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朱元璋:明朝的另类“偷窥狂”

2017-1-2 20:17 3176

  [摘要]世界上热爱偷窥的人们,几乎没有一个是在达成目标之后,还要把自己的行动透露给对方的,否则还能叫什么“偷”?元璋不同,他“偷”完之后,还要告诉你,你被他“偷”了,这真是一个另类。
  朱元璋:另类“偷窥狂”
  宋濂于家里设宴待客。次日上朝,元璋问他,你昨晚在家喝酒没?宋濂俱以实对。元璋又问,和谁在一起喝的?你为客人们准备了哪些好菜?宋濂一一作了回答,但心中究竟忐忑。宋濂答毕,元璋大笑,说宋爱卿真是老实人,没有欺我。宋濂这才知道,他即使退朝居于深宅大院中,也逃不过皇帝的眼睛。
  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因学生打碎了茶器而怫然。次日元璋问他昨日因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道出原委,说皇上您怎么知道?元璋以图掷之,原来,那是皇帝所遣画工描绘的一张“宋讷生气图”。
  儒生钱宰被朝廷征召,编孟子节文,退朝后思念故乡,文人积习不改,作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次日元璋劈面就说:卿昨赋诗甚佳,不过你说“午门朝见尚嫌迟”,我实未嫌卿,改“嫌”为“忧”如何?钱宰汗出如浆。
  致仕者也常为元璋所惦记。吏部尚书吴琳退休返乡后,元璋特地派人前往察看。使者隐藏身份,偷偷来到吴琳的家乡,看见一个老农正在田中拔草,使者上前询问:这里是吴尚书的家乡,请问他在哪儿住呢?老农非常恭敬地回答:我就是。使者回报皇帝,元璋大为赞叹。

  要时刻窥伺臣民,建立特务制度自是最佳选择。元璋所设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多不法,“官”怨沸腾。洪武二十年,元璋演了一场怒烧锦衣卫刑具的好戏,他说:审问犯人是司法机关的事,我有时让锦衣卫先问问,不过是要他们先把情况摸一下而已,怎能随意入人于罪?这话有点像说单口相声。
  世界上热爱偷窥的人们,几乎没有一个是在达成目标之后,还要把自己的行动透露给对方的,否则还能叫什么“偷”?元璋不同,他“偷”完之后,还要告诉你,你被他“偷”了,这真是一个另类。原因很简单,他握有让你发抖的权力。世界上的其他偷窥者如果像他这样干,轻则会挨一顿老拳,重的还会吃官司,可元璋不会,不但不会,他正要借此明白宣示:你在我面前永远是透明的,没有必要和我玩心眼儿。
  
  一边兴学校,一边毁文化

  洪武朝堪称中国历史上遍设学校之始,兴学系元璋一大善政。但元璋只希望造就为己所用之工具,对学生设禁甚多,不但不许议论所谓军国大事,更规定“生员不得擅入厨房,议论饮食美恶”,敢有犯者,即杖击并充军。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宋讷对学生单靠严厉立威,伙食很差,学生竟有饿死者。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受不了虐待,在学校里贴出一张壁报抗议。按照校规,这是“毁辱师长罪”,应该打一百大板充军,但元璋却认为学生向师长抗议,此风不可长,竟法外用刑,把赵杀了,并在学校前立了一根长竿,悬其头以示众。

  这个血淋淋的竿子一直竖在那儿,居然要等到明史上以荒淫出名的明武宗出场,才被下令撤去。史籍上说,明武宗南巡,到了南京的国子监,看见这个竿子感到奇怪,说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教员回答是挂学生脑袋的,武宗大不以为然,说了一句很朴实的“名言”:学校岂是刑场!撤掉吧。这根血淋淋的竿子一共竖了126年。
  把科举考试的内容限定在几部经书之内,宋朝王安石是始作俑者。朱元璋的“创造”在于,他和文臣们一起,把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僵硬地固定了下来,文章怎么起头,怎么转折,怎么结尾,都必须一丝不苟。这样一来,文章立意早已是圣贤的,格式又是统一的框框,逼迫天下读书人把才思浪费在“八股”这个小小的螺蛳壳中,只能在螺蛳壳中看谁的道场做得漂亮,徒然耗费青春。
  秦始皇怕读书人厚古薄今,非议朝政,焚书坑儒。唐太宗实行科举,看到应举人很多,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元璋更进一步,把读书人限制在八股中,等于将秦始皇和唐太宗合二为一,其办法是唐太宗的“英雄入彀之术”,其用意则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心”。

  南北文化水平不一,科考录取者中南人居多,洪武三十年也不例外。北人不满,元璋下令彻查的结果证明并无舞弊。这时又有人造谣,说复查者故意把北人中不好的卷子给皇帝看,元璋大怒,立即将复查的多个官员赐死,同时他亲自考试,重新选拔了61人,均为北人,“时谓之南北榜”。西方学者所撰的剑桥中国明代史在叙述这一冤案时直截了当地评价说:“这种种事件表明了一个人长期患偏执狂后会是什么心理状态。”
  刘伯温:帝王师做不得
  明代人物,刘伯温轶事特多。如传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伯温忽要元璋换船,刚换,原来那条船就被飞炮击中,“立碎”云云。清人修明史已对此不满,曰:“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产,非其至也。”神神道道的东西当然不是刘伯温人生的主要方面。

  虽然刘伯温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帮助朱元璋在乱世中恢复秩序,是值得历史肯定的。过去史学家喜欢说就是这群知识分子使坏,使原本“革命”的朱元璋政权“蜕变”成了又一个地主阶级政权,现在只能让人莞尔一笑了。谁说一个安定的秩序,就只是缙绅阶层而非平民百姓的渴望?
  刘伯温入明后活了七年有半,先后几次被封,又几次被打发回乡。在反复放归、召还的过程中,伯温不忘战战兢兢地尽儒者之本分。他劝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又提醒元璋,对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将王保保不能轻敌妄进,结果被他不幸而言中,名将徐达在追击王保保的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忧谗畏讥的刘伯温准备在家乡终老,但善于占卜的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
  隐居的刘伯温竭力洗尽铅华,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也不和地方官吏来往。家乡的父母官因为始终见不到刘伯温,乃便服求见,正在洗脚的伯温对上门的客人不便坚拒,生火做饭以待客,但当县令以实相告时,伯温立变色,自称小民,即退。
  温州、福建交界处的谈洋因其险要,易成藏匿匪人之所,刘伯温遣子刘涟入朝建议设立一个机构巡查。但刘涟奏事绕过了中书省,执政大臣衔之,遂诬伯温欲以谈洋作身后之墓地,设立机构意在驱逐百姓也。大狱在即,病中的伯温扶疾入朝,于元璋面前“惟引疚自责而已”,意思是什么辩解的话都不说,只承认“我错了我错了”。
  朝廷祭奠孔子,仪式结束后,祭祀用的肉分给重臣算是一种荣誉。病中的刘伯温没有参加仪式却接受了肉。元璋曰:刘伯温学圣人之道,不参加祭奠却享受祭品,学礼学到哪里去了?下令停发其一个月俸禄。是否接受祭品是小事,停发一个月俸禄也是小事,关键是皇帝行动中透露的信息是意味深长的:他就是想让刘伯温没面子。(文/黄波)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