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兰草地 返回首页

陌上秋草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ancaodi.com/?61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斗胆再侃诗词

已有 955 次阅读2014-12-13 09:14 |系统分类:随笔| 诗词, 语言, 意境, 情感

既然已开始谈诗词,索性继续谈下去。好在文学这东西全凭感觉,虽虚度至今多少还有些感觉,趁记性还大于忘性时码成文字。

我想谈的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感觉抒情诗和叙事诗虽然都叫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后来发现,事情比我想的还要复杂,似乎一切分行写的都叫诗,就差没把计算机程序也算进去。反正我也无法界定清楚,大概齐就用诗词这种称呼吧。

比较喜欢古体诗词。并非因其古,主要因其简洁凝练。语言这东西很怪,其表达力和字数成反比。一件事能用一个字说明白,你要是用了好多字,表达力会大打折扣。你写了首诗给朋友看,朋友的反应是“哇”!恐怕再说多少话也没这个字更让你欣喜若狂。

诗词也是这样,同样的意思,表达越简练就越有份量,就好像把很多宝物密实实打成个包。古体诗词因此有很大优势。不妨看几个例子。

先引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之几许。”寥寥数语,包含的情景非常之多。尤其欣赏“吹梅笛怨”。仅四个字,就表达了笛声、曲牌《梅花落》和怨情这几样东西。这样的词语不收入成语词典可惜了。

再看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和李清照可谓异曲同工,用压缩词语展示一连串情景和意象,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从而充分体验语言的魅力。

秦观很擅长凝练词语。一览其众多作品,像“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样的妙语比比皆是,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淡柳桥边,疏梅溪上”、“微月户庭,残灯帘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等,举不胜举。把字拆开来,全都平平常常如现代常用字,聚到一起便生出无限美感。常见有人喜好用生僻古字赋诗撰文。那自然是高雅,但压缩了读者圈,倒不如学学秦观、柳永这般宋人。

据说柳永擅长慢词。我们既无曲谱,又听不到原声,不知如何慢法,但从词中也能体验一二。如《定风波》中一段:“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如同李清照和秦观,也是惜墨如金,其情景铺展却更细腻更连续,如同摄像机缓缓摇动。

元曲中也有不少类似杰作,最典型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多人喜欢这首散曲,常听人挂在嘴边。要论精炼,大概很少有诗词能出其右。前十八个字,每两个字描述一物,一幅生动场景跃然而出,历历在目。有此衬托,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才显得特别有感染力。

简单归纳这类诗词的特色,大致有三点:

一、 把情景意象压缩到简洁凝练的词语中,几乎每个字都饱蘸内涵,以尽显语言之美。其要点是几乎毫无约束的词语组合。现代人潜意识中受现代汉语语法约束太深,往往难辞其桎梏。古汉语本就语法松散,诗词更是较少约束。例如,“千年恩怨”可以变成“恩怨千年”,把定语变成补语,“立对夕阳”可以写成“立夕阳”,把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有兴趣者不妨试试把词语随机组合。不难发现,这样形成的短语用于诗词大都顺畅,有时甚至形成连珠妙语。

二、 诗词需要跳跃式描写,不宜像散文那样拖沓叙述。其实,很多散文杰作也是跳跃式描写,只是诗词的步幅更大些,节奏更快些。想把丰富意境压缩进寥寥数语,非此不可。把大量画外音留给读者去想象,读者会按生活体验构造出自己的意境空间,感觉韵味无穷。这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三、 诗词表达的是情感,所有笔墨都是为此而用。诗词不仅要借景抒情,有时还要直抒胸臆,点破真情。情景和慨叹如天成般融合才更有感染力。上面例子中,李清照的“人何处”、“吹梅笛怨”,秦观的“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都是这种笔法。李清照作为婉约派代表,用此笔法颇多,大概正是女性情感细腻所致。当今诗坛多才女,应该也是此因。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