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枣儿甜又香
| 《大红枣儿甜又香》:从抗战烽火中飘来的军民情歌 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军民团结一家亲,打败敌人保家乡。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这首诞生于烽火年代的经典歌曲,旋律悠扬,歌词质朴,却蕴含着军民团结、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它从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流淌而出,穿越八十载岁月,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传唱不衰。 这首歌曲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各地老百姓把八路军当成自己的救命恩人,纷纷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蛋、粮食、枣儿等来欢迎八路军战士的场景。它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精神的音乐象征。 --- 01 歌曲渊源,艺术与革命的完美结合 《大红枣儿甜又香》是由孟波、杨永宜作词,严金萱作曲,旋律根据河北民歌《好八路》改编而成。这首歌作为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插曲,在1965年首演后便广为流传。 《白毛女》是在血与火中孕育、火红年代诞生的歌舞剧,演绎近半个世纪,在国内外经久不衰,成为一部经典作品。剧中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 创作者孟波、杨永宜在采风过程中,结合八路军与百姓的真实互动场景,提炼出“红枣慰军”的核心意象。严金萱通过民歌改编手法,赋予旋律轻快质朴的特质,契合革命年代大众审美需求。 02 历史回响,烽火岁月中的军民鱼水情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曾是作家孙犁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他在《看护》中写道:“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 虽然饥饿难耐,但战士们“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这种纪律严明的作风,正是人民军队赢得民心的关键。 七十年代的一个秋天,白洋淀畔,段洛祥老大爷和老伴在傍晚时分架起梯子,挑选树上最红的大枣仔细采摘。乡亲们原以为老两口是要看闺女或串亲戚,老大娘却道出原委:“不看闺女也不串亲,为的是让快要调防的解放军卫生队尝尝新。” 老两口将鲜枣送到卫生队时,段大爷动情地说:“你们在这里不光为我们社员群众看病除灾,还帮助我们在大旱之年夺丰收。就说咱门前的这棵老枣树吧,今年旱得快死了,是你们挑水打担地救活了它,枣子结得比那年都多。” 03 情感载体,红枣背后的深刻象征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红枣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纽带。孙犁在作品中多次提到,阜平老乡常把大枣塞给他。 在鲜姜台,“村里送了一大筐红枣,给他们熬腊八粥”;铁匠的女儿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下的红枣”,把捡到的枣送给孙犁尝。 歌曲唱道:“一颗枣儿一颗心,哎咳呦嗬心心向着共产党”。红枣成为百姓表达对党和军队支持的象征,体现了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真诚拥护。 04 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大红枣儿甜又香》采用五声音阶架构,调式转换自然流畅。黑鸭子演唱组运用三重唱技法,主旋律声部保持民歌原生态唱腔,二声部以平行三度进行补充,低声部采用持续音烘托氛围。 这种演绎方式既延续革命歌曲的集体记忆,又注入当代听觉审美特征。歌曲至今仍被纳入多地群众合唱活动与音乐教学案例,2021年建党百年期间被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选为红歌教学案例。 05 历史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的《红枣树下》入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门三英雄”的红色故事。 在日寇大扫荡时,敌人在红枣树下烧死杨大娘的丈夫和村里十几口人。为报国仇家恨,杨大娘送两个儿子参加八路军,最后又将刚满十五岁的孙子送上了前线。 这种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战胜强敌的力量源泉。如今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蓝白臂章上的新四军标识仍令人肃然起敬。 06 当代启示,不忘历史开创未来 站在叶挺桥畔,看流水载着晚霞奔向远方,我们忽然懂得:所谓不朽,便是那些曾为家国奋不顾身的身影,化作了山水间的精神坐标。 如今的阜平,在保留大枣、杂粮等传统品类种植的基础上,正大力发展苹果、黄桃、香梨、樱桃等高效林果种植。食用菌、有机蔬菜种植,硒鸽、肉驴养殖等,已经让阜平人实现了小康。 但艰苦奋斗、军民团结的精神从未过时。今天,我们唱起《大红枣儿甜又香》,不仅是重温历史,更是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 今天,当我们唱起这首《大红枣儿甜又香》,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军民鱼水情。它不仅是旋律优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在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百姓们曾拆下自家门板在江边搭起浮桥,将士们借助浮桥强渡青弋江,以破竹之势追击敌人。 《新华日报》当年记载:“人民欣喜若狂,欢呼之声,震撼山岳;沿途人民抬茶送饭,扛送伤兵,道为之塞。”这种鱼水深情,穿越八十载岁月,依然熠熠生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与开拓。 20250909于滕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