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诗风词韵 诗歌理论 查看内容

诗艺杂谈

上天入地 2013-6-11 19:48 6080

  诗歌作为我们民族最具悠久、最富盛名、最易于传诵、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经典,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新篇章,她的自豪感、她的光辉度,照耀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不断地为之奋斗。作为我们后起的新诗,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她凭借自己丰厚的底蕴和广阔的前景,给我们新一代的诗歌写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写作态势,那究竟什么样文字形式的排列,才算诗歌、什么样形式的诗歌才算优秀诗歌呢?就这些问题,我在这里我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从诗歌的历史和诗歌的创作,两个方面来谈一些我比较熟识的理解。
 (一)诗歌的历史
  诗歌,她是建立在我们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创作的。那么,有读者朋友不禁要问,你这话什么意思,什么是建立在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呢?众所周知,我们的诗歌国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诗三百、唐诗、宋词、汉赋这些辉煌的业绩之上,才有我们今天享誉全世界的知名度。她们的精髓不是文字的排列形式,而是她们丰富的内涵和意境,以及她们那些呈现在读者面前多彩多姿的立体画展,她给人塑造的艺术享受,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的邂逅。我的这些描述相对于一些初涉文字的朋友来讲,可能有些云山雾罩的嫌疑,不过,你如果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和诗歌写作者,我的这些话语,就有可能让你马上明白,确实这样,一个诗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有悟性,有了悟性之后,才有可能读得懂和写得出那些具有真正有艺术成分的诗歌作品。
  新诗自五四以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徐志摩、戴望舒等老一辈的先驱,他们在改换古典诗歌的形式上做出了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也确实在当时风靡一时,影响了几代人,不过,他们的这种口语式的文字形式,完全丢掉了我们传统的精髓,寻求独立的文字排列,但经不住历史和时间的考核,只能算是新诗的一个初步形成,并不成熟,用我们今天的艺术角度来看待,只能划分为诗歌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诗歌作品曾出现过以七月派、乡土派、新边塞派、先锋派、无派之派、朦胧诗派等“茫茫九派流中国”的纷乱局面,由以“朦胧诗派”最为活跃,这个应当予以承认和肯定,她的横空出世,除了有继承古典诗歌的那些被人称颂的精华之外,还有新的成分融入,非常值得推广。这期间的作者非常多,但真正能与盛唐时代的李杜齐名的恐怕没有一个,这也是我们新诗不为老百姓所接受的一个根本原因。新诗缺乏读者群,没有多大的市场价值,是事实,但并不等于说就没有诗歌艺术价值和诗歌的存在价值,诗歌的刊物、诗歌的写作者、诗歌的读者,还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其中,《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这些纯文学刊物,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诗歌的写作
  谈到诗歌的创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就从事诗歌的写作,算来已有二十余年(中途有间断)的历程,这个过程里,我和所有热爱文字的朋友一样,从摸索中慢慢地深入,将自己的散文笔调,用分行的形式来排列(初涉诗歌写作者的通病),以为自己的作品就可以算是诗歌了,就急急忙忙地向一些纸媒投稿,但我每次都在极大的失望中,石沉大海。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我才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诗歌合集里寻到我的笔迹。
  《拍卖冬天》在行商的市井里/拍卖冬天的人/总贮藏着心灵的温暖/看准疯长的季节/出手积雪覆盖的新版面/书写冬天/精深的价值论/我是冬天的里手/严守冰封的密旨/让压抑下的坚强/终以阳光的清算方式/拍卖冬天/拍卖冬天/行走在光芒的翅膀之上/被思绪洞穿的隐晦/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我和作夜/就都成了宣纸上的怀旧。这首诗歌作品是我在我们本地的纸媒党报《黄石日报》上发表的作品,曾引起当地的文人墨客的争论,在这里,我就我作品中诗歌的意境、内涵和形式来分解。
  首先,这首诗歌在理念上它属于反传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多数读者和诗歌作者都知道,冬天多被写成失意、落寞、凄清的解读,而本诗里我以激昂的高涨情绪来讴歌冬天的美好和喜悦,这表现了诗歌的一个可贵之处,那就是文学的独立性,有推广收藏的文学价值,事实上,这首诗歌自问世以来,不断有人先后收藏;再就是她,文字和语句的安排上,有她大幅度的跳跃,含蓄、内蕴、哲理性,意象纷呈,读来让人在一种回味和思索中掩卷沉思。
  诗歌要有市场,就要出新,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一个诗人如果写不出自己独创和不断变换风格的作品,他不可能在众多的竞争中扎根,这就要求我们作者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敏锐的前瞻。《我是谁的谁》一个手握智慧密码的人/被交出了灵魂的俗世/让操纵的夜之手/以猩红的挑衅/收拾在血溅的呕心里/我是谁的谁/我是谁的谁/被排列在时间与命运的/逆向里/谁和谁/在选择我站着的谁里/我不是谁的谁--我是谁的谁/逡巡于抽象的思维里/博纳人世结缘的爱/在接受世俗的洗礼里/以秋实的富有/出卖秋风秋雨时/我是我自己的谁。这首作品是站立在大众化的立场上来描摹人性的自我意识,弘扬了我们民族一贯的高风亮节。她的形式、她的风格、她的覆盖面,有别于他人和自己,是一首个性化的诗歌作品。而在《四季图》里,读者又可以领略到充满立体感的哲理性思考,《春》着浅绿的淡妆时/如一袭温软的身段/在拥吻过雨后的雾霭后/任是谁/都毫无藉口《夏》托起巨伞下的阴凉/走光的人们/用肢体的语言书写/大地滚烫的豪言《秋》这清凉拂过的额头/一种被问候的惬意/而我知道/只有一种成熟的果实/能装载起胸腔里所有寄托《冬》携裹着厚厚的冰雪/蛰伏的希冀/践行着/那失意下的辛酸之旅。这既继承了传统又有创新,符合诗歌的所赋予的职责,有很好的手法和技巧性。
  写了这么多,诗歌的形式、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写作技巧,还是要作者自己,通过不断地大量阅读和探索,才有可能真正把文字变成自己的诗歌血肉。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