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事件引发广泛争议,这座千年古刹在商业化浪潮中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当佛门净地化作"上市企业",当晨钟暮鼓混入市井喧嚣,人们不禁追问:佛教的精神内核究竟该如何在现代社会存续?
信仰,本是人类对超越性价值的永恒追寻。它是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翩跹,是西藏转经筒里流淌的梵音,更是普通人心中那份对真善美的坚守。正如沉香从朽木中凝结出异香,真正的信仰总能在尘世淬炼中绽放光芒。
在动车乘务岗位上,我常与来自福建、广东的僧尼相遇。他们身着衲衣却眼神清亮,面容沉静却不见悲戚。这些修行者的存在,让我对"遁入空门"有了全新认知——佛门并非逃避之所,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栖居。
那日在一等车厢遇到的僧人,让我至今难忘。他因车票区间不符暂坐空位,得知规定后便谦和让座。交谈中,他从行囊取出福建土产的绿豆糕相赠,青瓷般温润的茶汤里,映着他腕间那串沉香手串。当我问及是否想过还俗,他摩挲着珠子轻笑:"现在挺好,心里干净。"临别时他摘下手串相赠:"这是寺里师父们诵经时加持过的,愿你平安。"此刻摩挲着这串凝结着草木精魂的珠子,仍能闻到若有似无的沉水香,那是时光与信仰共同沉淀的味道。
另一幕场景同样令人深思。十七岁的小尼姑拖着流行款式的行李箱登上列车,她的旅游鞋与流行服饰与普通少女无异,唯有身上的僧袍昭示着身份的特殊。当得知母亲因离婚打击而带着孩子出家,我不禁追问:"为何不让孩子体验红尘?"老尼合十作答:"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小尼却明眸闪烁:"我在佛学院读《妙法莲华经》,那里有比红尘更广阔的天地。"她眼中跃动的光芒,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那些手持莲花的供养人——信仰从来不是枷锁,而是心灵的翅膀。
这让我想起藏传佛教寺院里的景象:僧人在布达拉宫修缮壁画,在雅鲁藏布江畔植树造林,用数字化技术保护贝叶经 。真正的信仰从不会与时代脱节,正如沉香虽历经千年仍能散发清芬,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从少林寺武僧团传播中国文化,到雍和宫香灰手串承载年轻人的美好期许 ,宗教正以多元形态融入世俗生活。
但商业化的浪潮也在冲击着信仰的纯净。当沉香手串价格从数百元飙升至数十万元 ,当少林寺商标覆盖食品、影视等多个领域 ,我们不得不警惕:当信仰成为牟利工具,它是否还能保持本真?就像那名赠我手串的僧人,他的平和与超脱,恰与某些被铜臭熏染的"修行者"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信仰更需要校准方向。正如藏传佛教高僧所说:"爱国爱教,方能弘法利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代中国最坚实的精神坐标。从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奇迹,到港珠澳大桥的壮丽画卷,无数奋斗者用行动诠释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这种扎根于现实的信仰,比任何宗教仪式都更具力量。
摩挲着案头的沉香手串,那缕若有似无的幽香总让我想起动车上的修行者们。他们或因生活重创皈依佛门,或因精神追求踏入空门,但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寻找生命真谛。这让我坚信:真正的信仰无关形式,而在于能否在红尘中守住本心。正如沉香虽生于腐朽却能化育芬芳,只要心怀光明,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能绽放出信仰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