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挚爱亲情 查看内容

故乡的青纱帐

东栏一株雪 2023-7-16 10:16 18102
20190813212906811724.jpg

   弟弟知道我喜欢吃粗粮,特意送来一小袋秫米。

    “不知道这个秫米是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味道?”弟弟走后,我喃喃自语。望着眼前的这袋秫米,脑海里瞬间浮现出故乡的高粱地—青纱帐。在故乡,我们把高粱米叫做秫米。哦,故乡的青纱帐啊,原来你是藏在我心底深处不可触摸的乡愁。

    我的故乡在冀东平原广袤的大地上,南有大海与之为邻,造就了故乡的土地肥沃和水资源的丰沛。春来万物复苏,一切都苏醒了。

    睡在茓子里的种子醒了,伸了一个懒腰,隔着茓子的缝隙悄悄地向外张望:“农民伯伯,你啥时候带我去农田啊?”

    犁自是不敢贪睡的,它被主人安放在厢房的角落之时,它就静候春风吹进厢房的那一刻。檐前有雨,燕子飞来叽叽喳喳地好像跟犁说:“下雨啦,土地润了,快去犁地吧。”

    田野醒了,耕牛遍地走,沉睡了一冬的田野一派繁忙的景象。一粒粒、一撮撮、一垄一垄、一行行、一排排,当故乡人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的那一刻,故乡的田野就不敢打盹。积蓄了一冬的力量迸发出来,还有农家肥的加持,种子便开始在土壤里闹腾了。破土的芽头顶着的土像一顶土帽子,经不起风吹雨淋不几日就会掉落。不几日的日月兴辉、风吹雨润,田野绿了。那满眼的绿,是故乡人种植在田野里的绿色梦想和希望。那一个个嫩芽,就是故乡人的心尖尖。从此,他们日出而作扎在庄稼地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别以为春种一粒、秋收万颗是一件容易的农事,每一粒粮食,从它的种植到收获,耕田人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劳和汗水,才有我们口中的饭香。我依然记得当年,我的母亲和生产队里的那些婶子、大娘,在高粱地里辛劳耕作的场景。我的童年,入学前基本上是属于“散养”状态。那个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学前班,爷爷、奶奶照顾不过来那么多的儿孙,年龄稍大点的,有的只能跟着去农田干活的父母一起到农田。常常是大人在田里干活,孩子坐在田埂上等,队长不让进田地,怕孩子们糟蹋庄稼。风吹日晒久了,个个都成了“小农民”,黝黑的皮肤与城里的适龄儿童白白嫩嫩的肌肤无法比拟。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田野里种植的高粱品种很多,有红高粱、白高粱、黏高粱、杂交高粱、多穗高粱等。高粱作为田野里的一种大田作物,与稻谷、小麦等其它大田作物相比而言,它毫不矫情。首先它对土壤的要求不苛刻,其次它耐旱耐涝耐盐碱,这是其它农作物不能比拟的。

    在故乡有农谚说:“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人间四月天,四月的故乡天空弥漫着花草香。田野,泥土的芳香迷人,是我的最爱。我喜欢抓一把雨后田野里的泥土,湿润柔软,闭着眼闻它特有的芳香,沉醉。高粱地里,庄稼汉子们在前面犁地,围着花头巾的母亲和婶子们,紧跟其后麻利地将高粱种子点在犁过的地沟里。远远望去,高粱地里五颜六色的小点点在移动,红的、粉的、黄的、绿的,那是彩色的花头巾给田野带来的生机一片。男人不时地用衣角擦拭着汗珠,女人的脸热的泛红,汗珠早已把头巾沾湿。耕牛也累了,发出一声声“哞、哞”的长音,头向着远方的地头。点种子也需要技巧,这为以后的田间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太密影响禾苗的长势,太稀疏恐怕影响了粮食产量。母亲点种时,总是拿捏的恰到好处,基本上母亲点过种的那条垄,以后无需间苗。如果是因为种子问题缺了苗,再补苗另当别论了。种子是大地之子,当故乡人把种子撒入庄稼地的那一刻,大地敞开它温暖的怀抱,迎接它的孩子回家。

    春天一天比一天暖。田野里的高粱从发芽开始到一株株禾苗,再从一株株禾苗渐渐长成一棵棵高粱的过程历经风雨,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它们承载的太多。不仅有故乡人的辛劳和汗水的付出,更有故乡人的企盼。故乡人呵护庄稼的心,不亚于呵护自己的孩子。那个靠天、靠地吃饭的年代,盼望着风调雨顺的同时,故乡人把心血倾注于田野里的庄稼。儿时的故乡,庄稼的种植没有现在这般使用什么除草剂之类的化学药剂,除了施农家肥就是把庄稼交给大地让它自然生长,所以那个时候的粮食味道特别纯香。地里的那些高粱也是全凭女人的一把小锄头去薅杂草,男人的一把大锄耪地、松土。耪一遍,禾苗高兴地疯长。到了要耪第三遍的时候,已是夏日炎炎的季节了,高粱地里的禾苗已长成了一人多高。母亲为了多挣点工分,竟然也拿起了大锄头去耪地,那天我依然坐在地头等母亲。耪地的活当时是按每个人几垄,耪完可以早回家。临近中午,那些耪完地的男劳力们都已说笑着回家,高粱地里只剩下母亲和我。瘦弱的母亲在地里面干活,长高的禾苗遮挡住了她的身影。空旷的田野令我发怵,我循着母亲所耪的那条垄走进高粱地去寻母亲:“妈妈,你在哪里啊?”我大声喊着。夏天高粱地里的高粱叶繁茂盛,密密麻麻的叶子肩并着肩,走在里面感觉闷热得很。脚步匆忙,高粱叶子刮到我的胳膊,一条小血痕鼓起,被汗水一渍疼痛加深。当我看到母亲时,眼前的母亲已是汗流浃背,母亲的胳膊上一道又一道的血痕很是扎眼。

    “丫头,你疼不疼?”当母亲看到我胳膊上的血痕时,她抚摸着我的胳膊,眼圈发红。

    “妈妈,我不疼呀。妈妈,你的胳膊疼不疼?”我踮起双脚,用小嘴吹着妈妈的胳膊。年少无知的我,似乎觉得自己有无限大的能量,能拂去妈妈胳膊上的疼痛。

    烈日当头,母亲终于耪完地。一只手扶着扛在肩上的大锄头,一只手领着我,我们母女顶着烈日回家。母亲的脚步有些蹒跚,那分明是累的。这个画面,现在想起来都扎心,母亲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古有陶渊明笔下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今有母亲的“带日荷锄归”。母亲的勤劳和坚韧,也是故乡人的缩影。

    在故乡人的细心呵护,高粮地里的高粱一天比一天高,越来越粗壮、挺拔俊秀。这期间,故乡人洒在高粱地里多少汗水,只有高粱知道。小锄头、大锄头,以它们特有的方式,亲吻过田垄多少次,也只有高粱明了。老农站在地头,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高粱地,吧嗒一口老旱烟,又抬头望望天空:“要风调雨顺啊。”是说给老天爷的,也是他自己的企盼。

    夏蝉鸣叫,把故乡的夏天叫得热热闹闹。青蛙“呱呱呱”地在田间地头蹦来蹦去,唯恐世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夏夜,繁星点点。地头有光一闪闪地,借着月光,看到一张饱经沧桑的脸,是赵老汉。他嘴里叼着老旱烟袋,静静地坐在地头,听“啪、啪”高粱地里传出的高粱拔节的声音。一声、两声、三声……那一刻,田野里除了拔节声万籁寂静,赵老汉的脸上露出笑容。夏夜睡不着,听听高粱拔节的声音,才会踏实。民以食为天,庄稼是故乡人的命根子。蛙声、各种昆虫或许也是在偷听那拔节的声音,静默片刻之后,蛙声和各种昆虫的唧唧声齐鸣,是不是它们在给高粱地开演唱会,庆祝地里的高粱即将走向新的征程。

    拔节声没有偃旗息鼓,高粱继续着它们的青春梦。不几日,葱茏繁茂的田野变得越来越富有诗意。成片的高粱遮天蔽日,它们宛如从天宫垂落到人间的一层层青纱帷帐。看啊,此时故乡的青纱帐,宛如英姿飒爽的战士站成的队列,迎着风、顶着烈日依然精气饱满、神采飞扬。哦,故乡的青纱帐,你是种在我心里的最美风景。风一吹曼妙无比,密密匝匝又像是绿色的屏障,围拢着故乡的田野和村庄,我已经看不到附近那个村子的轮廓。而故乡似乎也已准备好,把所有的故事,都投影在青纱帐里。

    农事耕种有时令,田间管理也有说道。耪完第三遍地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了。故乡的青纱帐猛长、蹿高,大概到了一丈高时,高粱叶子已经长齐,高粱似乎也已累了,停下了长高的脚步。每当这个时候,故乡的青纱帐里又该是热闹的场景了。青纱帐里,传来女人们叽叽喳喳的嬉笑声,她们在捋高粱叶子。目的是给长势密密匝匝的高粱通风,从其每个茎杆下半部将其叶子捋下来。捋下来的高粱叶子除了喂牲口,等晾晒半干后,还可以用它拧成坐墩。高粱浑身是宝,我深信不疑。此后,通了风的青纱帐有了更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高粱的秸秆变得更粗、更结实挺拔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小暑过后,故乡的高粱进入孕穗期。进了伏天,故乡人无需扎在青纱帐里劳作。挂锄撒手,把郁郁葱葱的青纱帐交给大地。从此,青纱帐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炎热的夏,阻挡不住孩子们玩乐的热情。“走,去青纱帐捉迷藏。”常常是一呼百应。夏天的风带着热气扑面,青纱帐被风一吹绿浪起伏,像是绿色的海浪那般富有诗意和节奏感。大地是静止的,青纱帐是灵动的。天空是湛蓝的,白云在飘。天地之间,动静皆相宜,一派祥和。

    弟弟当年是村里的孩子头,常常是领着一帮孩子在青纱帐里玩“打游击战”的游戏。弟弟是当年爷爷最疼爱的长孙,弟弟是光着屁股坐在爷爷的腿上长大的。爷爷常给我们讲当年他带领村民与日被鬼子在青纱帐打游击战的故事,弟弟深受爷爷的影响,便成为“游击战”这个游戏的主角。孩子们常常头戴高粱叶编的帽子,一把高梁秸秆做的枪当武器,在青纱帐里上演一场“游击战”。

    爷爷的故事里不只一次提到青纱帐,爷爷说青纱帐不仅是当年抗日战士们打游击战的藏身隐蔽之处,也是故乡人为了躲避战灾藏身的好地方。战士们每一个游击战的胜利,军功章上少不了青纱帐的丰功伟绩。故乡人每次能避免战祸、灾难,更少不了青纱帐的默默付出。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少时读诗人郭小川的这首《青纱帐—甘蔗林》,只是字面读读而已,而今再次重读,才深深读懂诗人的情怀和诗的意味深长。战争年代,故乡的青纱帐护佑了军民。和平年代,故乡是青纱帐成为田野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听爷爷的故事、读诗人的诗,怎不对故乡的青纱帐肃然起敬。大自然用它神来之笔,赋予人间这般令人崇敬和神往的青纱帐,怎不让你留恋。

    我喜欢雨后去青纱帐里挑野菜,或许是青纱帐遮天蔽日,那里的曲麻菜和马齿笕都是嫩嫩的。回家把曲麻菜洗干净,蘸着母亲做的大酱一起吃,那才是人间美味。这美味,有故乡泥土的赋予,更有青纱帐的灵性附加之上。高粱叶子上的雨珠晶莹剔透,风一吹,在叶子上滚动,运气不好的就会落下。地上的苦菜开着一朵朵小黄花,羞答答地仰望着身材修长的高粱。当雨珠落在它的花瓣上,或许是认为雨珠在吻它么,露出含羞的微笑可爱极了。蜗牛在高粱秸杆上爬呀爬,它好像望不到尽头。我用小手小心翼翼地帮它助力,把它放到高粱秸秆的高处,它也笑了,用不了多久它就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和明媚的阳光了。我还喜欢用小手轻轻地摇晃高粱秸杆,看高粱叶簌簌颤抖的样子,好像是它在跳舞。一只只蚂蚱在我的脚下蹦来蹦去,诱惑我向前,它又逃走。我追啊追,飞来了一只蝴蝶,我似乎忘却了蚂蚱带给我的不悦,我又追蝴蝶。追啊追,我把时光弄丢。

    其实,有时候孩子们说是去青纱帐里捉迷藏或是挑野菜只是个借口,胆子大的孩子主要是去青纱帐里撅甜杆。从高粱吐穗开始,个个小心思就盘算着撅甜杆的事。高粱秸杆不是所有的都甜,掌握了诀窍,口中自由甘甜。如果有那么一棵高粱身材比其它的高,还要去看叶脉中间的那条经脉是什么颜色。发白的一定不甜,暗点的且看上去水润润的,八九不离十了就找对了。天天盼着高粱穗变红,这个时候找到的高粱秆才会有甜度。接下来坐在青纱帐里,嚼甜杆就成了孩子的一大美事。那个时候的孩子们只是淘气而为之,不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偷。以挑菜为借口的孩子,自是不能空着篮子回家。有了口中的甜蜜蜜带来的动力,挑菜的劲头也十足。在青纱帐里钻来钻去,不一会满满的一篮子野菜。故乡的青纱帐,留下我和小伙伴们许多童年的足迹。

    八月秋风爽。火红的高粱穗将田野打扮的异常漂亮,朝霞与晚霞中的高粱穗透着妩媚,青纱帐里是别样的景致。“开镰啦!”青纱帐里欢声笑语。颗粒归仓,就连秫秸秆也高高兴兴地坐上了牛车一起进了村。火红的高粱穗堆成了山,宛如一座火山矗立在村庄,红红火火的日子在向故乡人招手。秫秸秆码成了垛,方方正正。青纱帐就像长了一双大脚,它走进村庄、走进了家家户户。

    转眼,田野空旷许多,少了青纱帐的葱茏好像是个缺了灵魂的孤独者。而村庄,处处有青纱帐的缩影。篱笆墙、梢门,那是青纱帐直立的傲骨。盖帘、平屉,那是青纱帐躺平时的悠然。大铁锅里蒸腾的秫米香,那是青纱帐的灵魂在升华。笤帚、炊帚,那不是青纱帐在低头,而是它们替你除尘、洗去污垢不得不选择的姿态。那一坛坛高粱酒啊,是青纱帐酝酿成的一个个故事。故事里有你,故事里有我,要不要让我说给你听。

    再回故乡,故乡已不是儿时记忆中的模样。故乡村庄的新房子、新街道、新面孔等各种新人、新貌、新气象映入眼帘那一刻令我欣喜又陌生,而故乡的田野再无青纱帐的影子却让我有点失望。此刻,我只想拥有一碗秫米饭,加一勺猪油,再来一勺酱油,然后把它们相拌在一起吃。想着嘴里嚼着满口的香,想着青纱帐,唯恐把故乡的青纱帐嚼进旧时光里。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雪晴
雪晴 2023-7-14 13:20
好文,拜读。
引用
我爱清风
我爱清风 2023-7-14 18:09
欣赏支持!
引用
嫣然雪晴
嫣然雪晴 2023-7-14 18:41
来过,拜读
引用
戏墨子
戏墨子 2023-7-14 19:45
好文笔,欣赏学习。
引用
石也
石也 2023-7-14 21:21
文笔优美,拜读
引用
浮华苍桑
浮华苍桑 2023-7-14 21:21
支持朋友
引用
穿山甲
穿山甲 2023-7-15 05:05
问好楼主
引用
思无涯
思无涯 2023-7-15 13:06
拜读,给个赞!
引用
墨砚池
墨砚池 2023-7-15 21:40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论(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