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陈忠实的三句经典名言令我难忘

郭军平 2016-5-26 19:14 2591
  
  陈忠实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去世引起了舆论媒体的很大反响,这充分说明了陈忠实先生以其人格和作品魅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白鹿原》作为其一部沉甸甸的作品自然毫无疑问已成经典。近期缅怀追思先生的文章很多,我虽然在先生在世之时没有机会拜访先生,但是先生的一些言论我认为很是经典,古人云“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前两方面先生为陕西文坛所作出的诸多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恕不赘述。在“立言”方面我认为先生这三句堪称经典:
  一、文学这个魔鬼。
      我认为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深刻体悟得到这句话的深浅,这句话的份量。如果把文学比作一条大河,那么这条河流有多大,有多深,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谜;倘若说这条河流我们还可以找到它的源头,那么它的终点又在哪里,这恐怕无人能够解释清楚。古人云:惟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也许正是这个道理,陈忠实先生站在家乡白鹿原上遥望这条文学的大河,一定是思绪万千,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人生的几十个年头,为了文学摸滚打爬,不计得失,这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辛,个中滋味,惟有他才能深切体会得到。把文学比喻为“魔鬼”,既显示出他对文学的爱,更显示出他对文学的恨。文学“魔鬼”的诱惑让他欲罢不能,欲进不行。这是一个他与文学“魔鬼”苦恋的一个状态。他有深深的追求,也有深深的失望。从事文学本身就是一个付出性的工作,而得到呢?也许只是一个未知数,谁知道他这辈子为文学所付出的能不能得到一个很满意的结果,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然而能让他痴迷于其中不计得失回报的去做这件事,自然就是文学“魔鬼”的诱惑了。为了文学,他痴迷于其中,也许曾经得不到亲人的理解,甚至还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因为他没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去保证他的追求能有一个更加肯定的完美的结局。也许别人的钱袋都在成倍的增长,而他呢!除了能给他精神上带来安慰的文学作品外,他还有什么?然而为了这,他乐于去苦苦煎熬,在文学的大河里他深泅,畅饮,他宁愿喝那呛口的泥水,也不愿泅渡上岸把玩河边的贝壳。殊不知,文学这个“魔鬼”最终也爱上了他,他在与文学这个“魔鬼”的苦恋下终于结出了一个硕大的果实。
  二、做一本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
      这是很毒的一句话。“言为心声”,这句话足以见出陈忠实先生的见识,胸襟,宏伟志向。一般的作家,满足于虚荣心,满足于畅销量,满足于浅浅的思绪,满足于取悦读者等,然而陈忠实却不是这样,他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作品的厚度和份量。鲜有这样为文学拼命的人,也鲜有为文学这样虔诚的人。要做枕头般的书,一定是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慰藉自己一生文学宏愿的作品,而不是随便写写,动辄百万言,好似大文豪实缺毫无一点思想的文字垃圾。为了做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他煎熬生命,废寝忘食,把笔触和视野伸向厚厚的历史文化隧道,在历史文化隧道里,他如忠实的矿工们一样,不分昼夜的要打通这一条百年关中历史文化也是触及到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作品,为了这部作品,苦苦煎熬,甘愿用二十年的心血去换得它,这是何等的毅力,何等的惊人伟想,犹如夸父逐日,犹如精卫填海,这是一场看不到胜利的马拉松,然而他终于走向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梦想。这一本巨著足以让他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站得住脚。
  三、文学依然神圣。
      这又是一句彪炳千秋的话。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什么样的作品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什么样的作品将被人民群众扫到历史的垃圾堆,这不是由权力决定的,也不是由金钱的多少来决定的。鉴定它的价值的唯一标准仍然是文学的含金量,文化的含金量。文学的含金量在于文学艺术手段和文学艺术形象的成功运用和创造,在这个文学画廊里能不能塑造出“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文学形象最为重要。文化含量要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共性特点,揭示出这个民族的本质的根在哪里,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犹如百川归海一样,最终要回到民族的哲学身上,而不是散乱无序,一盘散沙。文学依然神圣成为人们追求文学精品的灯塔,它树立起了一面旗帜,既是文学评奖的标准,也是文学写作的标准。它势必深入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引人们在文学的殿堂向“更高,更强,更好”的方向迈进。它引导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心灵,在文学的殿堂上不能缺少宗教般的虔诚,否则对文学就是一种亵渎,一种玷污。因为,时间是公正的法官。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