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感悟生活 查看内容

高粱红了

清风垂柳 2023-9-21 08:53 2277
e10dc389409e54fe7ce8c174a325dfc7.jpeg
  如今季节虽然已近秋分,但是天气还是有点儿热,所以吃过晚饭,我们还是会出去散散步。昨天晚上,与乖去南边田间小路散步,发现有家在地边种了几棵高粱。高粱的头已经全部低了下来,乖看到后顺手折下来一株,拿在手里上下晃动,说像奥运火炬一样。我看到后,说这哪里像火炬啊?分明像把布条拖把,头朝上一样。乖说我不懂审美,哈哈……这家的高粱长势不太好。

    乖说:“你看,这家的高粱穗子长的很稀,只有一层,显得特别少。”

    我说:“一定是他家没有上那么多化肥,你看北边那一大块地的高粱,穗子又红又稠,一看就是种来专门酿酒用的,所以打理得非常好。”

    镇子北头有块高粱地,他那高粱应该是特殊的品种,高粱杆较低,高粱穗又大又红,看着应该是为酿酒厂专供的。此地的“文王贡”酒,虽然在河南没听过,但是在本地以及周边的几个市县,还是很有名的。虽然酒的价格都不算低,但是酒的度数比河南的“鹿邑大曲”、“宋河粮液”等酒的度数低,而且味道入口绵甜,不辛辣,确实符合“自家酿,真年份”的广告词。只能说一方水土酿一方酒,南方酒的度数普遍比北方酒的度数低。所以,从酒里就能看出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我们豫东地区,也种植高粱,但是很少有人大面积的种植。特别是现在,种植高粱的就更少了。但是,高粱也是当时不可或缺的农作物之一。我们当时秋季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很多,有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红薯、高粱、有的还会种植谷子。其中棉花和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大,高粱只会种上一点儿,一般都是在玉米地边种上两垄。我们一般人家种高粱,不是为了酿酒,也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扎笤帚、扎锅拍、编箔。一棵高粱一分为三,高粱头用来扎笤帚,高粱梃子用来扎锅拍,高粱杆用来编箔,所以说高粱浑身都是宝,种植高粱少不了。虽然种的不多吧,但是不能少。

    种高粱首先就是为了扎笤帚,当时家家用的笤帚都是用高粱头扎成的。开始,父亲不会扎笤帚,家里的笤帚都是姥爷扎好送给我家的。那年,家里种了一些高粱,父亲就想着学扎笤帚。开始不会扎啊,父亲就跑去请教二爷,二爷是个老木匠,扎笤帚、编箔这些活计,对于他都很熟练。二爷很耐心地给父亲讲解扎笤帚的步骤,父亲记性好,讲了几遍,父亲就记住了。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是有段距离的,父亲回到家,就扎架子,学扎笤帚,开始扎着扎着就忘了,于是就拿着扎一半的笤帚跑去再请教二爷。经过二爷的一番指点,父亲终于扎出了第一把笤帚,但是样子确实有点儿丑,惹得母亲笑不拢嘴。有了第一把的经验,第二把扎起来就顺畅多了,慢慢的,父亲越扎越好,那年家里就不缺笤帚了。为了表示感谢,父亲还给二爷家送去几把自己扎的笤帚,二爷对父亲扎的笤帚称赞不已,说第一次扎就扎这么好,实属不易。

    第二年,家里又种了高粱。父亲这次扎的笤帚明显比第一年更好了。由于扎了很多笤帚,家里又用不完,父亲就说去集上卖,人家随便给点钱就行。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父亲一人抱几把笤帚就去集上了。到地方,我们找了一小块空地,把笤帚一字摆开,等待着顾客上门。没想到,还真有人来买。那人问:“这笤帚多少钱一把啊?”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父亲说:“就给两块钱吧。”那人说:“笤帚茅子这么稠,两块钱不贵,我拿一把。”于是,第一把笤帚就卖出去了。当时集上有买豆沫和烧饼的,父亲说:“这下够你喝豆沫,吃烧饼了。”当时烧饼两毛钱一个,豆沫五毛钱一碗,七毛钱我就吃饱喝足了。

    回到家,母亲让我们吃饭,我说:“我在集上吃的烧饼,喝的豆沫。明天还跟俺爸去卖笤帚。”

    当时,卖了几把笤帚我是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的豆沫很好喝,烧饼很好吃。前两年在镇上喝了一次豆沫,总感觉没有以前的好喝了,不知是自己的口味变了,还是现在的豆沫偷工减料了。

    年后,父亲出去打工了,剩下的笤帚,母亲就逢到有会的时候,拿到观音会上去卖,卖了很长时间才把那些笤帚卖完。后来,市场上卖的有那种塑料的笤帚,而家里也慢慢不种地了,就从市场上买那种塑料笤帚用,但是总觉得没有高粱头扎的笤帚好用,而且用不多久就坏掉了。还是以前的高粱的笤帚好用啊!

    高粱除了扎笤帚,高粱上面的梃子还可以扎锅拍。扎锅拍,母亲是跟姥姥学的。当时的女性基本都会纳鞋底、扎锅拍、裁缝等一些家务活。秋收时把高粱梃子先剪下来留着,等到种上麦子,没有什么农活可忙了,母亲就会开始扎锅拍。扎锅拍,一般先扎大的,最后剩下的短梃子再扎个小的。扎锅拍第一步先用四根梃子,上面两根,下面两根摆成“十”字形,用针带上那种组棉绳,先固定住。然后从“十”字中心逐渐往外围扎梃子,上下两层要同步,最后扎成一个大圆形的雏形,再用剪子把边都剪平,一个圆形的锅拍就扎成了。这说的感觉我也能扎一样,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技术不到家是扎不圆的,那样的锅拍被人看到了要笑掉大牙。所以,妇女们一个比一个扎得好。记忆中,母亲扎过几次锅拍,每次扎了都可以用很多年。妹妹结婚后,母亲还特意给妹妹扎了大中小三个锅拍。母亲说是我们这边的风俗,闺女出嫁后,当娘的要给闺女扎三个锅拍。因为锅拍是用来盛馒头和过年包饺子时盛饺子用的,所以寓意婚后日子越过越富裕。而且还有句俗语:“要想宣,一套三。”,宣的本意是馒头蒸得软,代指好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闺女婚后日子想要过得好,当娘的就得给闺女扎三个锅拍。当然这只是我们当地流传下来的一个风俗,也切实表达了父母都想要子女日子过得好。

    可惜,现在都不种高粱了,所以也都不扎锅拍了。现在的锅拍都是买现成的,是那种塑胶的。结婚时,母亲也给我们买了一个这样的锅拍,用起来又重又笨,总是没有母亲扎得那么轻,那么好用。

    高粱的另一样重要作用就是用来编箔。箔,可是当时不可缺少的农用具。箔不单单可以在夏夜的时候,铺在院子里睡觉,更重要的是用来晾晒棉花。小时候,可没有空调,起初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夏天天气炎热,为了能安心睡眠,晚上只有睡在院子里。每天吃过晚饭,先把院子里打扫干净,洒上一些水,然后铺上箔,箔上铺上席子,再铺上褥子和单子。睡觉的时候,还要盖上被子,虽然白天热,但是夜里温差大,会下露水,不盖被子的话,夜里被露水打着了会着凉。当时晚上睡在院子里,会数天上的星星,还会找父亲告诉我们的“牛郎织女星”,数着数着就进入梦乡了。有时,早上起来,会看到箔旁边有条小动物爬过的痕迹,都知道那是家蛇爬的痕迹。当时听老人说,家蛇会在人睡着的时候从被子上爬过去,但是它们不会伤害人,因为它们是家里的“守护神”。所以,当时谁家要是扒房子,都会扒出来一窝家蛇,我们都会跑过去看。但是,人们也不会伤害它们,只会把它们先挑出去,任它们爬走。

    箔,最主要的还是晾晒棉花。以前,我们豫东地区以种植棉花为主,棉花摘了要天天晒,因为当时都没有盖平房,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有几个箔。在东地栽桩子,把箔放在上面,每天早上晒棉花,下午收棉花。小学时,没少干这些农活,每天放学回家先收棉花,再收箔。

    箔虽然好用,但是编起来不容易。开始,父亲也不会编箔,就请教爷爷。编箔要用麻绳,首先就要搓麻绳,麻砍掉后,在大坑里泡上一段时间,晒干后搓成麻绳。编箔,要先搭好架子,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正好用上。把一根长棍(一般是晒棉花用的)横着,一头绑在槐树上,另一头放在摞起来的凳子上,跟树那头一样高。有时为了稳固,会栽一根竖棍把横棍绑上面。然后用两块砖头,从麻绳两头把麻绳卷起来,这麻绳要剪得足够长,而且两块砖头上要卷的麻绳一样长。就这样卷七八对砖头麻绳备用,要是想让箔上的麻绳密些,箔结实些,那就需要多卷几对。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始编箔。先把卷的砖头麻绳放在横棍上,砖头分别摆放在两侧,然后拿起高粱杆放在上面,就开始把两侧的砖头调换位置。然后再放上一根高粱杆,再调换砖头位置,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高粱杆编得足够多了,就可以把麻绳剪短,系上死扣。再把两头的高粱杆砍整齐,一张箔就编好了。箔的长短,全看自己,想要长的就多编些高粱杆,短的就少编些高粱杆。家里的箔,全是父亲自学编成的。虽然现在已经用不到箔了,但是家里至今还有两张完整的箔在车库放着呢,至于那些烂掉的箔,就被当做柴火烧掉了。

    虽然我们那边用高粱酿酒的比较少,但是也不是没有。有一年,我们村北地就种了一大块高粱,父亲说是为了专门用来酿酒的,不过那么多的高粱是为了卖给大型酒厂的。至于我们附近村子的小酒坊,是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粱的。小时候,我们那流行一种散酒,是高粱掺小麦,小米酿成的,我们称之为“明凌子酒”。这种酒,是纯粮食酿造的,不掺一点儿勾兑酒,所以好喝不上头。喝起来是甘甜的,喝着很顺很柔。这种酒都是酿酒人骑着三轮自行车,下乡走街串巷叫卖的。有一年,父亲就打了一壶十斤的“明凌子酒”。当时父亲年轻,酒量也大,每天没事就喝上一小杯。当时父亲也教我喝酒,我就尝了一小口,没想到这种酒没有其他白酒的那种辣口感,而是酒色清亮透明,口味特别净,清香纯正,后味很甜,让人喝了还想喝。因为是纯粮食酒,所以很纯,除了喝,母亲要是腿疼了,也会用酒洗腿。把酒倒在杯子里,用火柴点着后,用手沾着燃着的酒抹腿,抹完后,腿热乎乎的,疼痛感就会稍微减轻。那种私人的小酒坊慢慢被大酒厂给吞噬了,这种散装的“明凌子酒”也慢慢退出了市场。期间很多年都没有见过了,没想到去太康工作后,在大街上竟然碰到了有人骑着电三轮在到处贩卖“明凌子酒”,不禁顿觉亲切,那酒香勾起了满满的回忆。

    说起“明凌子酒”,就让人想到了张艺谋以莫言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红高粱》,其中的插曲让人听了很上头。

    “喝了咱的酒啊,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啊,壮骨强身不上头,喝了咱的酒啊,一人敢走青刹口……”

    电影里有一大片的高粱地,整个故事就围绕着那片高粱地展开。其中的酒也是用高粱酿的,看到姜文大口大口的喝高粱酒,大口大口的啃一整个牛头,那种山东汉子的豪放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大家抱着一坛坛高粱酒,和小鬼子同归于尽的画面,真是壮烈!感觉犹如梁山好汉一样,那种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精神油然而生。看完电影,那片高粱地就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如今,家里早已不种地了,而且老家种植高粱的越来越少了,高粱似乎已经成为了只生长在回忆中的农作物。所以,在这边偶遇到高粱,让我心生欢喜,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久久不能平静。

    秋高气爽,大地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高粱又红了,回忆愈老了。那些关于高粱的记忆,犹如“明凌子酒”一样,越放越醇厚,越放越有味,每每品尝起来就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逸舟红尘
逸舟红尘 2023-9-19 17:33
问好楼主
引用
素馨
素馨 2023-9-20 09:04
拜读了,问好。
引用
叶开
叶开 2023-9-20 10:38
拜读,欣赏!
引用
我爱清风
我爱清风 2023-9-20 12:14
拜读,给个赞!
引用
风雨百合
风雨百合 2023-9-20 15:59
欣赏。

查看全部评论(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