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苏东坡,一生坎坷的追梦人

2023-11-25 11:38 8315

苏东坡一生勤奋苦学。他曾向苏门学子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出一种读书方式叫“八面受敌”法。他在写给侄婿王庠的信(《又答王庠书》)中说,我读一部经典要多次阅读,“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一次都要从不同的切面进入经典,“每次作一意求之”。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今天我们就借苏东坡本人这个“八面受敌”读书法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他。


01


勤奋不懈的天才


北宋时期有这样一个传说,苏东坡诞生的那天夜晚,他家乡附近的彭老山上,草木一夜之间全部枯死。为什么他一生下来,彭老山上的草木会枯死?古人相信凡是特别灵秀的人物,天地山川的灵气都凝聚在他身上,苏东坡的出生带走了山川的灵气,草木便枯死了。当时,还有第二个传说,66年以后,苏东坡在江苏常州去世,那天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全部返青,他的灵气又还给山川大地了。


大家知道,苏东坡在古文、五七言诗、词以及书法方面都达到了北宋时期最高成就。而且,他在文艺评论方面也堪称天才。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写得很好,山水画也很有名。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此,这8个字成为对王维的定评。


天才需不需要勤奋?当然需要。如果说,苏东坡的成功一半在于天才,那么还有一半就是异常的勤奋。他晚年对弟子晁补之说过,年轻时读书,每读一部经典,一定会从头抄到尾。贬官到黄州以后,东坡40多岁,已经闻名天下了,但是有人去看他,发现他在家里抄《汉书》,他自己说是第三遍抄《汉书》了。他抄书时第一遍用楷书抄,第二遍用行书抄,一边抄一边练字。


东坡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在思考,所以他的创造也是贯穿终身的。东坡不仅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卓著,他的学问、兴趣遍布其他学科,甚至连理工科也都关注。2011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矿业大学是研究矿业、煤炭等的高等学府,为何会成立苏轼研究院?原来,苏轼是中国采煤事业的先驱,徐州的煤矿就是东坡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发现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例。东坡59岁那年被贬到惠州,到惠州之前先路过广州。广州当时的地方长官叫王古,即王敏仲,他是东坡的朋友。东坡在广州停留了几天,王古不改旧态,热情地接待东坡。东坡到惠州后,就给王古写信,其中有两封的内容是建议王古安装自来水。原来,广州自来水的最早“设计者”是苏东坡。


东坡两封信的原文都收在《苏轼文集》第56卷中《与王敏仲》十八首中的第11封和第15封。信的内容是说,广州的老百姓都喝珠江水,因为南海涨潮的时候海水倒灌,珠江水又苦又咸。在广州城外不到20里的地方,半山腰里有一个流量很大的泉水。东坡建议用粗大的毛竹管一根一根地接起来,把泉水引到广州城里,给老百姓做饮用水。这很像现代的自来水,只不过是用毛竹管接起来引泉水。


苏东坡在这两封信里提供了一些技术方面的细节。他说,毛竹管一根根地接起来,不管接得多么紧,衔接的地方一定会有渗漏。东坡指点王古怎么解决渗漏问题,他说要在前面一根竹管较细的一头先缠上一层麻丝,再涂一层漆。东坡的另一封信告诉王古,用竹管引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沙泥堵塞。怎么检查堵塞在哪根竹管?东坡说要在每一根竹管上钻一个绿豆大小的小孔,再用竹钉把它们堵住。出现堵塞后,只要逐一拔掉竹钉,就可以断定在什么地方堵塞了。东坡是从惠州的一位道士那里学到竹管引水技术的。那时候他已经60岁了,这说明东坡一辈子都在思考,都在学习,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苏东坡是在天才的基础上异常勤奋努力,才成就了一代文化巨匠。



02


平易近人的大名家


苏东坡不单是千古名人,在北宋就已是大名人。他22岁考上进士,主考官欧阳修预言,其成就一定会超过自己。他在考场上写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被后人选入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清代学人编选,代表着历代古文的最高成就。此外,东坡的诗、书法,很快名震当时朝野。


东坡是名副其实的大名人,也是平易近人的大名人。东坡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交朋友不看对方身份,上可以交玉皇大帝,下可以交卑田院乞儿,他从不歧视普通百姓。试举书法方面的事例来作说明。


东坡是大书法家,他的字当然是墨宝,但是东坡从来不以奇货可居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书法。他在朝为官时,朝廷里的文官几乎每人都有他的书法作品,后来又扩大到武官。当时朝廷有一个武将叫姚麟,喜欢苏东坡的字,但是他跟东坡没有交往,无法弄到手。有一个叫韩宗儒的文官,就专门到苏东坡那里去要字,哪怕是一个便条、一封回信,都拿去送给姚麟。姚麟每得到一幅东坡的字,就馈赠10斤羊肉给韩宗儒。时间久了,此事被黄庭坚知道了,黄庭坚对苏东坡说:晋朝的王羲之,人家都传说他帮道士写字来换白鹅,他的书法叫作“换鹅书”,你的书法现在是“换羊书”,有人用你的书法换羊肉吃。东坡听了哈哈一笑,不当回事。


有一天他正在办公,突然韩宗儒派人来送信,也没什么重要内容,无非是说今天天气怎样。东坡看过就说知道了,放到这里吧。过了半天,抬头一看,送信的人还没有走。东坡说你怎么还没走,那个人说你还没有给我们家老爷回信呢。东坡就说,你回去告诉你家老爷,本官今天不宰羊!话虽然这么说,东坡的书法还是很随意地送给人们,不光是官员,还送给平民,这一点特别了不起。黄庭坚有一次告诉一个人,说你不是想得到东坡的书法吗?我教你一个办法,明天东坡要到城外的一个寺庙游玩,你到那里去做些准备。第二天上午苏东坡果然去了,走到寺庙门口一看,居然放了一张桌子,桌上还铺了几张宣纸,旁边有砚台,墨也磨好了,几支毛笔也放在旁边。东坡看四周没人,却有这么好的纸,还有笔墨,就信手拿起笔来写字。写好以后,那个人就走了出来,拿到了苏东坡的墨宝。


还有一件更感人的事情。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知州,有一天在州府衙门审理案子,一个被告和一个原告进来了。原告说被告去年冬天向他借了20贯钱,说好今年夏天还,时间到了他却不还,请给他做主。东坡就问被告,你怎么借人家的钱到期不还?被告说我不是不想还,是还不出来;因为我家是做扇子卖的,去年借了20贯钱当本钱,买竹子、买绢,做成团扇。本来打算今年夏天卖了扇子再还钱,没想到杭州今年夏天天气不热,扇子卖不动,结果本钱就回笼不了,实在是没办法。


东坡一听非常为难,按照法律,被告应当还钱;按照人情,他是实在还不出来。古代的州衙门、县衙门,凡是在审理案件的时候,衙门的大门一定是打开的,专门让老百姓在外面旁听,以示公正无私。那天东坡在州衙审,很多人挤在大门外听。大家都知道东坡是大名士,也都想看看他怎么审这案子。东坡想了想,对被告说,你是不是家里积压了很多团扇卖不动?被告说是。东坡说你现在就回家拿20把扇子来,我帮你卖。那个人就奔回去,抱了20把扇子回来。东坡把它们铺在桌子上,拿起笔来,又是写,又是画,过了一会儿,20把扇子上都留下了他的真迹。写完画完,东坡就把20把扇子交给被告,说你现在拿到外面去卖,每一把卖一贯多钱。结果这人一拿出去,大家蜂拥上前,抢购一空,他就此还清了债。东坡当时不仅是一个地方长官,还是天下闻名的大书法家,而被告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东坡竟主动出手相助,帮他题了20把扇子,让他还债。这是一种什么姿态?平易近人。东坡是大名人,但是他跟老百姓之间没有距离,他也是我们的朋友。



03


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林语堂先生有一本《苏东坡传》,是他上世纪40年代用英文所作,中文名是后译的。书的原版英文名为《The Gay Genius》,Gay是愉快的意思,Genius的意思是天才。如果准确翻译过来,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苏东坡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


东坡生平遇到很多坎坷、遭受很多折磨,阅尽沧桑,但他始终以一种愉快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待生活,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人生在世,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甚至有时会面临无法抉择的地步,但能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持有一种潇洒的态度来面对,这是最重要的。


东坡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以满腔热情拥抱人生。他还善于生活,尤其善于从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幸福感,发现美感,发现诗意。东坡是经过荣华富贵的人,有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经历。他在朝廷里当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曾亲切接见他,并让太监撤下御座旁的金莲烛护送东坡返回翰林院。但是时隔不久,他就被贬到海南岛去了。有一天东坡背着一个大瓢在田野里边走边唱歌,碰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对他说,“苏内翰,你当年荣华富贵,现在看来像一场春梦。”苏东坡说你说得很对,就给这个老太太起了一个名字叫“春梦婆”,还写到他的诗里去了。东坡虽然曾经有过锦衣玉食、玉堂金马的富贵生活,但他真正欣赏、真正热爱的却是普通的、简朴的生活,他觉得后者更有滋味,更有诗意。让我们看看他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东坡对于生活的各类内容都是兴致勃勃、有滋有味的。比如饮食,东坡肉、东坡鱼羹、东坡菜羹等,都是他发明的菜肴,其食材也很普通,蔬菜、猪肉、鱼肉等。那么,他为什么发明东坡肉?因为他贬到黄州以后,发现当地的猪肉特别便宜,“猪肉贱如土”,所以他经常买猪肉来做菜,就此发明了东坡肉。广东的荔枝是东坡最喜欢的水果,他一到岭南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在广东属于普通水果,但东坡却认为它是果中极品。


东坡是不是专吃好东西?当然不是。他晚年到了惠州,惠州当时是一个小城,市场很小,一天只杀一头羊,那些好的部位,如羊腿等都被官员、富商买去了。东坡是被贬至惠州的,等到他去买时就只剩下羊骨架。东坡专门写了封信给他弟弟苏辙,推荐羊骨架的妙处。他说羊骨缝里还有点残肉,把肉剔出来,蘸上盐,稍微烤一烤,就像螃蟹一样好吃。


东坡被贬到海南,生活更加穷苦,他的小儿子苏过用当地的芋头做成一道“玉糁羹”,东坡觉得是天下绝味,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美它。他在海南第一次吃到蚝,说这个味道太美了,于是写了一篇短文介绍蚝怎样好吃。还叮嘱苏过,千万不要把蚝的美味说出去,以免京城里的人听说以后,一个个都争着到海南岛来分享美味。这当然是讽刺,但也说明东坡对异乡风味的接受与喜爱,他真的是全方位在拥抱生活。


东坡是懂得生活的人,他欣赏风景也是如此。杭州西湖是天下美景,东坡写了很多诗词来题咏。他到山东密州做官,那时那里哪有什么风景?不过是平岗荒丘,但东坡也把它们描写得非常美好。



04


一生坎坷的追梦人


人的一生中难免遭遇逆境。在坎坷的处境下,怎么能够淡定地生活下去?东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东坡晚年离开儋州,第二年(1101年),也就是他去世前的两三个月,走进江苏镇江金山寺。金山寺的方丈拿出一幅东坡的肖像画,说这是你的画像,请你在上面题首诗,东坡就题了一首六言诗,共有四句,后两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人一生有什么功业,苏东坡自己回答,他一辈子曾到过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他的流放之地,也是东坡一生中三个逆境发生之地,但他的人生正是在这三个阶段发出了独特的光芒。


东坡44岁那年被朝廷关进监狱,当时的罪名非常重,形势也非常险恶。后来由于各方的救援,总算被赦免,但遭到撤职,被贬到黄州。东坡45岁那年的正月初一,在两个差役的押解下前往黄州。这对他来说是生命中的巨大落差,一次巨大的打击。本来他年纪轻轻就考上了进士,后来又考中制科,做官也还算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没想到人到中年突然被流放到一个偏僻的小山城黄州。


东坡到了黄州,不但心情苦闷,而且经济上也陷入困境。北宋时期凡是被流放的官员,原来享有的俸禄没有了,朝廷只发一份非常微薄的生活费。可是东坡家里有20多口人,他的奶妈还跟着他,三个儿子中长子已经成家,家里还有书童、丫鬟。全家人靠官府发的生活费根本不够用,所以东坡到黄州的第二年就要开荒种地,否则没法养家糊口。他怎么会起一个叫“东坡”的号?这就与当年开荒种地有关。当年黄州官府把城东山坡上的一块荒地借给他种,面积有50亩,原来是驻军的营房,军队开走后房子拆了,遍地瓦砾。东坡开荒的第一步就是捡瓦片、砖块。这个地方在城东山坡上,地名就叫“东坡”。苏东坡在那里开了荒,又盖了几间房子,自己起了一个号叫作“东坡居士”。


东坡的荒地面积不小,但它原来不是农田,种植庄稼的效果不好。第一季种大麦,收成还好。第二年种水稻,收成很差。一来地不好,二来东坡也不会种地,他虽然出身农家,但从小读书,考上进士后就做官,并没种过地。第二年种的水稻收成不好,50亩地打下来的稻子不够全家人吃。


东坡47岁那年的春天,有朋友劝他,说你可能要在黄州长期生活下去,光靠这块荒地是不行的,最好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去买一块好点的地。而且朋友还帮他打听好了,有一个叫沙湖的村子,离东坡不远,那里有一块肥沃的稻田要出售,把那块稻田买下来,以后就可以多打一些粮食了。东坡一听欣然同意。三月初七那天,东坡在两个朋友的陪同下到沙湖去看那块地,就是“相田”。


此行没有买成地,但产生了一首千古名词,叫《定风波》。它的写作背景在小序里写得很清楚,那天早上临出门的时候,天色阴沉,可能会下雨。东坡就叫书童带着雨具,就是雨伞和蓑衣,先行一步,到半路上去接应。他跟两个朋友在后面走,因为东坡年近半百,两位朋友估计也是这个年龄,他们走得慢一些。没想到刚出门不久,还没有走到书童接应的地方,突然刮风下雨,把大家都淋成落汤鸡,两个朋友狼狈不堪。东坡虽然也被淋湿了,但并不狼狈。他依然淡定、从容不迫地慢慢往前走,一边走一边还在吟诗。下午回来以后,东坡写了《定风波》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意思很清楚:你们不要听穿过树林、打在叶片上的风雨之声,风雨并不妨碍我们一边吟诗,一边慢慢地前行。我本来脚上就穿着草鞋,可以防滑。再随手在路边捡一根竹竿当手杖,步履很轻快,并不输于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件蓑衣,风里来雨里去都走过半生了。他的言下之意是,我连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经过了,自然界的雨丝风片又能奈我何?东坡很潇洒,虽然田没有买成,但是中午还跟朋友在路边小酒馆里喝了两杯酒,下午带着几分醉意回来了。此时斜阳复出,回头看看上午遇到风雨萧瑟的地方,既无风雨,也非晴朗,一切都归于无有了。


这首词是写那年三月初七东坡在途中偶遇风雨的经历吗?当然是,小序中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这首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一次风雨吗?当然不是,它实际上是写人生途中的风风雨雨,是写在风雨人生中的人生态度。东坡就是带着这种态度从黄州、惠州、儋州三个流放地走过来的,他把人生的低谷变成了事业的高峰。黄州时期是东坡的书法艺术大有长进的时期,也是东坡的词作突飞猛进时期,《念奴娇·大江东去》等杰作就是在黄州写的。东坡在海南儋州完成了平生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他离开海南时在途中遇到大风雨,怀中抱着一个包袱,里面藏着三部书稿,他觉得一生没有白过。所以“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句话,还真是东坡对人生业绩的最好总结。


人们谈到东坡在逆境中的表现,往往会归结为“旷达”二字。东坡旷达吗?他确实旷达。但是东坡仅仅只有旷达吗?当然不是。东坡刚到黄州,内心也感到苦闷、孤独,甚至委屈。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旷达。《后赤壁赋》写道,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东坡跟两个朋友来到赤壁山下,朋友留在船上,他一个人爬到山头去。冬天的夜景有什么可看的?环顾四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萧条的冬景。此时此刻,站在赤壁山头的东坡心情很不好,《后赤壁赋》讲:“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他内心有一种悲凉感、孤独感,甚至还有恐惧感,因为政敌还在搜集他的罪证,还在攻击他。但是东坡挺过来了,他挺过来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旷达,还有坚韧,是对人生有坚定的信念。


东坡贬到黄州后,朋友李常来信安慰他,东坡回信说,你干嘛要说得这样悲悲切切?我们这样的人本来对自己的道德充满自信,认定自己的作为是出于正义,所以我们具有铁石心肠,尽管遭遇不幸,但内心的信念是不变的。支持东坡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首先是坚定的信念,然后辅以旷达,这样才能造成无往不胜的从容心态。东坡晚年被贬惠州,62岁再被贬到海南,3年以后,65岁的苏东坡才得以北归。人生在世,谁能不碰到挫折?我们无法规避人生的挫折,无法摆脱暂时的逆境,那么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它?东坡为我们展现了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成功典范。


东坡往矣!但是他的精神永久地留在我们神州大地,那是我们中国人都应珍视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作者莫砺锋),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苦茶
苦茶 2023-11-27 11:29
问好朋友
引用
豫姝
豫姝 2023-11-27 10:40
支持朋友
引用
千寻
千寻 2023-11-27 09:49
好文笔,
引用
罗婷
罗婷 2023-11-27 08:12
支持并问好
引用
千寻
千寻 2023-11-27 05:08
拜读,给个赞!
引用
罗婷
罗婷 2023-11-27 04:16
问好朋友
引用
凉奕
凉奕 2023-11-27 04:16
拜读,给个赞!
引用
呢喃的火花
呢喃的火花 2023-11-27 03:26
支持并问好
引用
默默金荣
默默金荣 2023-11-27 03:26
学习了,谢谢分享
引用
童心未泯
童心未泯 2023-11-27 02:26
好文,拜读
引用
浪迹秋
浪迹秋 2023-11-27 02:26
学习了,谢谢分享
引用
一竖居士
一竖居士 2023-11-27 01:22
来支持下朋友
引用
流汗的公牛
流汗的公牛 2023-11-27 01:22
欣赏佳作!
引用
君逍遥
君逍遥 2023-11-27 00:08
欣赏朋友的才华,学习了!
引用
秀丽的乐园
秀丽的乐园 2023-11-26 22:54
好文笔
引用
似水般的流年
似水般的流年 2023-11-26 22:54
好文笔,送上问候。
引用
雨点沙
雨点沙 2023-11-26 22:01
好文笔,送上问候。
引用
紫盏
紫盏 2023-11-26 22:01
欣赏精彩,问好!
引用
豫姝
豫姝 2023-11-26 20:16
学习了,谢谢分享
引用
岁末、微凉
岁末、微凉 2023-11-26 19:19
好才华

查看全部评论(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