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曲明理
——《元曲名篇的人生哲理》書評
“凡壹代有壹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壹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王國維在其書《宋元戲曲史·序》中如是說。
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散曲,其中元雜劇是壹種成熟的戲曲藝術,以曲詞為主,有說白,有動作,更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它所描寫的故事,涉及很多領域,其豐富多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最生動、最直觀的形式反映了眾生百態、悲歡離合。而元散曲作為壹種自由活潑、率真直露的新興詩歌,成為元代文人吐露心聲、抒懷泄憤的工具,其中嘆世疾時、隱逸超脫類作品,更是在戲謔調侃、嬉笑怒罵中揭示了元代文人對生活的思考、對命運的抗爭。元曲中不僅有淡泊名利、寵辱不驚的出世之心,更有樂觀明智、健全實用的入世之道。
在元曲中修身就像陽光在植物的生命中參與光合作用壹樣,會有力地鞭策和呵護人們的成長。秦簡夫《晉陶母剪發待賓》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內城於心,外信於人”;無名氏《關雲長千裏獨行》的故事教導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行事須無愧於心;鄭光祖《醉思鄉王粲登樓》的故事提醒我們要把握好自信的尺度。
而生活中的處世之道,元雜劇也通過壹個個歷史短劇為我們壹壹指明。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在客觀上揭示了壹個歷久彌新的生活哲理:任何時候都要為自己的生活找尋平衡,否則,隨時都會摔跟頭。
平衡意味著取舍,它需要我們用理智駕馭情感,確定自己的人生坐標,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支點。這樣,我們就不會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方向。找到平衡,也就找到了應對生活的定海神針。所以,生活的藝術,就是平衡的藝術。這平衡的藝術是馬致遠面對名利時“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的逍遙自得,也是白樸眼中張良、範蠡功成身退,“樂山樂水”的自在。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壹藝;望子成龍,不如盼子成人。關漢卿《狀元堂陳母教子》的雜劇講述了壹個母親成功將三個兒子培育成才的故事。可惜這些大道理人人知曉,但為人父母的能做到的恐怕也不多。古人雲: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教育始於父母膝下,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人生觀的形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見壹斑。
人的生命只有壹次,無論做什麽,怎麽做,人的終極目標都應該是享受幸福,而不是品味痛苦。對古人而言,男子的幸福多側重功名,而女子更傾心家庭。不求富貴豪奢,但求夫妻團圓,是更多古代女子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可惜封建社會中壹遇到丈夫求取功名,進京趕考,做妻子的就得包攬家中所有事務,忍受夫妻分離之苦。
最高的幸福是壹種不忘隱憂的幸福,即快樂而不迷失,得意而不忘形。面對這樣的幸福,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被這樣的幸福沖昏了頭腦,以為所有的事情都會這樣子美好下去。要知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倚”,沒有什麽幸福是可以長久不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