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多年前,正读初中时。记忆犹新的有一个青年,他面相较好,人品也不错,由于他胎带就小儿麻痹症,两条细细羸瘦的腿,根本无法支撑整个身体。
他整日就呆在一个铁皮裹成的屋子里,也不知道慢慢长夜,他每天是怎样熬下去的。
好在这个屋子,正搭建一座东西走向的桥边上,是我们初中同学,来来往往必经过的一条通道。
别看他残疾不能行动,但他人品很好,好多同学都喜欢呆在他小屋里闲聊,看他吹笛子。别看他没踩过一天学校们,但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他长的比较俊俏,细白的脸庞,声音柔和,很少见到他生气。
如果不知道的人,第一次从桥梁上经过,在桥头东北角铁皮屋窗户前,赫然有一个俊俏脸庞的小伙正在吹笛子,或两只清澈透明的心灵眼睛,正凝视你含笑……
因为与同学王克思,去听他吹笛子和聊天的次数多了,渐渐就熟悉了。也知道关于他的零零落落的家事。
她的家就在附近,他还有一个四肢健全的兄弟。每次看给他送饭的,大多数都是一个矮胖但头发凌乱的妇女,甚至感觉还有点脏,原来他家是靠手工打煤球生活的,黑黑的煤块,无怪乎有那样的感觉。
如今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才突然才想起他,也不知道他是否还依然呆在那温馨的小屋内,吹着笛子,清澈的眼睛远眺着窗外,也不知道他内心在思索着什么……
将近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已是沧海桑田。这其间,我读高中、参军、上学读书、参加工作。
繁忙而有序地生活,有时自己想堕落将要把握不住自己时,突然想起他,内心多少会得到很多慰籍和让自己的心灵升腾。
虽然初中毕业后,走南闯北,几乎已很少再去那个乡镇了,但当时大桥头边的场景和他早已不复存在,他如今在他乡还好吗?如果他还活着,今年也应有五十多岁的年龄了。
现在想想,他还是比较励志的,一个人就是靠一本杂典在孤单的摸索着,几乎他无所不能。想想生活中的我们,则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下,感觉还学的很有限。
时光流逝,逝水流年,他把简单的生活熬成细腻如脂,而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内心苍茫,又把生活熬成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