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我知道你在读书日那天干了什么

2017-8-9 10:34 2693

  [摘要]四月不冷不热,是跑步的好时节,很多城市都选择在四月的一个周末举办马拉松比赛,这本与读书无关。但马拉松比赛的新闻标题上,冠以世界读书日字样,这是很明显的搭车蹭热度行为。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过去了,可以好好读读书了。这话不是开玩笑,因为在读书日当天,大家都忙着搞活动,没工夫静下来读书的。快闪、说走就走的旅行、马拉松比赛、主题晚会……一切跟读书有关或无关的活动,都假书之名搞得热火朝天。
  既然各家都在搞噱头,不妨我们也来搞搞噱头,把“读书日”这三个字拆开来看:读,书,日,三字分别蕴含着关于读书的一重境界。重点落在“日”上,还是“书”上,抑或是“读”上,区别大不同。
  第一重境界:日
  


  

  上图是小编搜索世界读书日时,窜出来的一条奇怪的东东。点进去看了下,全文没提任何一个与书有关的字。这条与读书无关的读书日新闻,倒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四月不冷不热,是跑步的好时节,很多城市都选择在四月的一个周末举办马拉松比赛,这本与读书无关。但马拉松比赛的新闻标题上,冠以世界读书日字样,这是很明显的搭车蹭热度行为。之前读书圈只有蹭别人的份,诸如《白百何出轨!适合已婚人士读的10本爱情小说》,《赵四如果看过这十本书,就不用买伟哥了》等等。
  如今,曾经冷门的世界读书日竟然成了爆款,被体育界拿去蹭热度了,这不得不说是值得读书界欣慰的一件事,有种“终于轮到我了,我也有今天”的感觉。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当下,每年4.23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办数不胜数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使读书这件平时少人问津的事,在每年的四月成为全社会的热点。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即读书这件事,平时是那么的冷,以至于要由国家领导人出面,多次倡导大家去做这件事(你看国家啥时候倡导过买房、炒股?);而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又是那么的热,热到体育界都来蹭热度。这种极冷和极热的反差,造成的最明显结果,就是读书日活动的“鸡血化”——怎么吸引眼球,怎么能引爆社交媒体的话题讨论,就怎么搞。
  比如近些年很火的“快闪”活动。随手一搜,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快闪活动从南到北遍布祖国大地各个角落。



  那么什么是快闪呢?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快闪是“快闪影片”或“快闪行动”的简称,是一种嬉皮行为,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它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离开。



  “快闪行动”最初是纯为搞笑或是膜拜纪念等行为艺术,其主要的特点是无组织、有纪律、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总而言之,原本跟读书八竿子打不着。但它符合网络传播特性,表现形式很有煽动性,因而在需要鸡血式传播的情境中,被广泛使用。读书日的活动,恰恰需要这种鸡血。
  而鸡血式传播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持续时间极短。就像读书日一过,我们的目光就被别的什么日吸走了。我国类似读书日这样的一日活动还有很多,比如除了315那天,消费者权益往往比较难被保障;除了地球日那天,想不起少开一天车来;3月5日学雷锋日那天,平时落灰的公交车站护栏能被八拨学生擦得锃亮……












  读书日快闪活动扎堆,其道理和学雷锋日锃亮的公交车站护栏一样,热闹一时,也都难以避免地成为一日鸡血。
  第二重境界:书
  今年的读书日,最火的不是读书,也不是书籍本身,而是几家书店的命运。上海的季风书园宣布,将于明年初关闭他们的最后一家书店——上海图书馆店。巅峰期曾经拥有过8家书店的季风书园,从此成为历史。
  无独有偶,北京南锣鼓巷唯一的一家书店——朴道草堂书店,则在三天之内完成了互联网舆论的一个轮回:从发文鸣冤吸引关注,获得成为10万+爆款文章;到首次反转,被别人发文斥责乱收费;再到再次反转,正式宣布书店关门。如今的互联网生态,没有经历过多次反转的事件,不算热门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家沉默了九年的小书店,真真的在关门前火了一把。
  4月25日,朴道草堂书店微信宣布,书店正式关门,终年九岁。






  随后这篇微信被删除,如今他们官微上已经找不到这篇关门微信和4月22日刷屏朋友圈的那篇《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都不见了。
  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无法探知究竟,但这几次反转的前后,大众舆论的变化颇值得玩味。
  《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一文发出后,整个朋友圈沸腾,那些平时读书的,不读书的朋友,都纷纷转发予以支持,口气一律是城管傻x,北京市政没脑子,不能守住闹市区最后一方文化的净土等等。
  当晚,反转来了,亲身到过书店的人现身说法,指出书店的两大不合理规定:1. 进门最少购买一本书;2. 书店内部单设的“静默阅读空间”,进门需要100元。而且城管只是封闭门口,并未强令他们关门。很快,这篇名为《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又刷爆朋友圈了。



  朋友圈里那些平时读书的,不读书的朋友,又纷纷出来倒戈,谴责书店隐瞒实情,贩卖廉价情怀博取同情。
  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几个小时前义愤填膺的那些朋友,没一个真去过这家书店,没一个了解基本的内情。也就是说,这家书店开或不开,关或不关,与绝大多数人没有一毛钱关系。借书店这个载体,贩卖自己文化人情怀的,与其说是书店店主,不如说是那些转发后悲秋伤怀的“读书人”。
  过了一个周末,4月25日一早7点半,朴道草堂书店官微正式宣布关门,这篇文章随后不久即被删除。在删除前,许多早起的朋友又在转发反反转:那些说书店只是封门,没被迫关店的人,脸疼不疼?看看,人家官方发文宣布关门了!!
  当然,在官方删除了那篇关门的微信后,很多朋友又把转发的朋友圈悄悄删除了……
  朋友,冷静啊!



  于是,世界读书日就在这样绕着书打嘴仗里,热热闹闹地过去了。除了没读书,其他事真是没少干。
  第三重境界:读
  读书日过了,终于能读读书了。每年的4.23左右各媒体都会围绕读书日狂轰滥炸,但去年稍有不同,因为去年是个大日子: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同时去世400周年——



  2016年《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
  4月23日这一天全称叫世界读书日,全世界公认这一天最能代表读书这件事,是因为这天死过俩人: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两位世界级的大文豪都去世于1616年4月23日。两个生前素未谋面的人,无意中践行了中国结义兄弟的至高境界: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同年同月同日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这天是两位重量级文豪的祭日,分量够重,才选中这一天作为世界读书日的。总而言之,这一天是要鼓励大家读书的,办活动只是手段,拿起书来读才是真正的目的。
  读书日当天,除了各种活动外,按惯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会公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今年是第十四次调查,在各媒体通稿中,结果是喜人的:“在数字化阅读方阵,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连续8年增长,2016年手机阅读率高达66.1%。图书阅读也形势喜人,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比上一年有所增长。“浅阅读”和“深阅读”呈现双升,是国民阅读现状一个生动写照。”
  这个数据,是把所有图书阅读都称为“深阅读”,把所有手机阅读都称为“浅阅读”。面对来势汹汹的手机阅读,官方终于把看手机刷微信通通算作阅读的范畴了。而阅读率,则是在这一年中,不管读过多少,读过就算。所以手机阅读率、图书阅读率约等于“智能手机购买率”和“手指头碰过书本率”。
  官方的通稿到此为止。但其实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个长达万字的长篇报告,多看看其中的数据,就会发现,国人的阅读情况远没到乐观的时候。
  比如58.8%的全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数字貌似不错:全国多一半人在过去一年都捧着书读过啊!那么再来看下边这张图:



  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我国读书最多的人,他们高达8、90%的阅读率,大大拉升了全民阅读率,让成年人可怜的阅读率显得不那么尴尬。其中,0-8岁的孩子,阅读率高达76%,高于全民阅读率将近20个百分点。
  再来看,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连续三年都在4.56-4.65本这个几乎在误差范围内的数字区域晃悠,基本保持恒定,也就是说,三年基本没涨。与此同时,报纸阅读量、期刊阅读量则在过去三年每年一个台阶地稳步下降,连电子书都在下降。也就是说,增加出来的那些手机阅读时间,都没用来读书。



  而且,4.65本/年,这个数字也是被孩子们拉起来的。看看未成年人的阅读量——



  记住这个数字:全民每年读书4.65本,0-8岁的孩子,每年7.76本。也就是说,没有咿呀学语的孩子们手里的那些几乎无字的图画书撑着,全国人民的读书量还要降一个台阶。
  对于动辄花四五千买个手机,一年后扔掉的中国人来讲,在买书上是很克制的。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将近七成的人只愿花十几块钱买。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的价格承受能力情况
  数据还有很多,有兴趣可以去查阅“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种种数据说明,对于读书,中国人还远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不用跟其他发达国家比,只跟自己比,在国家领导人强力倡导全民读书几年之后,我们的全民阅读情况并未有明显改观。
  读书这件事,我们还差得远。
  结语:
  有这么一个把全国人民的眼球吸引到书上的日子,总归是一件好事。只是书终归是用来读的,就像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一样。炒房的喧嚣,不属于每一个盼望着居者有其屋的老百姓;同样,读书日的喧闹,也与大多数爱书人无关。读书日,贵在“读书”,千万别就剩下个“日”字。(文/李岩)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