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美文 文化艺术 查看内容

薛宝钗的虚伪和冷酷可以原谅

2015-9-21 18:30 3332

[摘要]宝钗所在意的,似乎只有婚姻。在她的家庭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她没有闲情逸致,去追求风花雪月的浪漫。

作者:丁启阵(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

《红楼梦》研究上,一些“拥钗”派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该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作是非善恶的论断。主要论据有:《红楼梦》中包括宝钗在内的许多重要人物是复杂多面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是,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

倘若不加深究,我们很容易觉得这种观点符合辩证法原理,因而可信。但是,倘若我们深究一下,推敲一番,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有问题的,是似是而非的。

首先,《红楼梦》不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情感立场,爱憎取舍上,作者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只不过,作者是一位高明的文学家,他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口号和贴标签的方式,将其取舍、立场直接、明白地告知读者,而是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委婉、含蓄、曲折、隐蔽地加以阐述,加以表现。要想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旨意,不能仅仅根据字面的意思,否则很容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反而贬低了作品的艺术成就与价值。举个例子,《红楼梦》第五回:“……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一节文字,如果读者可以不假思索,对其中的判断照单全收,那《红楼梦》还有什么意思?读者岂不人人均等同于小说中的“下人”了吗?既贬低了《红楼梦》,也贬低了读者。事实上,百分之百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文学史上所谓的“自然主义”,不过是一种主张、一块招牌而已。

其次,《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原因很多。领先深刻的思想观念,真挚自然的情感,复杂多变的社会,变幻莫测的人生,血肉饱满的各色人物,生动传神的叙事语言,琳琅满目的百科知识,巧妙精美的诗词,等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仅凭某个具体人物形象是否蕴含好坏善恶判断,不足以成就其伟大,也不足以否定其伟大。具体地说,退一步讲,即使《红楼梦》作者,用更加直接、明白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到:林黛玉这个人物是单纯善良的典型,而薛宝钗则是虚伪自私的典型;这也无损于《红楼梦》的伟大。实际上,数量巨大的“拥黛”派读者,基本上就是这么理解《红楼梦》的。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红楼梦》正是因其观念、情感上有取舍,有立场,而更加优秀,更加伟大。因为观念上有取舍,才有思想上的冲击与警醒;因为情感上有立场,才有爱憎的感动与共鸣。这个道理无需多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学中的观念、情感,不同于政治家的宣传口号,不同于街头泼妇的情绪宣泄。我们指出《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人物的虚伪、自私、冷酷,并非为了给薛宝钗贴一个道德败坏的标签,而是为了引起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说,宝钗的虚伪、自私、冷酷是怎么形成的?现实生活中,像宝钗这样的人,如何摆脱、克服这些缺点?文学,理应引导人向上,向善。如果像一些“拥钗”派学者那样,对宝钗形象的解读,止步于文学形象的复杂性,我们不禁要问:文学的价值何在?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薛宝钗其人虚伪、自私、冷酷,并非生来如此。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痴,潇湘子雅谑补馀香”,薛宝钗对林黛玉自述童年往事,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可见,薛宝钗,曾经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并非一开始就是贾母眼里的“稳重和平”,赵姨娘所说的“会做人,很大方”。第二十七回,看见两只玉色大扑蝶,“意欲扑了来玩耍”;第三十八回,咏螃蟹的诗辛辣讽刺世人;第四十二回,讽刺刘姥姥行径可笑,比林黛玉还起劲;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其实才是宝钗的真性情。可惜的是,只是残留痕迹了。宝钗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已经被外在因素“异化”了,真性情消失殆尽。

使薛宝钗发生异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门子呈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讲金陵“一损皆损,一荣俱荣”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其中的薛家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小字说明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库帑银行商,共八房。”叙事语言介绍薛蟠时说,“亦系金陵人士,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货。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起,从五六岁时就是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儿,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尽赖祖父旧日情分,户部挂了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人家等筹办。”介绍薛宝钗时说,“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选聘妃嫔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介绍薛家的情况曰:“……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综上,薛宝钗的家庭,有如下三个情况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皇商,不差钱;

二是,父亲去世后,家庭成员中,哥哥薛蟠是个不靠谱的人,母亲也不像是个精明能持家之辈;

三是,家业出现了日渐衰落的危机。

可见,父亲去世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全部家庭成员中,唯一有能力承担起维持家业、守护家庭责任的,只有薛宝钗了。

这个时候,薛宝钗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挺身而出。因此,她的思想、行为,都势必发生巨大变化。曾经跟着家族兄弟姊妹们偷看诗词、《西厢记》《琵琶记》等元杂剧的薛宝钗,心思转向针黹纺绩等女红,先要做一个自律、忍让的闺中女子。与人相处、处理事情,因为家里广有财富,能用钱搞掂的,决不吝啬。

《红楼梦》中,宝钗那些饱受非议的情节,都可以由此出发,得到合理的解释。

贾宝玉说她体丰像杨贵妃,她顿时恼怒。宝钗所恼者,不是像今天女孩子们在意的身体发胖,身材不够苗条;宝钗恼怒的是,入选宫女之事,一直没有消息。入选宫女,像元春那样成为妃嫔,这是她担当庇荫家庭职责的理想出路。一直没有消息,说明希望渺茫,她的内心正为此焦虑。

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生,是为爱情生、为爱情死的一生(将另外作一文专门阐述);而薛宝钗,却一直没有表现出对爱情的兴趣和热情,她所在意的,似乎只有婚姻。这是因为,在她的家庭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她没有闲情逸致,去追求风花雪月的浪漫。称贾宝玉为“富贵闲人”,为“无事忙”,字面上是讽刺挖苦,内心恐怕也有羡慕的成分。

滴翠亭情急之下嫁祸于林黛玉,或许可以这样解释:自从担当维护、维持家庭的重任之后,宝钗大约经历过一些于她的年龄而言是不堪承受的难堪之事,因此心存恐惧,凡事容易把结果想得很坏。说得好听一点,忧谗畏讥。王夫人授意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之后,薛宝钗很快搬出大观园,说明宝钗心里顾虑重重。

金钏跳井之后,宝钗第一时间前去替王夫人排忧解难,也不妨解释为:经过若干年的历练,宝钗能够理解王夫人处境的困难和内心的折磨,学会了圆滑处事的手腕。在富有正义感的旁观者看来,是不可原谅的虚伪和冷酷。但是,作为责任方的主子,却又别无选择。

当过家,方知柴米贵。因为多年扮演维护、维系家庭的角色,宝钗深知,荣国府要想长保富贵,宝玉要想终身衣食无忧,只有按部就班走科举仕途这一条道路。因此,她不惜跟爱情绝缘,再一次扮演家长的角色,扮演令宝玉深恶痛绝的“禄蠹”角色。

每一次做好事,都尽量加以宣扬、张扬,或许折射的是,宝钗在家庭中身为女儿、妹妹,却要担当家长角色、保护母亲保护哥哥的尴尬。她必须引人注目,必须树立权威。

薛宝钗之所以小小年纪便有了虚伪、自私、冷酷等特点,直接原因是她特殊的家庭情况,是她的家庭角色所需。一旦建立起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家庭为核心、为重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人都可能对家庭以外的他人表现出虚伪、自私、冷酷的一面。当他人成为损害、妨碍其家庭和家庭成员利益的时候,势必成为其敌人。宝玉因琪官、金钏事挨贾政毒打,宝钗前去看望的时候,听说可能跟自己的哥哥薛蟠唆使外人告密有关,薛宝钗立即站在维护哥哥的立场上,教训起宝玉和袭人来。哥哥的过错,回到家里,关起门来再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可见,薛宝钗也是一个受害者,封建家庭观念的受害者。因为不懂得爱情的重要性,不曾在爱情上用心经营,她最终没能逃脱赢得婚姻却失去幸福(按照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故事)的悲剧命运。

薛宝钗想要摆脱自己的悲剧命运,只有摆脱家庭的束缚,放弃狭隘,把视野扩大,使价值观念不再局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小家庭。像今天我国的女性这样,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是一条解决之道;像西方人那样,心中有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宗教信仰,也是一条解决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薛宝钗形象的批评和反思,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批评和反思!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