等副食品把日子一步一步熬了过来。有时接连吃好几天的薄粥,她舍不得招弟饿着肚子干重活,就在粥锅里存心做几个麦鱼儿(粗面疙瘩),盛粥的时候全都捞给招弟吃,她觉得,招弟是个难得的好媳妇,是顾家害了她,更是自己害了她,当年她年纪轻轻的,要是黑下心来丢下孩子拔脚走人,才二十四岁的她到哪里都还能嫁上一个好人家。
  她们这个四口之家,有七八年没能拿队里一分钱,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支就靠细脚婆婆每年养一头猪,那时猪子长得特别慢,又舍不得喂一点粮食,全是靠的粗糠和青草,招弟上工时,人家坐下来歇气她还要抽空扯一把猪草,孩子们一放学也要去打猪草。一头猪养一年只能养到百十多斤,只能卖到四十几块钱。家里还养了四五只蛋鸡,生的蛋平时一个也舍不得吃,只有到了立夏或者是孩子过生日时才一人煮一个给他们。因为常年吃粥,一个人能喝几大碗,一煮一锅子,烧草也不够烧,到了夏天就舍不得烧热水洗澡,都是舀几瓢河水在木桶里洗洗算事。发的布票也大部分用来卖钱,婆媳两个除了夏天必不可少的要添件把短裤几乎没添过别的衣服,孩子们穿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后来龙根不上学了,队里安排他跟在一个老头后面养趟鸭,每年能拿到两千多工分才让招弟喘了口气,那一年年终破天荒地分到了六十多元余粮钱。
  分田到户以后,招弟好像一下子得到了解放,因为除了农忙就不需要天天下田了,农忙时家里又有了龙根这么个大劳力,女儿也能帮着干点活,最紧张的时候,奶奶还能拽着小脚下田给他们送饭。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是终于不用再愁粮食不够吃了,每天都能吃上一顿干饭,招弟的小脸上开始有了点儿血色,体重也打破了她的历史记录超过了一百斤。那年她已年届不惑。

                                

  不过,招弟又有了新的烦心事。龙根眼看着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家里底子这么薄,就是儿子自己能谈上个对象,拿什么替儿子办婚事?最让她揪心是房子,这座土墙草屋还是她嫁过来之前翻修的,当时在村里还算过得去,因为是顾家的祖屋,竖梁与衍条全是杉木的,土墼墙的下部还有半人多高的砖基础。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二十多年她经历了多少人生的变故,全部心思都化在保住生命养活儿女上,哪还顾得到翻修房子?碰到屋顶漏雨了就请汉成爬上去在漏水的那里插一把草,因此,弄得现在的屋顶就像个骆驼。这几年,村里劳力多的人家,房子都进行过翻修,有的已经彻底告别了土墙草盖,住上了纯砖瓦结构的新房子,虽然那个时期的瓦屋还十分简陋,大都砌的是空心墙,但造价也得两三千元。一时半会儿哪里积攒到那么多的钱?
  分了田后,虽然粮食一年比一年收得多,但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还在执行,农民收的粮食先要缴“征购”粮中的“征”粮,这批粮是用来抵算农业税的,农民不得钱;然后再完成摊派下来的“征购”任务,这一部分粮食,国家按统购价结算给农民,一斤稻谷只有一角多钱。农民售粮的钱由村里的会计统一到粮站结算,再由村里扣除掉各种名目繁多的“两上缴”,真正到承包人手里已经寥寥无几了。“两上缴”顾名思义就是乡村两级平摊给农民的负担,那时新近才恢复过来的乡级政权仍在按原来人民公社的模式运转,以前应该由大队负担的费用只能平摊到农民的头上,村一级的管理性开支也仍与过去差不多,虽然干部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那么多的“工作”要做了,但村干部,生产队(后来叫村民小组)干部一个也不少,每年都需要一笔资金用来养活他们,尽管他们自己也种着承包田。可见得,在包产到户的头几年,农们只是得到一点自由,也告别了饥饿,但在经济上还是翻不了身。像招弟这样的又要砌房子又要娶媳妇的人家仍然一筹莫展。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细脚婆婆在她62岁的那一年得了一种怪病,起初只是不大想吃茶饭,说肚子不舒服,里面像是有草把揉,后来又没来由地上呕下泻,乡卫生院没查出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建议到楚阳人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结果查出了婆婆得的是尿毒症。这下可吓坏了招弟娘儿仨,那时,农村中的人得了这种就等于宣判了死刑,就是有适合的肾源移植,到哪里去筹集天价手术费?靠透析维持生命更是匪夷所思,再富裕的家庭都承担不了那么多的费用。那天是招弟和龙根一起带她去的,他们没敢将医生的诊断结果告诉她,只是化光了带去的钱为她做了次血透。回来后,她觉得精神好了许多,就说:“还是大医院好”过了几天又不行了,招弟就不得不将她的病情告诉了她。此时她才如梦初醒,她表现得出乎常理的淡定,她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不久将会在另一个世界里与先她而去的丈夫、儿子聚首了。
  一天晚上,招弟侧着身子坐在婆婆的铺边上告诉她,又从她弟弟那里借到些钱,第二天准备带她再到楚阳去做一回透析,她说:“招弟,你就别再烦神了,明天我死都不去,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人家年青人得了这种病的最后也不得不抛妻别子,我不要你再在我身上化钱,我走后你的担子还很重,看来我只能帮到你这儿了。我这一世,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你还小,我真希望你等孩子们成了家后再找个知冷知热的人陪你走过后半生”
  招弟就说:“你别瞎想,也许可能上次是诊断错了,再去复查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得的那种病,就是真的我们也要作最大的努力,让你多活一天好一天”
  “好吧,那就明天再去一回吧”婆婆跟招弟说这话时脸上还挤出了些许笑意,好像很轻松。
  第二天早上,龙根早早地找来了一条挂桨机船,他准备吃过早饭后将奶奶和妈妈送到公路边去搭乘去楚阳的班车,那条通班车的公路在北车路河边上,离这里有五六里远。当招弟盛了一碗粥到南屋叫门时,却从门缝中闻到一股农药味,她突然联想到昨晚婆婆说过的那些话,就知道出了大事了,她惊惶失措地叫来了几个邻居把门撬开后,发现屋内的药味更浓烈,婆婆已经在床前的泥地上一动不动地佝偻着身子,身边倒着一个空药瓶,嘴边仍有农药的白沫,表情十分痛苦。招弟记得那是一并用剩下来的1605,估计还有半并的样子,药瓶是放在北屋家神柜子的柜脚旁边,显然是她悄悄拿过去的。龙根一回来就哭着要驮奶奶上挂桨船去乡卫生院抢救,有人说要先灌洋碱水,前几年村里发生过好几起服农药自杀的事件,对这方面好像大家都有经验,这时,村里的赤脚医生也闻讯赶过来了,他看了看就说:“喝得太多了,且已经有了些时辰了,身子已经全冷了,没救了,准备后事吧”。后来,娘儿仨就哭成了一团。
  葬事仍是已经当上了村支书的汉成夫妇帮着料理的,那时刚推行殡葬改革,火化费用全免。送葬的头天晚上还请了九个和尚念了半夜经,虽然都是些吃肉喝酒嫖婆娘的假和尚,但那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和吹吹打打梵乐也有点像那么一回事。村里的人家大都送来了纸钱,人们对死者还都有点肃然起敬,他们早已忘记了她早年做过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都觉得这十多年来她是个好婆婆、好奶奶,特别是她这最后的一“喝”,堪称悲壮、伟大。

                                       
五                                       

  婆婆的牌位在家里供了二年,是第三年上才化掉的。二年来,招弟都将开锅的头一碗饭都恭恭敬敬的端到牌位前,叫一声:“奶奶,吃饭。”招弟觉得她吃了二十多年婆婆煮的饭,她为她供二年饭是应该的,虽然明知不过是个传统的仪式,上供的饭也不会少一个米粒,等会儿热热还能吃,但她仍然觉得这样做了心里会好受些。她早就忘记了婆婆曾经给她带来的伤害,她只记得在后来的十多年内婆婆是把她当女儿待的。
  这几年龙根跟着他舅舅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卖服装,招弟和龙女仍在家里种田,到农忙时,龙根也会赶回来帮几天忙。
  上一年,她们家将老房子进行了一次翻修,基础没动,也没添木料,就是将土墙换成了砖墙屋顶盖上了大瓦,勉勉强强地跟上了当时的形势。那一年,招弟的妈妈在大王庄给她的外孙龙根找了个媳妇,姑娘比龙根小两岁,当年就定了亲。
  1989年底,也就是为婆婆化牌子的这一年,四十五岁的招弟完成了她多年的梦想,她为二十五岁的儿子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二十二岁的女儿也在同一天出嫁,这种做法在农村叫两场小麦一场打,新娘进了门后女儿再上娶亲船,一进一出既省钱又热嘲。龙女也嫁得不算远,西边的一个小村子,步行也只需半个小时。婚礼是龙根的舅舅帮着操办的,自然也少不了汉成夫妻二人的帮忙,他那时已经不当支书了,他为顾家操办了好几件“事”,唯独这回办的是喜事,因此,他们夫妻都替招弟高兴。面对一屋子的亲戚,招弟虽然忙得晕头转向,但心里却装满了甜蜜。
  招弟家的媳妇姓王,叫王翠萍,说起来她还上过一年高中,不过文革时期的高中生肚子里也没多少墨水,与龙根的文化水平也算相当。这个媳妇,用现在的话说还是相当“给力”的,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下可乐坏了招弟,也忙坏了她。其时,龙根在上海那边自己也租了个门面卖服装,店里还雇了一个人帮忙,生意还不错,他不能在家里久留,儿子生下来十多天就急着要走。招弟就大包大揽地对儿子说:“没事。你放心,有我呢。”那时又正值秋收时节,招弟又要侍候月子又要割稻、拾棉花,忙得一夜睡不了几个小时的觉。
  第二年夏天,媳妇带着孙子也去了上海。招弟在家虽然一个人仍然种着那五六亩田,但还觉得比媳妇在家时轻松了许多,就是农忙时家里没得个男人总是觉得很不方便,特别是送粮,粮站上那么高的粮囤,一个女人怎么夯得上去,碰到这些难事大都是汉成帮他的忙,为此,她很过意不去。这时候,村子还有了些闲言碎语,说汉成这个人当了那么多年的干部没嫖过婆娘,现在好像反而有点不分门(方言:不靠谱),他这样日早日晚地帮她,图什么?对此,菱香心里有数,汉成不是那种人,他帮招弟主要还是因为她和招弟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姐妹。招弟的姨娘一九五八年全家去了江西一直没再回来,在陆家舍,菱香就像是她的亲姐姐。以前汉成当生产队长时,村里几乎个个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作风问题,但唯独汉成一尘不染。在这方面他是那个特殊年代里的另类。菱香有一次还听到几个队干部在一起拿汉成开涮,说:“你这人真是让你白活了,爹妈给你一杆枪,枪枪打在老地方,不晓得你到了走的那一天眼睛怎么闭得起来?”菱香听到后还跟那几人当了真,她忿忿地说:“畜生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呢。”说过后也觉得有点无奈,那年头人少畜生多。
  不过,菱香也觉得招弟才四十多岁的人,儿女的事情也都了了,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事情了。晚上她俩在一起纳鞋底,不止一次的劝过招弟,招弟说:“那么多年都过去了,现在还提这些做什么,就是我现在有这个心,哪里还有这么个合适的人?”菱香想:招弟的话也有道理,村里到是有几个五十岁上下的老光棍,可那些人散漫了大半辈子了,大都活得很凄凉,如今好像都在等死,不但没成家的能力,也根本没成家的心,弄得不好,还会再带来一次伤害。早些年,四十几岁的女人不愁没人要,因为那时成分不好的人家常有三十多岁找不到婆娘的大龄青年。她们还听赵国强说过,前些年,南边有个庄子上,有个三十二岁的小伙寻了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寡妇,结了婚后媳妇只比婆婆小一岁。现在时代不同了,没那么多好事了。
  那年冬天,上海回来的人告诉招弟一个坏消息,说龙根在那边要和翠萍离婚,原来是龙根与那个雇到店里帮忙的盐城小姑娘打得火热,两口子天天杠丧。招弟听后就立刻跟人家去了上海,她晓得,龙根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还真怕她这个小个子妈妈。她过去后,事情果然很快得到平息。她和那个小姑娘谈了半天的话,多发了她半年的工资就将她辞退了。后来她就留下来在租来房子里带孙子,让翠萍与龙根一起到店里做生意。家里的田只好全都让汉成代种,
  那一年是一九九二年,招弟四十八岁。她万万没想到,她这一走就走了十八年才又回到陆家舍的老屋。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叶沁
叶沁 2015-11-25 10:52
顶,给个赞!{:1_7:}
引用
陈真真
陈真真 2015-11-25 12:04
问好,远握。
引用
月隐寒霜
月隐寒霜 2015-11-25 12:29
文笔优美,冬安!
引用
青稻夫
青稻夫 2015-11-25 12:39
{:13_1389:}
引用
墙头等红杏
墙头等红杏 2015-11-25 13:21
{:3_194:}
引用
小天
小天 2015-11-25 13:36
赏顶精彩,问候楼主!
引用
漫天
漫天 2015-11-25 14:08
欣赏问好!
引用
子文
子文 2015-11-25 14:16
好文,拜读{:8_825:}
引用
冰心晶莹
冰心晶莹 2015-11-25 16:24
拜读了,问好。
引用
状元
状元 2015-11-25 18:23
问好朋友
引用
阿宝
阿宝 2015-11-25 20:27
问好,欣赏文采!
引用
admin
admin 2015-11-25 20:49
辛苦了,拜读。冬安!{:3_194:}
引用
童心未泯
童心未泯 2015-11-25 21:15
欣赏,静静品读
引用
林娟
林娟 2015-11-25 21:32
来支持下朋友,冬安
引用
小桥烟雨
小桥烟雨 2015-11-25 22:14
{:1_5:}支持并问好
引用
嫣然雪晴
嫣然雪晴 2015-11-25 22:51
学习,送上问候
引用
雪珂
雪珂 2015-11-25 23:04
欣赏佳作,冬安!
引用
上官楚伶
上官楚伶 2015-11-26 08:50
拜读,问好朋友
引用
冰羽
冰羽 2015-11-26 09:30
好文笔,欣赏学习。

查看全部评论(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