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随笔小札 查看内容

李媒公王媒婆

陈思 2013-3-25 16:48 3564
         过去在乡下,最让人恨不得又让人爱不得的就是媒公媒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时下的媒公媒婆们没有了过去时光的那种辉煌与得意。但在农村,青年男女的嫁娶还是沿袭着传统的“媒妁之言”。于是媒公媒婆这个古老的行业还在农村风行着,只是不再是唯一的途径,就算是自己相识、相爱的男女也要按照古老的习俗,请一个媒人前去女方家里提亲,以示诚意和尊重,否则就会被乡亲们认为有悖风俗习惯,轻则遭人嘲笑,重则会被认为有伤风化,遭人唾弃。
记得乡下曾经有两个可为凤毛麟角的老媒人,一男一女。男的姓李,人称“李媒公”,久而久之人们到把他的真名忘了,李媒公成了他的名字;女的姓王,人称“王媒婆”,时间长了“王媒婆”成了她的专号。“李媒公的腿,王媒婆的嘴。”乡下流传很广的这两句话,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两人在乡下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媒人,两人各有各的招式,也各有各的绝活,不分伯仲,也难分高下。不过只要请着这两人中的一个出马,再难说的媳妇也就算大半说到家了。
李媒公王媒婆都是十分能干的人,人仗义,又乐于助人。在农村给人家做媒都是没有报酬的,纯属义务劳动和服务,出义务工。没有热心肠和乐于助人,是不能做媒人的。有一年正值农忙时节,村里有个小伙子看上了邻村的一户人家的女孩子,他父母几次三番托人前去提亲都被拒绝,弄得小伙子是茶饭不思,活儿懒干。小伙子的父母无法,只好来找李媒公,常言说得好:误了一时的农活,就误了一年的收成。热心的李媒公硬是放下地里的活计,当天就赶到女方的家里提亲,碍于李媒公的面子,女方父母不好当面拒绝,很委婉地表示了不同意的意思。老道的李媒公不再提提亲的事,反而与女方父母论亲道旧,第二天邀约女方父母到家去走走亲戚。当时正值五荒六月的,又是很贫困的年代,李媒公拿出家里仅有的平日舍不得吃的一块肉和一小袋米,款待女方的父母。那时农村把吃肉说成是打牙祭,十天半月能吃上一顿肉就算是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家了,一二个月吃上一顿肉是常有的事。望着目不转睛盯着客人吃肉的儿女的神态,李媒公心里十分地内疚,但为了撮合这门亲事,只好把家人和客人分成两处吃饭。舍了家里唯一的那点肉与米,与女方父母套上了交情和近乎,加上在十几里的崎岖的山路上来回了十几趟,搞得女方家欠下了一大笔人情,如果不同意这门亲事就难以对人,于是只好同意了这门亲事。还有一次,李媒公在做媒时,女方的父亲得重病去世了,女方家很穷,连口下葬的棺材都没有,于是女方提出来只要男方家出了棺材钱,女方就嫁到男家,否则拉倒。男方家也很贫困,眼看这门亲事就要告吹,李媒公拿出自家的棺材来叫男方家送到女方家,解了然眉之急,也成就了一段姻缘。这样的事大多,有时连李媒公也记不上来……
说长道短是王媒婆的长项,人们说妙笔生花,而王媒婆则是妙嘴生花,乡下传闻王媒婆做媒的趣闻很多。有一次她为有点拙笨的小伙子做媒,这拙笨倒成了优点,经她的嘴一说就成了诚实、本份,是个不会投机取巧偷奸把滑的后生,这样的人比起那些看似机灵却又不实在的人可靠多了;何况一嫁过去就可自己做主,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一番活说得有理有节,硬是把一对不匹配的男女扯在了一起。村子里人都说:这王媒婆呵,硬是把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可出乎人们预料的是这不匹配的小夫妻还真如王媒婆所言的一样,男的吃苦耐劳,又把媳妇当宝贝似的捧着,凡事都听媳妇的,加之这小媳妇又能干,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次王媒婆为一个相貌很说不过去的小伙子做媒,女方家很看不起不同意,拒绝了提亲。可小伙子却是非此女不娶,男方父母无法又去求她,王媒婆一看男方家的态度有些不忍心,再说人家又这样相信自己,就答应了男方的请求。王媒婆再到女方家与女方摆起了家常,说小伙子虽然形象差点儿,可男方家境富裕,父母年轻能干又是独生子,女儿嫁过去,只会享福,不会受苦爱穷。一席活说动了女方家的心,加上不辞辛苦的来回奔走数月,这门黄了的亲事又成了。当了一辈子的媒婆,做了一辈子 的媒,有许多人家是做了父母的媒,又做儿女的媒,也不知有多少对夫妻是王媒婆一手说成一手捉成的……
不伦是李媒公还是王媒婆,当然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和日子;也有的费了千辛万苦说来的媳妇家翻脸不认人,甚至于反目成仇的,正应了那名老话:媳妇讨进房,媒人丢过墙。但大多数人都是心存尊重和感激的,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杀猪请客都让他们坐上八席。无论人们如何看待,李媒公和王媒婆都很淡然很平静,认为是邻里相帮互助,从来没有想到要人回报,更不要求人们的报答。王媒婆常说:只要大家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就开口好了,我喜欢能为大家做点事,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李媒公也有一句带点开玩笑的口头禅:老辈人说做九头媒就能下世变猫,我下世可以变好几只猫了。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