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戏侃屈原不死路多多

吴墨 2012-8-15 17:38 2537
  到了端午节,自然而然地就要吃粽子,自然而然地就想起那报国无门而冤死的屈原,不免就感慨一番。
  许多年间,曾数次想过屈原的死。他死的有点太冤。屈原不缚石跳江自杀行不行,还有别的路可走吗?这个问题数度萦绕在心间,每逢清明或端午之际便涌上心头思考一番。
  那屈原,以史记载是报国无门喊冤壮志未竟而投入汨罗江。以现今的思想观点来看,似乎有点过于固执和执拗呢?自己的施政思想和宏愿在楚国不能施展,能否在他国一展宏图大施拳脚一展风采呢?这在当时或者今日仿佛有“卖国”之嫌。借用外力推翻一个昏庸腐败的政权算不算“卖国”,官家必然铁定的认可,百姓是否也一致认可呢?泱泱华夏皆乃中国,何以非要爱一个楚国?这问题,前人没少争议,或许今后还将继续,还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小文,无意也无力探讨这敏感和高深的理论问题,仅就屈原还在楚国这一特定事实叨叨几句。
  屈原死的冤不冤?冤!值不值?仍是见仁见智。愚跳出惯常思维,斗胆设想了一把,毫无专家学者之弘论,权作茶余饭后自我异想天开,完全算不上什么理论探讨什么的,仅仅是事后小聪明一回。
  天无绝人之路,似乎屈原不自戕或许还有路可走。屈原为何没有想过举起造反大旗,发动和号召民众反抗朝廷推翻朝廷呢?是从未心生反骨、从未萌生过谋反推翻朝廷之意,还是彻底忠君只是希望改良既有社会?是想造反考虑能力有限,还是压根不想这一茬儿?遗憾的是,屈原已去数千年,他当时的心境和想法后人无从知悉。但无论当时怎样的情况,选择自尽未必是最佳最有之策。如若换个角度,屈原或许非但能不死,还有可能做出另一番成就呢。窃甚愚,想不出更多,思之再三有以下几点与文友们交流。
  屈原老官儿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有点太死心眼,脑子一根儿筋,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除了精忠报国就不活了,或者说除了不能报效楚国就无路可走了?按今天的理念说就是脑子太执拗,抑或说脑子有点儿进水了。扑通一声交代了根本不算老的性命,人家朝廷和那个狗皇帝谁在乎你的生与死、去与留呢?死的确实有点愚,有点儿不划算太可惜,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按屈原当时的情况刚刚六十二岁,正值那个级别干部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黄金时段,高干出身又不缺银子,国内外社会关系和高层的铁哥们儿大把大把的,更主要是有着常人不具的丰富高层和基层工作经验,有这等资源和资本看看啥事做不了啥事干不成?条条大道通罗马,脚下就有金灿灿令人垂涎三尺的多条路可选,仍可大有作为顶天立地,何以非要走自戕这条路?实在可惜,人世间白白失去了这难得的人才,浪费了这大好资源!设想一下,屈原不死或许还有路,照样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
  1.打江山。从被废黜到死的十数年间,五十郎当岁的他完全不该悲悲戚戚哀哀怨怨一蹶不振,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独有优势立马成立革命党,举起造反大旗,发动和组织被压迫阶级的广大布衣草民穷苦百姓,广纳各路文武贤才精英能人,招兵买马,施以银两逐渐形成和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举起枪杆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直至最后推翻万恶的朝廷,建立自己的理想王朝,重新联合楚、齐、燕、赵、韩、魏六国一致抗秦,最后会发展到什么景致真是难以预料。以屈原的才干,说不准儿留给后人的不是一代暴君秦始皇而是名震中外闻名遐迩的屈原皇帝呢。以他的条件,比后人陈胜、吴广、刘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们不知要优越多少倍,成功的几率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今天读到的史册上屈原是何人,是否如此还是两说呢。
  2.经商。屈原在任时与中央到地方、国内到国外管事拿事有权有势的关系熟稔倍儿铁,有着大批的优质人际关系网络和资源,尤其是和周边六国高层决策圈儿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是一般人渴望不可及的。更何况身为贵胄手头不缺银子,完全有条件借用自己的优势,组建自己的独资跨国公司,笼络经商高手达人菁英,内贸外贸两驾战车齐头并进,各类物资皆营,紧俏货计划内物资不费吹灰之力源源不断,佐以小恩小惠大恩大惠买通各个关节和海关,把关键权力部门和人士一一拉下水,抑或给他们干股等形式与其利益绑在一起,使其成为利益集团的成员。经营中低来高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官商绑锅沆瀣一气的垄断公司谁人能敌?何愁日进斗金,不消几日还不弄出个赛过和珅富可敌国的身价。这等好日子,他咋就想不到呢?抑或是压根不考虑呢?
  3.办学。此时的屈原已是大名鼎鼎名扬八方,是不参水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诗歌的水平在中国独拔头筹。《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篇章已是叫响九州,按现今职称评定标准,一准儿是“特级作家”非他莫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这等的声誉、这等的学问、这等的水平,此时不办个“国学诗词大学”更待何时?屈原的声望无人可及,大学一旦开张势必蜂拥而至的学子还不把门挤破,何忧弟子满天下?何愁金银滚滚来?恐怕今日的牛津、剑桥、哈佛们皆羞于见人自叹弗如,就是孔圣人也会翘出大拇哥吧。若如此,后人们手捧的就不仅仅是唐诗宋词几百首了。今天的一个重点中学都牛得尾巴撅到天上了,试想若是“国学诗词大学”又当怎样?
  4.从文。嫌办学累可以省心省力,何不考虑一下继续走文学创作这条路呢?成立一个楚国作家协会,发展和笼络各国的文人志士骚人墨客,轰轰烈烈大干一场,把国学把诗文进一步弘扬光大名播四海。不缺银子弄个世外桃源小别墅文学创作,阅历如此丰厚和曲折坎坷,几上几下可谓历尽沧桑遍尝宦海之滋味,遥胜同辈的天赋和才气,还怕再写不出几部名垂千史流芳百世的极品巨著。如若使然,今天我们手中势必要多几本誉满全球、绝不亚于莎士比亚的诗词名著。诺贝尔首届文学奖舍此谁人?老人家为何不这样想想呢?
  ……
  然而,这些都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抑或说是臆造,历史毕竟记述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屈原。
  然而之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历史就是历史,一切都是后人无法改变的。屈原如若是改变自己人生价值取向,不是一腔热血精忠报国,那他也就不是深受后人称赞和不忘的屈原,他的优秀诗篇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自他从政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一生的志向、理想、抱负和命运的归宿,不让忧国忧民宁可舍去自己的宝贵生命。实际上,屈原的才华可能只有在治理国家的政坛上才得以充分的施展,他的不朽诗章大部分亦是伴随其而诞生。政治生命结束了,躯壳肉体的存活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当忧国忧民痴心报国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时,痛心疾首的他选择自杀也是必然的唯一选择,那“扑通”一声也就……汨罗江的滔滔汪洋无情淹没了一个伟大的英灵。
  这就是真实的屈原。
  呜呼!悲哉!
  故人已远去,然数千年魂灵不散,至今仍俯瞰今朝。“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空响彻回荡,久久萦绕在华夏子孙的耳畔……
  这个故事我辈及我们的子子孙孙还将继续讲下去,但愿不仅仅是在每年清明和端午的时候。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