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人生三境界

小溪芝畔 2012-7-7 17:03 4029
  有人说人生有以下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现在我们用《论语》中的下面这段话来诠释一下人生的这三种境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把这段话译成白话,其意思是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告诉了以往也就可以知道未来了。”
  如果仔细地思考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就会发现其中蕴含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其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自然境界,也就是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人生对于贫困与富庶,谄媚与骄傲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处决于人的自然生活状态和是非观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观。子贡认为,人生处于自然境界时,诸事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难以由自己自主掌控。所以多数人会为求自保而能放姿态。于是地位低者多会对上恭顺,弱势者会多对强势者谦卑。反之,腾达之人,因为处于施舍的地位,自恃他人对自己有所求,就难免桥横。这就出现了贫者谄、富者骄的社会现状。
  战国策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说的是苏秦起初到秦国去找工作,没有成功,他灰头土脸的回家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苏秦佩六国相印,发达了。当他到楚国出差经过家乡时,情况就完全变了: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拜。苏秦问他的嫂子为什么前倨而后恭,嫂子回答:“以季子位高而多金!”苏秦家人的贫而谄,苏秦富而骄的形象毕现。
  因此,子贡希望人人都能以平常之心对待自己的贫富状况,以豁达必心对待自己的社会地位,努力做到“贫而不谄,富而不骄”。
  其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道德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之境界。
  孔子认为:高级的人生境界应该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可以说是安贫乐道的道德境界,在这种境界当中,人生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贫富观念,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已是超越了子贡对于“无谄”和“无骄”的认识层次。用钱穆先生的理解就是:子贡的境界无论是无谄还是无骄,都不过是对自己的地位有所判断之后采取的行动。不能说不好,但是终究是不能忘怀自己的贫富处境,只能算得上是自守其行。而孔子的境界,乐道则能忘贫,好礼而能处善,这是更高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境界。
  孔门之人中很多称得上是贫而乐道,富而无骄的道德家。孔子本人在鲁国担任大夫三年,国力大涨。后来齐国为离间孔子与鲁君的关系,送给鲁君美女,鲁君不早朝,孔子才愤而离去。本文中提到的孔门弟子子贡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当齐国想要伐鲁时,他为救父母之邦,四处游说列国。史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结果被尊为苏秦等纵横家的始祖。但子贡本人却没有从中博取个人利益,所作所为只是为挽救父母之邦于危难之中。这应该说是已经超越了对贫富认识的自然境界,进入到了崇尚社会道德的道德境界之中了。
  其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审美境界,也就是子贡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孔子所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人生已获得了质的提升,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自然发现美丽,从前普通的山山水水已成为一道道美妙的风景,人生的种种际遇已成为提升修养的阳光雨露。
  我们从“切、磋、琢、磨”这四个字中就可以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次含义,这四个字的本义说的是制作精美玉器的四道工序。切就是剖开石头;磋就是把玉外面的石头锉去;琢就是把玉雕刻成一定的形状;磨就是抛光,使玉器光润。人生经过了如此的提炼打磨,就会上升到美的境界之中,经历了如此精深的打造修炼,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境界,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可以言诗”的境界,而诗的境界也就是美的境界。
  从自然境界到道德境界,再从道德境界到审美境界,这其中包含了人生身心灵三方面的提升,这种提升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