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当代诗坛,关于诗歌本质与创作范式的争论从未停歇。本文从诗歌定义出发,结合创作实践,对当前诗歌创作中的几个典型问题展开思辨。
一、诗歌本体论的再审视
诗歌作为"心志"的载体,既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需求(如《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深深烙印着民族文化基因。中国诗歌特有的"比兴"传统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形成鲜明对照,正如钱钟书所言:"中国诗像水墨画,西方诗似油画。"这种差异性恰恰构成了诗歌多样性的根基。
二、对当前创作误区的批判性反思
(一)意象滥用与文化误读
部分创作者盲目推崇西方意象理论,导致作品陷入"为隐喻而隐喻"的困境。如将医疗器械、锈铁锤等元素强行诗化,实为对诗歌美学的曲解。反观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象群,既具象可感又余韵悠长,印证了东方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质。
(二)语言工具的异化危机
主张"摒弃词藻"的观点实为对诗歌语言的矮化。从李清照"绿肥红瘦"的炼字功夫,到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现代诗化表达,都证明优美语言是诗歌审美不可或缺的载体。当代诗人更应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而非走向语言粗鄙化。
(三)古体诗存续的辩证思考
1. 形式演进的历史规律:从《诗经》四言到汉乐府五言,再到唐宋近体诗的成熟,诗歌形式始终处于动态演变中。戏剧的衰落恰源于其未能适应时代审美需求,古体诗若固守平仄对仗的桎梏,恐将重蹈覆辙。
2. 创作实践的现实困境:以崔郊"一入侯门深似海"为例,28字容量难以承载完整叙事,而现代诗《雨巷》通过12个诗节的铺陈,方能构建出完整的意境空间。这提示我们,形式革新是诗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诗歌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根脉的创造性转化
1. 意象系统的当代重构:可借鉴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现代抒情方式,将传统意象注入新内涵。
2. 韵律节奏的革新:如余光中《乡愁》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排比结构。
(二)创作生态的优化建议
1. 教育体系的革新:建议中小学语文教育增设"诗歌创作"模块,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诗写作能力。
2. 评价机制的完善:建立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诗歌评价体系,避免"以西律中"的偏颇。
3.让更多的古体诗作家、诗人用他们(她们)优美的语言来创作现代诗,古体诗难学难懂失去传播功能,难以被广大群众接受。
结语:
诗歌不应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应是流动的文化长河。在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我们既要警惕"全盘西化"的虚无,也要破除"复古泥古"的桎梏。唯有如此,方能使诗歌这颗"石子"持续激荡出时代的涟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