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心有翅膀 于 2012-6-7 21:04 编辑
馍馍,又称馒头,面食类,与面条、包子相提并论。光是馍馍,就有蒸馍,烙馍(当地人们叫它炕馍)、油酥馍等。我最爱吃馍馍,所以一天几乎要吃两顿面食:早上面条,晚上馍馍,中午才吃米饭。钟爱馍馍的缘故或许源自小时候吧,小时候天天吃面食,一天三顿不是馍馍就是手擀面,如果偶尔吃顿米饭,小孩子就像过年一样,特别高兴。故乡原来主产小麦,旱粮为主,现在都被改造成了水稻田。小时候的春天,一望无际的田野,绿油油看不到边的全是小麦和油菜。到了麦收季节,金黄的小麦,沉甸甸,饱满丰实,每家每户圈起几人高收获来的麦粒。母亲会盯着高高的麦子圈欣慰感慨:“这下好了,明年有馍馍吃了。”一边用手拭去脸颊上的汗珠。那时候水稻还不是很广泛,比起小麦收获少的可怜。物以稀为贵,自然,大米特金贵。
最难忘的是煮南瓜蒸馍馍,儿时真的吃腻了。其实不光是南瓜,还有绿豆或者豇豆掺南瓜一起煮,上面是又白又大、松软喷香的蒸馍;秋天,再掺进一些刚刚成熟的新鲜大枣和花生,蒸馍就有了多种香味——大枣和花生的甜香味;寒冷的冬季,一般不再是南瓜了,而是芋头蒸馍。最喜芋头蒸馍,锅盖一揭,芋头和馍馍的甜香霎时飘满屋,深吸一口,香啊!浓郁的甜味钻人鼻,润人嗓,沁人脾,撩人胃,于是,用手先抓住一只芋头,便急不可待地送进口里……,芋头蒸馍吃起来不仅甜,软,香,还特经饿。母亲每次都说,多吃点,经饿些,是因为她一忙起来就会超过做饭时间而怕我们饿着。如今似乎再吃不出那种味道来。而今,那些东西可都是极好的营养食物,那时,我们小孩子一端起碗,看到馍馍就没了食欲,馍馍放进嘴里,咀嚼很久,甚至嚼成粑粑还是难以咽下,常常被噎住,因而,就算吃腻了也无奈,自己收获来的只有麦子五谷杂粮瓜果梨枣。其实,除了大米基本都有了吧。记得一次母亲还尝试种了荞麦呢,记不得啥味道。就一次。
上小学时,早点几乎就是一个又白又大的馍馍。炎炎夏日,当太阳冉冉升起,露珠快要躲进草棵,便扔下手里收割来的麦子,向忙碌的大人们道声别,急急踏着软茸茸的青草,匆匆返家,揭开锅,拿起一个热腾腾蒸馍就朝学校奔去,每几步咬一口馍,快入校门的时候,无论多大的馍馍,一般就啃个精光。不记得一个馍馍到底有没有吃饱,或者撑着没?只记得馍馍的淡淡余香,甜津津的味道至今难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小食面食已成习惯,就像习惯了趴在地上闻家乡的乡土味儿、躺在海绵似的绿草地上,看蓝蓝的天,悠悠的云,飞翔的鸟;习惯的就像空气,一天也离不开,特别对馍馍情有独钟。是的,虽然儿时吃腻了馍馍,可对如今来说,叫做习惯,习惯到根深蒂固,习惯渗透到骨髓,再离不开面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