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中飞燕 于 2014-12-11 18:44 编辑
樊哙三谏汉高祖
文、湛泉水
司马迁著史,可谓惜墨如金,然而,写到鸿门宴一段时,却不吝笔墨着意喧染,把一个浑身是胆、豪气冲天的英雄形象写得淋漓尽致、丰满极致,以至于后人佩服樊哙勇武与刚烈的同时,也把他看成了一介武夫。 据说樊哙是卖狗肉出身,跟刘邦是老乡兼连襟。刘邦未成名时的德行人人皆知,樊哙做的却是本分生意,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不检点。樊哙从沛县起兵到刘邦为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跟随刘邦攻城略地,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记》中说,樊哙跟随刘邦征战,率先登上敌城十多次,斩首一百七十六,俘虏二百八十八;樊哙单独领兵,打败过七支军队,攻下过五个城邑,平定过六个郡,五十二县。虏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 单看樊哙的战功,就已经能说明,樊哙绝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草莽英雄。而且,他还是一个有大谋略、大智慧的政治家。在刘邦兴汉的过程中,樊哙利用和刘邦的亲戚关系,多次直谏,力挽颓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甚至张良、韩信、陈平等亦不能与他相比。
刘邦攻入咸阳后,留恋宫廷生活,贪图奢糜享受,进取意志一时消退。樊哙力劝义军还军霸上,还毫不留情面地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刘邦遭此棒喝,猛然醒悟,才听从了大家的建议。 在鸿门宴那一节,守在军门外的樊哙听到情势不好,立即带剑拥盾而入。进去之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赐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如此气概,即便是力拨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为之胆寒,口口声声称其为壮士!
樊哙对项羽说的一席话更是振聋发聩:“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言词铿锵,哪里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说得出来的话!
刘邦借口上厕所,示意樊哙一同出去。出去之后,刘邦想溜,却又怕得罪项羽,还想回头跟人家道别。樊哙说:“大行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幸而刘邦听从了樊哙的话,不然的话,就算项羽有心不杀他,范增也不会轻易让他跑掉。
英布造反时,刘邦有段时间情绪低落,关在宫里不见群臣,周勃、灌婴都怕不小心掉了脑袋,不敢进谏。情急之际,樊哙心急如焚,不顾君臣礼节,“排闼直入”——径直闯进宫中。见刘邦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哭着谏道: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一席话说得刘邦无地自容,皇帝的架子也摆不起来了,只好笑着起来。
樊哙后来差点死在他连襟的手上,亏得执行命令的人多了个心眼,怕刘邦后悔了拿他们出气,便把他捉回去交给了吕后。刘邦果然再没有追究,可见刘邦打心里还是蛮喜欢他这个连襟的。
樊哙的确不简单,只是人们曲解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