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而言,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总是有所求、有所要、有所爱的。是的,求、要、爱这三个词构成了生命的基本框架,浓缩点讲,爱是生命永恒的旋律与主题。男人是如此,女人亦是如此。这里的爱可以是纯粹的爱之本身,也可以是生命依赖生存摆脱孤独、无聊、空虚的依托。 人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其实是一种无奈,而这种无奈随着生命的成长越发突显,突显越厉害,生命对爱的要求越渴望。渴望不是冲动,而是来自内心的强烈挣扎和呼唤。岁月之长,人生之短,它们之间之关系不为生命意志为转变。在这样不可调和的矛盾里,生命如何选择、如何应对,这是放在每个生命面前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这或许是焦虑的由来,更何况人不可能面对历史和心思、以及浮动的思绪无动于衷。是的,在这样的境地下,爱显得尤为迫切,爱好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被迫的,所以主观上讲他是一种不幸,而不是相反。既然是如此、既然生命没有选择,那剩下的唯一就是积极应对,那拿什么来应对呢,我以为爱和爱好。爱是什么,爱不是单指男女情感或爱情,它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是可以被超越的,比如爱邻人,爱国家。而爱好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并非所指某种爱好,如果单单这样理解也唯尚不可,毕竟爱好包括在爱好之内。爱好的范畴很大,可以是无限的,但被生命的度量所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好又是有限的。生命最大的尴尬不是爱好多少,而是生命本身不是有自己所控。 但无论怎么讲,生命离不开爱和爱好,离开了爱和爱好生命将失去活的价值和意义。是的,之所以有些人虽然在岁月里受苦受委屈但依然强劲地活着,不是冲着那句好死不如赖活而去,而是通过自己的爱好看到生命活着的源头和价值。爱好从生命本质而言,不仅仅是爱好本身,它代表着一种精神寄托。生命不管到任何时候,精神寄托必须捍卫,誓死捍卫,因为它的存在远在于爱好之上。就好比一个流浪汉,四海为家不足惜,但他永远记得故乡的原风景,这风景残败或者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根在那里。有根生命才有来处、有根,生命才有活力和动力。并且通过它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与价值。 生命之爱何其多,但生命若能在短暂的时间、岁月里找到合适自己心灵成长的又何其幸。是的,纵观生活里熟悉的人,有几个能理直气壮地说,我的爱和爱好不仅让我不后悔,而且让我觉得岁月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更深入的爱和爱好更为遗憾的事了。之前有一首歌或许能反映这一心态:向天再借五百年。五百年什么概念,可见对生命而言促成多大的事业与成就!所以作为生命而言,只争朝夕,给爱和爱好留下最大的空间才是生命活着的最充足的理由律。 生命活着,很大程度上讲,遗憾多于满足,所以才有左季高所谓的万事只求半称心一说,是的,所有有生命质量的人活着首要目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爱和爱好,因为他们明白,爱和爱好能减少岁月之促留下的遗憾,爱的越早,爱好越广、越深,持续生命的时间越长。 生命之爱,看似简单,其实不是,真正的生命之爱比爱和爱好更难,这一点,先有的生命早已有答案。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不断探寻与否定,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所得的爱和爱好,那不叫爱和爱好,而是不明就里的盲动和随性,而克服这种障碍唯有求来自内心的召唤。痛苦、挣扎、煎熬不满足现状,心灵突破生存环境,与孤独、反思为伍,这样唯有这样,所得的爱才是生命成长的音符,有了音符,曲不是问题,贝多芬的交响乐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酝酿、烘焙才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