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想当曹操、赵匡胤? 袁世凯其实最像王莽

2017-9-26 09:04 2942

  [摘要]袁世凯于此时会想到谁呢?霍光?曹操?赵匡胤?他可能不会想到其实他最像王莽吧。袁世凯是一位粗野的实用主义者。
  袁世凯喜欢吃鸡蛋,不耐烦剥壳,连壳吞。他办公用正餐的时候,有乐队奏乐。他自称血热,须发早白,却连夏天也穿着夹袄,以示真命之躯,体质非同凡人。其效仿的例子是冬季穿单衣夏天不出汗的宋仁宗,天地冷热与他无涉。说这些,是想说袁这个人,首先是武夫,其次以洋物为雅好,第三,缺少自知之明,对自己还有一点崇拜。



  袁世凯
  吃带壳的鸡蛋吃出了英武之气,但老袁其实不会打仗,也没有实战经验。他叔祖袁甲三是文武双全的帅才,是曾国藩以后,于淮河一带剿灭捻军的中流人物。本为乡绅的袁家就靠这位大帅发迹,但到袁世凯这一代,也许是应试教育出了问题,其实学问还不错的袁世凯死活考不上功名,也就走不了仕途。他最终走了军队这条线,从幕府做起,开始了一生的投机。
  我们看看晚清时能折腾事的几位落第秀才,洪秀全、左宗棠、袁世凯、孙中山、康有为,各有各有的门道,有妖道有魔道有仙道有鬼道,社会整体在沉沦,也为他们提供着机会。另一种是应试教育出来的高等人才,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奉行保守主义,尽人事知天命,也无改于这个老大帝国的速朽。两种人生之间,交替着洋务运动、外敌入侵和历次内乱,直至革命的大神乘着世界潮流滚滚而来,撕破并摧毁一切,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李鸿章
  李鸿章大清帝国的最后五十年,极好地印证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句话。鸦片战争始知外国利器,太平天国的战火遍及半个中国;英法联军入侵打进了首都,差点亡国;捻军与回乱,造成地方武装兴起;朝鲜战争与中日甲午海战,海军陆军覆灭,然后义和团运动从山东蔓延整个华北;八国联军来了,清廷几乎丧失政权,革命党遍地开花,大小上百次起事,清政府摇摇欲坠而仍不倒;辛亥起义,革命军几不敌冯国璋的北洋军,最后还是袁世凯在小皇帝面前一跪说,逊位吧,有糖吃。



  12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这还是中国式宫廷政变的老法子,几大因素齐备,权臣、内乱、幼主,惟一的区别是不流血。
  袁世凯其实最像王莽
  袁世凯于此时会想到谁呢?霍光?曹操?赵匡胤?他可能不会想到其实他最像王莽吧。
  袁是一位粗野的实用主义者。官场给他的评价是“知兵”,其实呢,这位家族式地主武装的受惠者尽管喜欢谈论兵法,也不过是为自己的军界地位造势,助长自己身上的武夫气质。这是老袁最大的一项资本。



  戎装的袁世凯
  老袁的前半生其实都还没有确定路径,26岁成为驻朝鲜大臣,是偶然在军中得到机会,适逢朝鲜内乱,带着二百个兵平定了同样不过几百人的乱子,其实质不过是制止一场打架。靠的是老大帝国于藩属余威尚在,以及日本野心未彰,等真打起来,老袁看得清楚,跑得迅速,根本没挨着战场的边儿——他那时还没有资本,无论政治还是军事的。
  再度起家的老袁从天津小站练兵开始,甲午之后,海军是办不起来了,太费钱。陆军总是要有的,买些机关枪和克虏伯炮,再请几个德国教官,把没饭吃的流民、义和团残余、社会不安定因素一网收尽,不费大钱而能造势。明着练兵,暗中为自己培养本钱,这是曹操和赵匡胤的事业,也是他叔祖袁甲三最精通的事业。此时的袁世凯,才算找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拥有资本而受重用,这在乱世也是最好的上升之阶。



  新军操练场景
  话说清王朝也确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继承者和总代表,它尽力模仿着一代代皇权初生时的清明克己、中段的奢靡无算,以及晚期的溃烂成疽,它自己的独特历史贡献则是一条辫子和文字狱。我们谈论历史,不是为了独陈自己有什么真知灼见与异样眼光,更不可乱作翻案文章。比如关于西太后,很有些人把她描眉画眼,打扮一番,变作一位精通外交与内政的独撑苦局式人物,而对李鸿章,就更把他说成一个忧国忧民、以西式文明为杠杆的晚清变法设计师,这种把纷乱、分散、逻辑线并非一条的历史细节胡乱并入某种命题之下的做法,代入感未免也太强烈,连当时中国的气味都没有闻到呢。
  政治人物活得才没有那么抽象。李鸿章生活之奢侈,阖家权钱之垄断,对西来文明之昏昧,只比西太后少一个量级。当时中国,好像一个蜂房,养着一条巨大的蜂后,此为各权贵阶级之存在目的,存在总是需要目的的,而众多无名小蜂就在这蜂房出出入入,不知为何携粉,缘谁嘬蜜,茫茫中一个目的只在出入之间。统治阶级以民众无知为乐事,却不知洪流将起,只等着那条蜂后自肥到寿命尽头。



  西太后慈禧
  以西太后之阴毒自私,她亦是个“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路易十四式人物。以李鸿章之末路士大夫与机会主义习性的尾大不掉,他也只是个玩弄平衡术的老官僚。而我们的主角老袁,夹着尾巴做了多年的人,得了些知兵的虚名,拥有了自己的武装,他身上的传统和现代又是怎样交锋的呢?
  袁世凯为什么想当皇帝?
  我们知道,袁世凯一生最被人诟病的是想当皇帝。今天我们一定认为,当皇帝便是搞独裁,便是独夫民贼,开历史的倒车,与人民为敌。不过,还是先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看看罢。
  清帝逊位,民国初立,孙中山履行承诺,卸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袁不愿去南京就任,在北边搞了个假兵变,他视北方为自己的地盘,也不排除他自己阵营内对国统与国都的某种坚持。蒋介石后来将南京定为国都,自是出于奉孙中山为民国始造与正统的概念。然而当时的袁,肯定没有这个想法。



  袁认为民国多半是他创造的。没有袁反戈逼宫,革命不知还要流多少血,这也是当时舆论的主调。不管革命党乐不乐意,大家都得在共和这口锅里开始夺食了。袁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没有什么现代政治理想,他的实用主义告诉他,国会与南方革命党表面拥护,但实质上是反对他的。他的政府与国会交锋,屡屡受到杯葛,万事拖延而不能办,这让他对本来就陌生的共和制产生怀疑,民国开头的四年,就在这种吵闹中延续着。
  人人都有天花板。老袁有权谋而无主义,当个军头还行,做为一个政治家就太失败了,这是他的天花板。暗杀、讹诈,甚至封闭国会,锁着代表逼迫表决议案,这是他捅破天花板的举动。事实上,民国大总统任内,老袁已经是个独裁者了,只不过他能号令的势力范围,已经不出京城。各省督军、地方政权、革命新势力,他都无法真正施加影响。他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元首,与各国打着交道,对民众则一无所知,建设无从谈起,对共和政体深深的不满实际上反映着他在政治上的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这是他起心动念恢复帝制的总根子。



  袁世凯称帝
  日本人为什么不想袁世凯当皇帝?
  帝制论由袁的顾问苏格兰人莫理循提出,渐渐由总理梁士诒等缓缓推进。要知当时世界,共和政体与君主立宪体,本由各国政府与人民自行决定,是绝对的内政。强大的英吉利和后起强大的日本,为君主立宪政体做了很好的诠释。主张君主立宪,这是袁在练兵时期就被站队,或他以为不言自明的政治立场,且当上军机大臣后他也目睹过筹备立宪的过程。共和才是他真正陌生的东西。以袁的视野而论,如能在古老的东方成就一个君主立宪的大国,与英国日本比肩,于公于私他都堪称伟人。当然了,至于他为什么不想做华盛顿,也是那块天花板闹的。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与各国驻华使节合影。
  1915年,恢复帝制这项内政在外交上四处受阻,其时世界大战正酣,与袁私交不错的英使朱尔典个人支持袁当皇帝,其他如美法俄德均异议不大,认为是一项内政不应干涉,惟英国外交大臣建议朱尔典劝说袁等待战争结束再行帝制,害怕战争期间英国在华利益会受社会波动的影响。真正反对袁行帝制的只有一国,那就是日本。
  我们进入了《洪宪帝制外交》这本书的脉络,可以发现作者考证极详,尽用史料说话,当时与此事相关的各使团与各自政府之间往来电文,线索纷繁,交涉极为曲折缜密。日本政客对袁世凯向来结有心结,从朝鲜往事始,倒袁之心屡起。当时最强的英国哽于英日同盟,不得不照顾日本在东亚利益,默认日本为东亚盟主,凡涉中国事都要先看日本脸色,因此日本在反对袁恢复帝制一事上占尽话语权,公开质问,暗中破坏,加上在《二十一条》的几十次谈判中,日本最想要的利益即控制中国军火生产等项没有拿到,害怕中国君主立宪后会产生更多变数,甚至强大起来,因而不遗余力反对并游说其他国家一起杯葛。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事上日本运用的手段,可以透视出当日国与国之关系,日本强压中国,并暗中支持南方反袁势力,渗透无孔不入,为的就是恐怕中国成为一大陆强国,与日本并起争雄。



  《洪宪帝制外交》
  唐启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版
  该书参照中、日、英三国外交档案及三方研究成果,试图还原洪宪帝制外交的史实。
  1915年中国参战加入协约国。英俄想要中国的军火,这也是袁世凯的底牌之一。将日本拉入中国参战与否的争议,加重了帝制事的砝码,袁把内政打成了外交牌,也是无奈,因为反对帝制的重要势力,内有段祺瑞、冯国璋、陆宗舆等心腹,外有南方反帝制战乱,旁有强邻伺机,难言之隐不能说,失道寡助没人扶。人往往在历经万事折冲之时能神机百变而不殆,却总是在放心大胆以为只欠东风时而东风不来,老袁看走了眼,以不具备条件的一次硬上弓忽悠了自己,因为他不懂,他的位子方向变了,自己早已是独自面对一个国家和世界,没有别的挡箭牌,放着华盛顿不当,偏要当王莽,谁也救不了他。(文\张亦霆)



  袁世凯葬礼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