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甲午之败"教训
-----这是我曾经写的征文:"救中国",我们还在路上
又一个甲午年来到,甲午之痛让我又一次深深地陷入沉思.
不仅是冲动,更因为责任,我决定应写点什么,于是,我的<<"甲午"120年祭>>准备出笼了,但只开了个头就搁笔了.为什么?因为想说的太多了,然而又想到,我的想法一旦说出来,人家不但可能不爱听,弄不好还要惹上一身骚.尽管说应尽匹夫之责,但我已风烛残年,且病入膏荒,是经不起折腾的,于是罢手了.
后来,在网上看到另一篇<<甲午120年祭>>,还有很多其它的各种各样的祭文,尽管有的说的也不错,但总觉得似乎未尽我意,于是激动得欲要重新拿起笔来.
正在踌躇之际,得悉<<铁血网>>正在征文,一大批"甲午祭文"又要面世了.我虽不能尽读120年来的全部祭文,但也拜读了一些,有些祭文确实写的不错,然而也有相当多的祭文读后让人觉得不能说是如同嚼蜡.于是下定决心,应征写一篇祭文,就我所思,轻描淡写地说上些许,或许不同于众意,敬请谅解吧.
首先说"甲午之战"本身.
有些人一说"甲午之战",只是说"甲午海战",好象"甲午之战"只是海战,这不是事实.其实"甲午之战"虽不能说是当时中日的全面战争,也是基本上的全面战争,是一场中日间的海战、陆战、外交战、文化战等褚方面的基本的全面战争.论点得有论据支持,而我想这不用细说.
再说说战败原因.
有相当多的人归结为北洋水师的战败导致了"甲午之败",这也不是事实,陆战之败才是"甲午之败"的关键.这也不用详说,试问,既使海战败了,陆战不败,"甲午之战"能败吗?
再来说说"甲午之败"的深层次原因.
经常有人提到因慈禧挪用了北洋水师军费从而导致了"甲午之败",果真如此吗?
前面我已说过,既使海战败了,如陆战不败,就是如辽东半岛陆战不败,山东半岛陆战不败,焉有"甲午之败"?慈禧挪用军费似乎并没影响陆战.
那么,"甲午之战"到底败在哪里呢?应当说,时至今日,这仍是我们应深刻总结和思考的地方!
我认为,从广义上讲,"大清"不仅败在军事上,败在战略和战术上,也败在外交上,败在文化上,但归根结底,是败在政治上,这才是战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历史是前进的,人和国家应是进步的,文化和思想应是发展的,一切一切都应是与时俱进的.而"大清"呢?虽也有些许醒悟,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但步履太小,在世界之林被甩在了后面.
所以"大清"败在政治改革太慢了,使军事、科技、文化等诸方面都落在了世界后面,当然更准确地说,是落在了世界诸强后面,这时候开战焉能不败?
相反,日本虽原属于大中华文化圈,虽政治改革也不尽完善,但毕竟走在了"大清"前面,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拿来他用,势力的西方文化也拿来他用,使他们的军事、科技等诸方面都抢在了"大清"前面,这时候开战他焉能不胜?
"大清"在当时的世界之林,当属大国,但是指地大人多,顶多属"阔老",并不强,相对强国来说属弱国,如一只很肥的"猪".
日本在当时的世界之林,当属小国,因为地方小,但在政治、思想、科技、军事等很多方面走在了"大清"前面,虽小却强,就像一只小豺狼,虽小也是豺狼,与肥猪斗,肥猪焉能不败?
"大清"封海自缚,不求进取,抱着传统文化的陈旧部分,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焉能不败.
不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