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阅读,一有空,就拿出书来,狼吞虎咽地读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我看过的书有《红楼梦》《送盐》《激战金沙江》《三国演义》等等。这些书的情节与乡村的宁静、广袤融为一体,为我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我也在物质的洪流之下缴械投降,放下书,为了永不嫌足的财富疲于奔命,把我的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我还没明白怎么一回事,血气方刚的青年过去了,如日中天的中年也所剩无几,再一个劲儿地往前赶,沿途的风景只怕都在匆忙之中错过了。
那年冬天,我参加了一个知识培训班。讲课的老师,是作协的会员。他说:“虽然现在的人,很少完完整整地阅读一本书,但写书的人,依旧很有成就感。如果他的文字足够精彩,就可以让许多浑浊的世界变得澄澈透明。”于是乎,我又开始阅读。
泡一壶茶,一杯清水也行,不要《红楼梦》里林黛玉提出的那种“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甚是苛刻的环境要求。任何一棵树下,任何一块石上,任何一把小凳上,我消磨着用书搭建的幽幽光阴。
书,一天三两页或十几页不等地翻,不用背负“开卷有益”的精神负担,不为任何一次应试或为了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阅读,也不掺杂人际关系,随时间、随兴致而定,自由又自在。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知看了多少版本,也不知看过多少遍。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扮演着各色人物,理解他们的情感、语言、为人处事、喜怒哀乐,让我进入一个又一个美妙的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集也是我爱不释手的,翻开来读一读,顿觉一股清流在心间缓缓流淌,它带着禅意的文字,总能适时地安抚我偶尔有些浮躁的心,让我一点点地安静下来。打开心内的窗,沐浴着阳光的清辉……
睡前阅读是我最享受的时光。捧一本唐诗宋词,走进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会刘方平的:“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温暖的诗词帮我洗去功名利禄的浮躁,给我带来心灵的舒缓,使我变得心平气和,让我渐渐地放松,让我悠悠地进入梦乡……
在风景秀美的地方阅读,更是让我倾心不已。天气好,温度又适宜。出门来,骑行到人迹罕至的田间地头,或跑到城市绿道的某个角落,坐下来阅读。清风拂过碧水清荷,曳动曼柔的柳枝,送来缕缕清凉。看到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高尔基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刮起波浪的飞沫。”……兴之所至,风吹哪页读哪页,眼到哪行读哪行。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到宁静而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所谓世间的幸福,莫过于此。
要说文学写作的角度,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影响我至深,而鲁迅、朱自清的文字也曾让我迷恋过。台湾文学的话,龙应台的《目送》,让我在那氤氲的诗意中,熏陶成温文尔雅的君子,心气平和的仁人……
多年以来,我生活在一个周而复始的世界里,让我不断地失去新鲜的感觉,由众多书籍杂糅起来的知识结构,给了我博大的情怀及新感觉、新角度、新高度,再看人生时就多了从容,再过日子时就少了“宅”,连面对被挤兑和潜规则,自己的心也有了长度和宽度。
阅读,是一种享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