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情感美文 查看内容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2019-12-24 19:10 5676

  伴着时光匆匆的脚步,我们又一次被岁月牵扯着迈近年末岁尾。回首经年,多少梦想还来不及实现,已被无奈地搁浅到流年彼岸,成为这一年无法拾起的遗憾。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回头想想:有多久没有在辽阔的田野里放飞思绪了?有多久没有在一棵树下折叠心事了?有多久没有窝在家里陪母亲说悄悄话了?有多久没有和朋友一起品茗叙旧了?

  生活的忙碌和喧嚣淹没了一颗心的恬淡和安闲,似乎没有时间慢下脚步感悟生活本该有一份惬意。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红尘浮世间,我们每一天都行色匆匆。哪有心思和时间停下来,为一朵云凝望,为一棵草驻足!

  再美丽的风景也明媚不了一颗麻木晦暗的心灵,再舒怡的清风也润泽不了浮躁不安的心情。

  人生的路,有时候觉得很长,每一天都有应接不暇的繁琐,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

  人生的路,有时候又觉得好短,蓦然回首,许多美丽的往昔早已湮没在岁月的河流里,再也无法打捞。

  我们总是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路的尽头;以最快的速度,跋涉到理想的高度。所以,每一天都疲惫不堪,每一天都筋疲力尽。沿途的风景再美,也没有心思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喧嚣的红尘中,谁都不是振臂一呼的英雄,自然无法云集响应,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和做法。

  如果别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那也是人家的本分,无须埋怨苛责;如果别人愿意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那是人家的情分,我们应该感恩。懂得感恩,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所以,每一天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即使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默默享受耕耘过程中的那份充实,也是收获。做最好的自己,无需仰望别人。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这个世界,最难琢磨的是人心,最难实现的是永恒。前一秒还是亲密无间,也许一个转身,便是陌路。

  回首经年,曾经一起听过鸟鸣,一起等过花开,一起看过月圆的人,也许早已成为一桩桩青梅往事中的缩影而已。

  无需慨叹世事多变,世情薄凉,将往事安放在心灵一隅,用来温馨独处静默时的回忆吧,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空杯子,杯中的水清澈还是浑浊源于自己的修养和品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往人生之杯中注入善良、宽容,杯中的水就会澄澈透明;往人生之杯中注入自私、狭隘,杯中的水就会浑浊污臭。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如果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错了,懂得转弯,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长长的路,唯有慢慢地走,

  才能有机会饱览沿途风景的旖旎如画,

  才能停下来思索漫漫人生的是非曲直。

  才能陪相爱的人一起赏烟云岚霞,一起品细水长流。

  作者简介: 映日清荷,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觅一处清幽静谧的角落,执笔画心,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珍藏。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绿豆小兵
绿豆小兵 2019-12-25 19:09
来过,拜读
引用
石也
石也 2019-12-25 18:19
好文笔,
引用
水草
水草 2019-12-25 18:19
好文,拜读
引用
流萤小梦
流萤小梦 2019-12-25 17:28
欣赏学习了
引用
小天
小天 2019-12-25 17:28
好文,拜读
引用
石也
石也 2019-12-25 15:39
好文笔,
引用
水草
水草 2019-12-25 15:39
好文,拜读
引用
李雪健
李雪健 2019-12-25 15:39
问好朋友
引用
雪飞雪舞
雪飞雪舞 2019-12-25 15:39
好文笔,送上问候。
引用
傲雪寒梅
傲雪寒梅 2019-12-25 13:55
问好,欣赏文采!
引用
青稻夫
青稻夫 2019-12-25 13:04
欣赏并送上问候
引用
小桥风满袖
小桥风满袖 2019-12-25 13:04
学习了,谢谢分享
引用
冰心晶莹
冰心晶莹 2019-12-25 12:12
好才华
引用
冰山雪莲
冰山雪莲 2019-12-25 12:12
赞!赏读
引用
素点
素点 2019-12-25 11:21
欣赏朋友的才华,学习了!
引用
小桥烟雨
小桥烟雨 2019-12-25 11:21
拜读,祝好
引用
逍遥漠仙
逍遥漠仙 2019-12-25 11:21
拜读
引用
紫紫草
紫紫草 2019-12-25 10:29
欣赏朋友的才华,问好。
引用
素点
素点 2019-12-25 10:29
欣赏朋友的才华,学习了!
引用
童心未泯
童心未泯 2019-12-25 09:38
拜读,问好作者!

查看全部评论(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