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随笔小札 查看内容

重阳心语

青城散人 2017-10-28 18:05 1545

  “八月十五桂花香,九月中秋菊花黄” 眼看重阳节又快到了。说来惭愧,鄙人从未有过重阳节的习惯。平生只有一件事与重阳有关,那就是抗战时期上初中时,老师让我们抄写他的一篇重阳节的文章,作为留念。至今还记得开头几句是“春秋两佳节,重三与重九。百年三万日六千,所最难得唯少年……登高固说是陋俗,也可借此陋俗一览神州大亚之山川。……”还记得最后一句是“归来酒醉涌如潮,吐尽胸中无限恶。” 原来那位老师在登高时与同事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大发牢骚,并以酒浇愁,沉醉一场。

  重阳节的称谓和习俗,最早见于三国时代。重阳节的目的应该是,趁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之际,登高望远,抒发情怀和健身祛病。然而由于各人的处境和心情的千差万别,实际上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纵观民间各种节日,余以为其中包含概念最广,习俗内容最多者,当数重阳节。诸如登高、祭祖、思亲、敬老,以及赏菊、吃菊花糕等等。余以为这些概念和习俗大多是由“高”字引申出来的。心胸开阔,传统观念强的人,登高一望,浩瀚无垠的神州大地,美丽的湖光山色,不免对开创华夏伟业的始祖和列祖列宗崇敬不已,从而引申出重阳祭黄帝陵和祭祖乃至敬老养老的诸多传统习俗。远离家乡和亲友的人,登高一望,就有“西望长安不见家”之感,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写的诗中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志趣远大,奋发向上的人,引出“人往高处走”的概念,祈求“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乃有重阳吃“糕”(谐意高)的习俗。而高官显爵者登高时,却从“高处不胜寒”感悟到自身前程的艰险!文人骚客和风花雪月之士,却对秋菊深感兴趣,故有重阳赏菊和咏菊之风。更有身世坎坷,穷途潦倒之士,只有以哀叹来度重阳,爱国诗人杜甫在其《登高》诗中叹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陶冶着亿万华夏子孙,至今仍然经久不衰。余也曾登临过秦岭之巅、华山之顶,攀援过青城和五台之峰,也曾荡漾于心旷神怡的感受之中、焕发过思乡之情。余今已年逾古稀,随着体力的衰老,登高之趣也已逐渐减退。但是,重阳文化仍然牢树于心。回顾平生对社会之贡献微薄,却也获得不少的回报。亲身体验到当今社会的尊老养老风气的日益浓厚与温暖。尽管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时弊和阴暗面,但是传统的老年文化仍然是主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仍然深入人心,世代相传。更可喜的是,政府近年来在尊老养老方面先后制定和推行了许多重大举措,诸如养老保险制、老年保健补贴以及若干优待老人的法规等等。就是在互联网上,我这个老顽童也经常受到许多网友的尊敬与爱戴,这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博爱精神,使我深感温暖!今当重阳佳节又临,不禁感慨万千,心语油然而生:“叹人生之须臾兮,吾当自强不息,映彩虹于夕阳!”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浮华苍桑
浮华苍桑 2017-10-25 09:46
欣赏精彩,问好!
引用
北冷
北冷 2017-10-25 12:43
好文笔,拜读!
引用
叶沁
叶沁 2017-10-25 14:09
问好朋友,欣赏了。
引用
青城散人
青城散人 2017-10-25 14:40

谢谢首評与支持!问好!
引用
流萤小梦
流萤小梦 2017-10-25 16:43
欣赏,赞!
引用
状元
状元 2017-10-25 16:50
欣赏,赞!
引用
梦帆
梦帆 2017-10-25 21:04
学习了,谢谢分享
引用
龙腾四海
龙腾四海 2017-10-25 21:31
欣赏
引用
杨千紫
杨千紫 2017-10-25 21:40
好文笔,欣赏学习。
引用
阿华
阿华 2017-10-25 22:15
{:1_1:}
引用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2017-10-25 22:15
问好朋友
引用
青稻夫
青稻夫 2017-10-25 22:28
学习了,谢谢分享
引用
随风
随风 2017-10-25 22:34
{:1_1:}
引用
西风子
西风子 2017-10-25 22:41
欣赏
引用
玉雅兰
玉雅兰 2017-10-25 23:50
好文笔,送上问候。{:1_7:}
引用
嫣然雪晴
嫣然雪晴 2017-10-26 07:11
欣赏学习了!
引用
陈真真
陈真真 2017-10-26 07:48
欣赏,精彩继续!
引用
冰心晶莹
冰心晶莹 2017-10-26 19:18
欣赏并问好!
引用
张开日月眼
张开日月眼 2017-10-26 19:42
欣赏问好{:1_7:}

查看全部评论(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