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佛教禅语 查看内容

一个和尚的心里话: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家风不能变

2024-3-4 10:12 5235

身已游方外,心仍望白云。

所思同枉然,佛不渡斯文。

——栖霞古寺宗仰上人

我是不畏惧什么困难的,只要是道场的事儿

天王殿门前两侧新种下两株桂花,是四季桂的品种。”雨花那得著衣裾,遍界香分佛饭余。金粟如来元一点,横陈妙供尽从渠。”环境看起来越来越协调了。前几次我回五祖寺也交代过这件事。

但还有交办司机的一件小事落不了地,像是一个新招来的生手。想起“唯手熟尔”的故事。用一个人,也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耐着性子,用一种柔性化的管理方式,不用回避也不能回避,不仅仅是要回应,而且是要主动的回应、自觉的回应,共同来面对这些新问题,最终我们要妥善解决好。

管理道场,总会遇到一些问题。

不讲理时怎么办?

不理解时怎么办?

不明白时怎么办?

“你这个生产队长,操碎了心。”站在我旁边的大冶项总说我。

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我想这也没有什么,吃老佛爷的饭,就要为老佛爷做点事情。何况五祖寺是一个祖庭道场,我们做得是不够的。谁叫我是五祖寺的看门人呢。守好这个门,也必须看好这个门,那一切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也是甘心情愿,无怨无悔的。

这次回庙上,对于有些工作上的管理,不是很满意。南门禁的工程设计以及进度的问题,我的心里头还是有一些不踏实,尤其是对施工这一块,我会继续深入地跟进。其实我心里还是有底的,有南京东南大学的强大的设计团队作为后盾。我们现在主要是把一些细节融入设计里面去,尤其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主调子,使做出来的效果更人性化,更具人文亮点。这也是我经常说的不贪有功,但求少过的一个指导思想。工程尽量要少留遗憾,前期的准备工作尽量多花些心思,后期施工起来就简单了。因为工程做好之后,你不可能拆了再来,所以前期的打磨时间、用心程度至关重要。

庙就是庙,道场就是道场,融入现代气息是可以的,但不能太多地带入商业的东西。这是我对修建寺庙的一个底线,也是我多少年来内心的一把尺子,这是不能逾越的。这样做出来的老庙老道场,就始终不会被这个时代和社会新的东西所左右,他始终会保持自身寺庙道场独特的特色,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佛教风景线,存在于世上。

我们之所以有这份责任和使命要做好这件事儿,不是给自己较劲儿,也不是给这个时代较劲儿,而是我们,必须继承好我们的传统,又要有所创新,还要融入我们这代人自己的想法在里头。

要做得这么周全,那的确也是在给自己较个劲儿啊,也可以说是跟自己在过不去,但是我始终以为,一切的付出、努力、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样我们也就少一些愧疚,少一些不安。尽了自己所能,也就无怨无悔,起码我们用心尽心了,我们的能力水准只有这么大,智慧也只有这么大。我们的智慧太有限,但是是在用心、尽心在努力的,尽量想把这件事做得更好一些,没有其他太多的杂念。在这过程当中,也排除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因为不怕是非,只想把这件事儿做好。

这些看似平常的事,如果做得好,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我对祖庭的期许,还有我这颗始终不屈服于现实的心,总想做一番事儿。能够做点事,为什么不去做呢?我始终在提醒自己、问自己。我是不畏惧什么困难的,关于道场的事儿,只要我能做,肯定会去做。

我不会回避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存在的问题,不然这个问题就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就像人身上的郁结似的,憋屈多了,长了,慢慢就会转化成了癌细胞,就成了一个大事了。我是要说,我是要管,我是看不下去的,我是要坚持的。我这个几十年来不变的性格,是对的,就必须坚持。在我的内心里头,不会屈服于不正的、不好的、负面现象的。

栖霞古寺宗仰上人有诗云:

身已游方外,心仍望白云。

所思同枉然,佛不渡斯文。

投身挑战中,乐在其中,苦在其中

“人其实很渺小,都是被书垫高的。”读书学习始终伴随着我,让我感觉是富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所以我很乐在其中地努力地学和工作,想着怎么样来改变和提升自己。现在回想,尤其是在刚从学校回来,50岁之前的生命体征和身体状态,始终在不停地工作,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体会有什么影响。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我们的佛教道场和佛教的事业当中,虽然有很多挑战,但我还是乐在其中,当然也苦在其中。感觉做得好像还是蛮投入工作状态的。

所以我想说,年轻人真是要安心于工作,甚至要去挑战工作,投身工作当中来,这才不负韶华、不负青春。因为年轻就代表着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可以全身心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对事业可以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这是人一生中最宝贵,也是最需要去把握的年龄段。

曾经的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很气馁,甚至关上门来会大哭一场。但过后我仍然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我想为之付出的这份事业,这个初心至今没有改变。面对挫折时始终会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也时不时会鼓励自己,是一条龙的话,就可能成气候,如果是一条虫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相信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也有一些不足的情况,但这就是年轻吧。但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不会走偏门,也不会去干一些歪门邪道的事,这是我始终把握的一条底线,一个原则,一个方向。

记得一个公案:“初参灵云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比喻一事未了,一事又来)师不契。参雪峰举前话。”事情千头万绪,往事并不如烟,今天仍然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上。思路走到今天,也已经有了积攒发展的初步雏形。


云板准时响起黎明前,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家风不能变

我在丈室的西花厅,听到祖庭五祖寺传来的云板声。此时是4:43分,静静的山寺内,悠长又清澈的钟声,以108次敲响,接着敲钟僧人的声音唱起,“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回荡在千年古刹之间,瞬间打破了茫茫长夜的空寂。

古人所说到“冬练三九”,北京也有句话,叫“是驴是马拉出来遛遛”。意思其实也很明白了,就是该干吗就要干吗。那既然是出家人,该起早就得起早,该做早课就得做早课,该念经的时候就该去念经了。

所谓“晚起三慌”。老话说得看似很俗、很简单,但是很管用,所以说大道也在民间。

昨天的早课是有普佛,所以要提前半个小时。今天是正常的早课,准时在早晨5点钟,听到庙里的云板响起,一切都很平常的日常,这就是僧人们,一天生活的开始。这也就是寺庙的规矩,传统的寺庙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寺庙才是正常的寺庙,这样的寺庙也才是正规的寺庙。

寺庙僧团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僧人的生活,过去与现在没有太大的差别,很规律,有严格的清规戒律约束着生活习惯。寺庙的规矩和生活的环境,古今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今天与社会的接触、交往、交流,更加频繁了,但是并没有改变佛教自古以来的这些传统习俗。

如果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多了一层与社会的关系,所以我说大庙就是迎来送往礼尚往来,但并不是说寺庙多了些许应酬是必不可少的。更主要的是道场里僧人之间各自的要求,自身的规律生活,这没有什么改变,也不会改变,也不能改变,这就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家风。


我何德何能,能够在祖庭里看守门庭

我何德何能,能够在祖庭里看守门庭?凌晨扪心自问。人们的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大环境,我只能说,量力而行量体裁衣,这也是我几十年过来,一贯不变坚守的行为准则。做我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把一个事儿,搞得都好生的为难。谋定而后动,切忌草率从事。好事往往多磨难,历尽千帆,才有可能峰回路转。

不能拍脑袋来干事儿,不能想一曲是一曲。只有想成熟一个事情,再去做一件事情,一个一个地啃。有的事情是急不来的,好的东西是要靠时间来打磨的。只有时间打磨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一个人,不要看他一时的风光,看他能不能笑到人生的最后。

都在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真的,一个人在经历风雨之中,能够坚持过来,能够不被风雨压倒,依然能够挺直腰板地走过来,才有可能见识到真实的人生。一个人,人生在经历过了不少的事情之后,亦有一种挺魔幻的,不好说,也不可说的感觉。其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犹如红楼梦里所说的,满纸的荒唐言,一大把的辛酸泪罢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笑话的。大凡一个人只要是有所成就,不都就是这样过来的吗?不都是一个故事吗?

终南没有捷径,只有够努力,够优秀,你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人生。不易的人生,人生的不易,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我经常在与大家分享,忙忙忙,忙得很快乐,累累累,累得很开心。问心无愧就好,不贪有功,但求少过。多做点事儿,不要怕吃亏,怕吃亏的人,终究是要吃大亏的。也不要怕吃苦,古人讲,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这样不是更好吗?因此我说,人生的下半场,应该会比人生的上半场更加精彩。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怕苦,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还是这句老话,坚信这一句古语,人的一生没有什么太多的捷径。换句话说,来得容易的东西失去得也很快。

一切都得靠自己,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天也塌不下来。只要能够努力地、认真地对待一切,就不可能没有用武之地。

不听人劝,不学好,不努力,那的确是有问题的,一个有所成就者,起码比常人付出的代价会更多,甚至是加倍的。所以一个聪明的人,那你要有思想准备,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也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人生选择的路,只有那么一两条路,没有给人太多的选择余地。

除非你是天才,那就不说,因为人生也很公平,给予每个人的时间就那么多,人生只有那么长,你不可能有太多的选择权。也就是说,有很多的事情,选择权不在你我的手上。真所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修行、修德,因果不爽丝毫不爽。


有一批人发心来做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种精气神。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个始终不能散了,精气神不能散了。

说跟做是两回事,做事需要一辈子的心力,一辈子的心气,发挥团队的作用。有一批的人发心来做才是最重要的。说都会说啊,都会说得很好听,甚至会说得很好。但是做才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说易行难,的确越走还是越感觉到,不简单。所以这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宗教践行的价值和人生践行的真正的价值意义所在。

容易和不容易认定的事情,自己真的整明白了,能够往前走多远就走多远。容不得你想得那么多,也不能想得那么多,想多了反而还不敢了。坚定地往前走,往前看。

只要胚子是好的,就有办法;胚子不好,那的确太难了。所以说做事是有好做与不好做,有难与不难的。这就是现实,无法回避,也没什么好回避的。

现在看到年轻一代的成长,我们其实现在最大的心愿,引领着他们,始终关注陪伴着他们,这可能也是我从现在开始,到今后人生最大的一个动力。

我始终在告诫自己,培养新生代,中坚力量的中生代,要关注他们的成长。我们退到老一代的队伍当中,做好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但是仍然在提升自我,在自己的修为上,在道场的管理上,对协会的工作热情上,我们始终还在抖擞精神,倾注着自己的心力,尽力而为。但我们也会适可而止,不会错位越位。始终抱着“事缓则圆,欲速不达,争则不美”的心态,还有古人所说的“知止不殆”的知进退的明智,把遇到的事情妥善解决。

陪护这几个道场的僧团和团队,发挥我的作用,可能这也是我今后对工作,对修行,对生活最大的一个动力的源泉,应该是这样解读吧。

想当初老和尚们成就了我们,我们现在渐渐地老去,也要成就年轻的一代人。可能这也就是到了我们应该承担的时候了,亦到了成就他们的时候了,我们用自己的经验智慧来耐心地、耐烦地,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

这种面授机宜的形式,真的感觉到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愿意做这样的事儿,为佛教来奉献燃烧自己,觉得很有意思。

拉·甘地说:“我们想要世界变成什么样子,自己就得变成什么样子。”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尽量给他们提供更好一些的平台,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儿,这也应该是,成了我甘心情愿为之付出的,最快乐的事情。


享受着只属于我的宁静生活

打坐的习惯,几十年过来,一直保留着。至今能够用双盘来习禅,要说起来,这也算是童子功,年少练起来的功夫,至今仍在受用其中。

“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在寺庙中忙碌了一天的我,终于可以休歇一阵子。有这样的一个安静下来的时间,可以盘上腿子,安静地坐在这里。这也是我数十年以来的习惯,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迅速地恢复疲惫的身心。这就犹如充电一样,整个身心,都能够迅速得到很好的协调和统一,也能很好地恢复精神,很容易就能够保持一种欢喜、轻安、祥和、禅悦的良好状态。该工作的时候就要去工作,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但是要做到、做好,其实还是不简单。不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的道理吗?如果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这不就是有人说的“干一行怨一行”了。如果你不热爱他,你非得去这样干,其实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虽然是干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这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

回到庙里头,待在房间里,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人只想安安静静地聆听着,来自庙里头各种自然的声响,比如说推开丈室老门的声响。还有房间里发出的自然声响。因为山里头特别的安静,突然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声响,很容易引起自己的注意力,会很容易凝神关注。作为我个人,尽可能地更好享受着,仅仅属于我的宁静生活。发一下呆,整理整理思绪,让我来消受、感知和领悟,来自山里人内心的一种喜悦方式。我从小到大,从小和尚到老和尚,这一路走来,始终都很适应习惯于享受这一份来自山里寺庙的精神馈赠。

唐朝韬光禅师说:“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忙完事务,午饭之后,回到寮房。冬日里,此时的暖阳,照射在平台上。清冷的山寺,顿时令人倍感温暖。风霜雨雪覆盖过的红菜苔,还有刚刚种上去不久的小白菜,以及刚刚平整过了的菜地。地面上有一株只留有树干的枣子树和一株柿子树。只见一棵有了年头的五针松依然绿意盎然,在寒冷的冬天里是格外的显眼。

三年前种的,一棵大大的柚子树,今冬还给我们留下了三个大大的柚子,甚是好看,亦甚是欢喜。

在走廊看圣母殿侧墙上面的两扇窗户,以及窗沿木格架上油漆的色调色彩,尤其是在光与影的作用下,显得特别有味道。一座老庙,老庙里的老调子,还有老庙里留存下来的颇有岁月年头的年代感,代入感十足。

那天上午有事儿,我把灵峰法师叫来丈室。他站在走廊过道说,哎呀,这里的阳光真好。是的,真是有种岁月静好,别无所求,山外无事的快乐时光。仿佛时间在这里,在此时,一切都是静止的样子。

落日的太阳,照着我从黄梅再到黄石的高速公路上。我到黄梅,一晃到了今年也有10个年头了。真的有一种岁月不待人的感觉。时光流逝,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追逐着梦想的感伤的过往。(文/正慈法师 图/徐华、游家盛、心慧)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