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患者谈中医
------ 关于中医现状
前言
首先坦白,我只是一个有病的患者,并不懂中医,但更准确地说是不懂中医的医术,在宏观上对中医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如我曾非常相信中医,没少通过看病接触中医大夫,能没有感受吗?所以,我不认为没有资格谈中医,也多少有一些谈谈中医的资格。最关键的是,以老百姓的体会谈谈中医,或许对国家的中医发展、对从事中医事业的医务人员,有旁敲侧击的必要作用,或许能使中医事业能更好地发展。
当然,这里有如何看待本文章及类似问题的认识,嗤之以鼻的肯定有,所以,提请管理国家中医事业的行政人员和从事中医事业的医务人员,是否能够心态平和一些?审慎地对待各种声音?而对患者朋友,对怎样看病,本文章或许有一定的帮助。
其实我曾经有两篇有关议论:《中医的发展需要本真的回归 》、《 再谈一下中医 》,虽然所述与本文观点基本相同,但毕竟是外行,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经进一步思考,故发此文,本人的观点以本文为主。
一.关于中医现状
在我们国内,对中医的科学性及存在与发展,是存在争论的,这始于清朝末年被洋鬼子撞开中国的封闭大门之时,至今也没有休战,但基本上,中医是可以存在和发展的,在如今渐渐变成了舆论的主流,甚至于中医事业在近些年确实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这可能基本就是现中医事业的粗略现状。
虽然中医事业有了一定的新的发展,但发展的趋势很好吗?我不认为好,因为存在的问题很多,所以在这里先不谈值得弘扬的地方,只谈存在的问题,这似乎对中医事业的发展更有利。
如:
1.基本走的是中西医相结合发展的道路,这不完全对。请注意,我说的是不完全对,不是完全不对。
2.中医根本无法胜任国民所希望的通过看中医就能把病治好的愿望之责任,最起码现在是如此。
我说得不现实吗?很多方面大肆宣扬中医如何如何好,很多国民也是相信中医的,但去看中医了,有多少人能把病治好呢?治好的当然有,但从概率上来讲,能治好的是少数嘛,认定事实如何如何,应当从多数的现象来判断或认定,是不是?
3.受“一切向钱看”大环境的影响,中医事业已经基本变成了商业炒作式的操作,已经基本没有了“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医疗观了。
我说得过分吗?看看在现实中,是不是各种骗钱的骗子很多?但骗得最厉害的似乎也包括“中医药”的骗局。
看看电视和收音广播中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广告,有多少是可信的呢?应当说大多数都不可信。
货真价实的广告不能说没有,但极少,而更多的情况是,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但基本上都是夸大其词的,是不是?所以说大都不可信。
再看看稍有规模或所谓名气的中医医疗机构,基本上全是所谓大师级的中医师在坐诊,挂号费50、100、200、500元不等,甚至于还有更高的,老百姓谁能看得起病呢?这不只是在骗,简直就是在变相抢劫了。
我曾在我市一家较大的中医医院看病,挂号费几百元的不敢去,幸好有一个只收5元挂号费的中医师,我到他那儿看了。这个中医师说,治好我的病没有问题,然后就给我开了方子,是5副草药,一划价近500元,我说这也太贵了看不起。中医师说,治病还怕花钱就不对,治好了病,花5000、50000元都值。
搞“中医药”广告的也是这套说词,我曾听一个广告挺吸引人,就打电话咨询了一下,对方马上“抓住”我经常来骚扰喋喋不休,说虽然买他们的药需要花几千元,但付出是必须的,我们患者一般都“扒不开麻”,看病舍不得花钱,病重了住院需要好几万呢。我说,这么浅显的道理 多年跑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次中医,花了很多钱,可病总是治不好,再随便花钱,能不疑惑吗?
我曾拿那个近500元的方子去一个药店对比了一下,买药根本连100元都用不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医医疗机构经营是有技巧的,不怕挂号费贵的,就挣你挂号费,嫌贵的也不让你跑掉,专门有挂号费低的,只要你肯看病抓药,照样勒你的大脖子。
我还曾拿在《中医中药网》求助的药方跟那近500元的药方对比了一下,求药店坐诊的中医师给看一下,哪个方子能更适合治我的病?因为老去买药,人家没有反感,说还是《中医中药网》的方子好。虽然其说法不见得就绝对准确,但说明我如果用了那近500元的方子,恐怕也是白花钱,治病靠5副药是不够的,如果吃上几十副,我这冤枉钱得花多少?至于他是否有能治好我的病的能力,也是不可信的,就是骗嘛。
4.中药材的质量下降严重,这可不是我定义的,整个社会舆论都在这样认为,连官方和中医师们也这样认为。
如滥竽充数。
传统的中草药是依靠野采的,由于现在的自然环境变了,野采困难,先不多说。
5.中医事业似乎主要分中医诊治和中医药两个方面,在诊治方面,似乎是整个水平在普遍下滑,而中医药的应用似乎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或者说都在“玩”中医药。中医药的应用虽然应该发掘和发展,但在方向性方面,似乎有跑偏的偏重性。
6.各种问题的存在只是现象,根源在哪里呢?这就不能不说到政府的管理问题了。
政府的责任是,对中医事业存在的不良现象应该整顿,但整顿了吗?虽然不能说没有管,但管理得是否确实差?比如虚假广告的问题,查一查,确实有时能看到有关部门的处理公告,但也就是公告而已,被禁止的虚假广告仍然到处可见,这怎么解释呢?
所以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怎样管理的问题,不只是管虚假广告,而是对整个中医事业应该怎样管的问题。
关于中医事业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要说当然还有,不过不想说了,关键是有没有人听?还当然,从我一个患者的角度,能把中医事业当前的现状谈清楚和准确是不可能的,而且难免有以偏概全、不准确的地方,但要说完全没有道理也不现实。所以请有关方面参考,不要反感,一切以能真正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为准绳。
二.关于中医发展
关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国家当然有国家的规划,中医从业人员也有自己追求的愿望,患者呢?其实患者也有希望。医疗事业是为谁服务的?应该主要是为患者吧?所以,我以一个患者的角度,来谈谈中医事业应该怎样发展,应当不为过吧?
那就谈谈我的看法:
1.我是赞成中西医相结合的,中医可以依据西医的检查诊断为参考,请注意,我说的是参考,不是做为依据。再根据中医的辩证来进行中医的诊断,最后来进行中医的治疗,或进行中西医的结合治疗。
但这种方法不应当是中医唯一的发展途径,而应当是方法之一。
2.中医的发展似乎应该采取多轨制,还应当保留传统的医疗方法。传统的医疗方法有很多,在这里只说一种情况,就是师承的传统做法。
不但应当允许民间的师承传统存在,还应当支持和鼓励这种传统的存在,并制定相关规定,准许师承办法培养出来的中医师看病,给他们发放准予执业的资格证书和营业执照。
纯传统的中医做法到底科不科学?到底有没有保留的必要?到底有没有可能发展?给一个出路嘛,为什么要人为地“腰斩”师承的做法呢?为什么要武断地取消他们执业的资格呢?我们的文化遗产什么都在保护,都在进行传承,可为什么唯独对中医这么“野蛮”呢?
所以呼吁,应当也要允许搞中医的传统传承才对,或者可以叫做在新情势下的试验嘛。
3.多轨制还应当包括在现代科学条件下中医如何发展的另外研究,要有研究机构,要有研究人员,要探寻新的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不能只局限于中西医相结合、中医的传承试验,要多条腿走路,而且主要方向应该放在中医诊治科学性的探究上。
4.中成药现在有很多,但似乎有一个方面做得不够,就是适用范围的说明,只说适用症状是不行的,还应该标注适用的病机。
如一种中成药,只说能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这只是病的症状,是“标”,病机可能是因为肝肾的阴虚而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阳虚而引起的,不进行适用阴虚或阳虚的标注,患者本身并不明白,买药吃后可能还会加重自己的病情。
这个道理虽然极其浅显,但很多中成药都存在这个问题,有少量中成药确有标注,大部分是没有标注的。中成药不同于西药,应当是辩证下药和吃药,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问题。
中医药所谓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包括西药)其实是一种规定的虚设,在中医院开药没有什么可说的,患者不可能不到药店自行买中成药,药店也不可能不卖,应当放宽这方面的规定,准许患者自行买药和药店自行卖药。患者虽然不懂医,但俗话说久病成医,患者是会通过常识来选择药的,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遵医嘱,不可能稀里糊涂地买药。
所以应当放宽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规定,当然前提是中成药必须有适用范围的明确说明。
5.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师挂号费也就是诊疗费太高,是不利于中医的生存和普及的,患者看不起病不可能对中医的发展有利。中医的医疗服务也存在“薄利多销”的问题,看病的患者多不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依靠诊疗费、中西医相结合的检查费、药费的合理收费,应当依靠争取患者来保证中医医疗机构的利润,而不是靠诊疗费和药费来榨取。
患者的挂号费下来了,开的方子不贵了,检查费也不多,人们也相信中医,再加上疗效好,看中医的不就越来越多了吗?中医医疗机构的利润不就有保障了吗?据说政府现在鼓励搞药品集中采购,降价幅度达到52%,这就很好嘛,看来工作是需要想办法和需要来做的。
6.中医要想保留、生存、发展只能依靠诊治水平的提高,可惜在事实上诊治水平是下滑的。
中西医相结合已经分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纯中医虽然没有分科,也是按着每个中医师的所长来昭示治疗范围的,如针灸、拔罐、按摩等特定范围的治疗也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关键是全诊中医师的水平普遍太低。虽然他们一般也会有治疗范围的昭示,但一般什么病都敢看,但很难有治疗效果。
如我有心脏瓣膜病,心性能不全,西医是没有办法的,在传统医案里确实有能治疗的,但在现实中,能找到这样的中医师很难。
如我还有眼睛黄斑变性,西医也是没有办法,在传统医案里确实也有能治疗的,但在现实中,能找到这样的中医师也很难。
还有很多疑难杂症,传统方法都能治疗,但有这种能力的中医师极少。
这就不好办了,这让国民怎么相信中医?怎么依靠中医?所以应该在提高中医诊治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所以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应当找出拔尖的全诊中医大师,或在哪方面特别有专长的中医大师,把他们的工作主要定位为教授,由政府出面办这样的传授学校,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如果在将来能达到每个城市里都有这样的中医大师,中医事业能不辉煌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