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当前位置

: 首页小说故事 小说连载 恐怖灵异 查看内容

一处民宅和住户的奇异故事(一)

张大庆 2025-9-21 18:02 1608
         一处民宅和住户的奇异故事(中篇小说)

                    目录

  第一辑 .有“鬼”?
  第二辑 .人民公社
  第三辑 .又变“诡地”
  第四辑. 再聚“诡地”
  第五辑 .乐园梦想
  第六辑 .拿下“诡地”
  第七辑 .再建乐园
  第八辑 .改造“诡地”
  第九辑. 历史重游
  第十辑. 预铸梦想
  第十一辑 .预铸辉煌

                  前言

  有一家国企,刚开始发展得很快,厂子越来越壮大,职工越来越多,先建的职工住宅楼就不够用了。
  在刚建厂时,上级单位为筹备组人员争取到了一块农村土地,建了五间房,让筹备组人员暂时住,做建厂的各种筹备和配套工作。厂子和职工住宅楼都建立起来后,他们就到了厂子正式上班了,住职工住宅楼了,五间房那个地方就荒废了。
  但随着厂子的壮大,职工越来越多,有很多职工和家属,就没有住宅楼住了,有些人就想起了荒废的五间房,就有五家人到五间房去住了。刚开始住得很美满,可后来发现竞有“鬼”,就都吓跑不敢住了!
  再后来,没有住宅楼住的另外五家职工不信邪,就到荒废的五间房去住了,并把五间房建成了乐园。可有一天他们发现,这里确实是有“鬼”的嫌疑?但又经发现,认为是“诡地”!可他们就是不信邪,还在那里居住。
  后来,随着厂子由盛转衰和五家人的家庭变化,五间房又荒废了,因为有“鬼”和“诡地”的原因,没有其他职工家庭敢去住。
  再再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有三家人实力大增,晚年就怀念起在五间房的生活了,并联系五家人重聚五间房,开始了晚年新的乐园生活。
  再再再后来,他们竞又开始了拯救厂子的辉煌……
     这是一个基本真实的故事,是以小说的体裁来写的。

            第一辑 .有“鬼”?

  说起“五间房”,那可是大大的有名,不仅在当地赫赫的有名,在省内外都曾轰动过!为什么呢?因为在那里曾经“闹过鬼”!
  所谓“五间房”,其实就是指一个被废弃的砖厂。
  1953年,国家有关部门在东北W市郊,新建了个电力设备配套厂,叫万里电力设备厂,从全国招来了很多工人,这些工人得有地方住呀,厂子就在当地建了一批住宅。
  那时候什么都稀缺,厂子就又先建了个制砖厂,专门生产盖住宅和建厂的用砖,以及做水泥板预制件,等住宅区和厂子建好后,砖厂也就废弃了。
  为什么不买砖而专门建了个砖厂?一是因为,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砖,连运费得花老鼻子钱了。二也是因为,用砖和水泥板的数量特别大,专门建个砖厂,反而省老钱了。
  当然还需要说,本来当初想得挺好,等住宅区和厂子建好后,还可以继续生产砖和水泥板进行外卖,可再没有哪个单位建厂和建住宅,往外地卖,算上运输等费用,主动外卖不合适,外地人也因此不肯来买,所以砖厂就废弃了。
  所谓砖厂,就是有一个烧砖的炉窑,有一个制砖坯和放制成品的露天厂房,就地取土,配料外进,水泥板制作也在露天厂房里操作。可砖厂工人住哪儿呀?所以,当时还现盖了“五间房”,做为制砖工人的宿舍用,当然,也做为砖厂的办公室用。
  废弃后,过几年再去看,那就没法看了,一片荒芜,一派破败,荒草和杂树丛生!
  而工厂却红红火火,生产蒸蒸日上,规模不断地扩大,工人越来越多,原来的住宅区就不够用了。
  在这时候,没有房子住的工人们就想起了“五间房”,虽然破败,但毕竟有房子,有几家人就提出来要去住。
  厂领导们根本就没有犹豫,说,那感情好,废物利用,去住吧,还不要租金。
  可就在先提出来的那几家人高高兴兴地要搬进去时,没有房子住的更多的人,也都去找厂领导了,都要求去住!
  这下子厂领导犯难了,只有五间房子,有20多家要去住,给谁呢?
  最后,大家商议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抓阄吧,谁家抓着阄了谁去住。
  最后,有五家抓着阄了,高高兴兴地搬过去住了,余下的人家虽然不忿,但也没有办法。
  其实,“五间房”真是个好地方,虽然几年没有人住了,环境显得破败一些,但房子并不旧,收拾收拾也挺好的。
  “五间房”是那时候流行的建制,五家各走各的大门,进去以后是半间屋子大的厨房,再进一个里门就是住人的房间,共有20多平方米呢,屋子挺大。也就是每家能有一间半的房子,共能住五户人家,所以叫“五间房”。
  当时的建房,虽然是为了办公和供工人住宿用,也是按当时流行的居民房形式而建的,厂子建的住宅区,其实也都是这样的房子。
  特别的好处是,可使用和利用的空间很大很大,是一个砖厂嘛。大院挺大,把荒草一拔,把原来的作业地面清理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住宅大院了,很多地方还开发成了菜地。有很多杂树无所谓,小树砍掉了,稍大的树留着,还增加了大院的景色。
  挖土制坯,还形成了一个大坑,足有1000平方米大,已经积水,形成了一个大水坑,没有人祸祸,水洼清洼清的,因为很深嘛,夏天可以洗澡玩,冬天可以滑冰玩。后来,这几家干脆养上了鸭子,因为坑里还有鱼呢,坑的一圈浅处,花草茂密。
  当时是在1960年,正是生活的困难时期,每家能有菜地的接济,还有鸭子和捞鱼吃,那可美得了不得!
  这五家还都圈起了独立的小院子,小日子过得登登的,说再给住宅区的房子都不去住了,厂子里的其他人都羡慕得要死!
  唯一的缺憾是,离厂子还有一段距离,跟住宅区的方向正好相反 。
  住宅区虽然盖在市郊,但是在市郊的中心,在厂子的东面,虽有五公里远,但有厂子的大客车接送上下班。
  而“五间房”在厂子的西面,也有五公里远,得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倒无所谓,但道路太差。
  这块地原是邻市县农村的,那时候没有买卖土地的,经国家有关部门一决定,这块地就成了万里电力设备厂的了,周围全是大田。虽然当年为了运输修了路,也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浆,难走得很。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在“五间房”住,这是唯一的缺憾,但这五家仍然觉得很知足。
  可好景不长,突然“闹鬼”了,这五家吓得屁滚尿流地都搬走了!
  起因是这样的。
  他们五家一直在院里开荒种地,当开到一处砖厂的边上时,看到了一个小土地庙,也就二米来高,相当于半间房子那么大,有门,进去能看到一尊泥塑的土地爷,还有香火,令他们惊奇!
  原来没开那么多荒地时,杂草茂盛,还有很多杂树挡着,所以没有发现小土地庙。
  他们去问了当年在砖厂干过活的老工人,老工人们说有这事,小土地庙在什么时候建的不知道,在建砖厂时就在那儿,他们也没有动过,也确实老有香火。
  于是,这五家就开始留心观察谁去上香?可没有看见有什么人去上香,倒是看见有黄皮子老往庙里钻,大家疑惑,难道是黄皮子去上香?
  但有一天,他们终于看到人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家富家的孩子睡觉醒了,说渴了,给水喝不要,非要吃黄瓜。没有办法,张家富就穿上雨衣,拿着手电,虽然是半夜三更的,也只好去地里摘黄瓜。
  当时正好是夏天,黄瓜刚下来,很嫩很嫩的,要不孩子怎么哭闹着非要吃呢。
  新开的黄瓜地离土地庙很近,张家富竟突然发现土地庙有人!
  他吃惊不小,吓了一大跳,赶紧蹲在黄瓜地里不敢动,眼睛盯着土地庙!
  其实,土地庙并不在砖厂的土地上,而是在砖厂的边上,那是一块稍高的土地,地面上竟然全是石头,所以方圆10米左右没法种地,却不知何故盖了个土地庙?
  人是时隐时现的,一打雷闪电有亮光时就能看见,漆黑时啥也看不着!
  张家富感到害怕,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赶紧拽了两根黄瓜回去了!
  第二天,他把情况跟那四家人说了,那四家人说,怪不得,原来是有人在半夜三更来上香!
  但他们越想越纳闷?这地方附近也没有人家呀?最近的村子也有二公里远,是什么人半夜三更来上香呢?
  这事确实有些怪异,甚至于是诡异,让这五家人越核计越害怕!并认为,很可能是黄皮子精所为,白天现的是原形,到了晚上,成精的样子就敢示人了,还敢在土地庙进进出出的,搞什么活动,太可怕了!
  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害怕的心理,就敏感起来,总感觉在半夜三更里,在屋里屋外,经常能听到各种怪异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
  提心吊胆地又过了一些日子,这五家人终于绷不住了,受不了了,商量了一番后,就都搬走了!
  其实是逃离,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是神鬼精怪的天下,他们可不想住在这里了!
  厂子其他原想搬过去的人家,听说了闹鬼的事儿,也没有人再敢搬过去住了,“五间房”从此又荒废了。
  说到“五间房”,不是只指那五间房子,而是指整个砖厂,当然也包括边上的土地庙,成了诡异之地的代名词。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当地的人都知道了,连外地的人都知道了,因为是诡异之事嘛,传得飞快,莫不惊奇!
  还真有胆子大的,但要结伙结帮才敢过去看,白天看不着人,还是只能看到黄皮子进进出出的,在晚上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但只要看到人,每次又是传得沸沸扬扬的,如此,“五间房”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鬼地”!

                     第二辑 .人民公社

  转眼到了1972年,又发生了一场变故。
  起因是,厂子新进了一批知青返城的人,其中有五个男人对“五间房”又发生了兴趣!
  他们是在1968年下的乡,在1970年就回城了,很幸运,但也得说并不是简单的人,全是青年点的点长嘛,还是在高中时下的乡。
  这帮人当时最小的都25岁了,都搞了对象,当上了工人后,一切就稳定了,就剩下想结婚了,可仍然是房子问题愁人!
  那婚也得结呀,所以,结婚后跟父母挤在一起的、租房的、借房的,什么情况的都有。
  后来,有一次五个人偶然聚在了一起,自然就谈到了房子的问题,唉声叹气的有,无可奈何的有,就是没有乐呵呵的。
  说是偶然相聚,是因为他们并不都是一个学校的,也不是都分配到一个车间的,新来的知青还有好多人呢,五个新结婚的人聚在一起,有些人还不是很熟悉,确是偶然。
  他们唠来唠去,就唠到了“五间房”的事情上。
  李奎明问大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你们呢?”
  大家说:“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哪有什么鬼神!”
  李奎明说:“这就好办了,我们跟厂子说说,我们不怕鬼神,都去‘五间房’住,怎么样?”
  大家一听都兴奋起来,说:“对,去‘五间房’住,有神、有鬼我们也不怕,还要把它们抓住!”
  人就是这样,就个人而言,虽然都是无神论者,但要单独行动做什么事情,还是犯嘀咕的,人心齐就不一样了,就会迸发出一种集合的力量!
  说干就干,五个人就开始向厂子提出了这个请求。
  车间一级的领导说做不了主,让他们往上边找,他们就一起找到了负责福利工作的孙副厂长,说了这件事。
  孙副厂长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生气地说:“扯什么蛋,不行!”
  五个人万没想到,厂领导会是这个态度,刚开始有些发懵,不知道如何是好?
  杨大成还是挺沉稳的,没有懵,问孙副厂长:“能不能问问厂领导,为什么不行?”
  孙副厂长一听,更来气了,吼道:“你们不知道哇?打听打听去,都说那里闹鬼,你们去找死呀?”
  杨大成听后,反而笑着问孙副厂长:“请问孙副厂长,您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
  孙副厂长听了一愣!看了杨大成一眼,有些语塞,但马上反问道:“什么意思?”
  杨大成说:“我们是无神论者,不相信会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们敢去住,难道孙副厂长不是无神论者?”
  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在那个年代可不是能乱说的,这关系到信仰的问题,可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
  孙副厂长还真的一下子没法回答了,所以顿了一下,缓和了口气说道:“好吧,你们非要去住,得在厂务会上研究了以后再说。”
  就这一件事,杨大成给孙副厂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然是不好的印象!
  厂务会上当然有争论,孙副厂长就把杨大成的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点搬了出来,说谁能说清楚,去跟他们说。
  结果,谁也不敢坚持有鬼神的说法了,最后讨论的结果,只能是同意他们去“五间房”住了。
  之后,办公室主任和后勤部门的主任,共同找到这五个人,告诉他们,厂领导同意他们去住了,但要写申请书,声明一切后果自负,厂子不承担任何责任。
  五个人不在乎,就都写了申请书,做了声明,都搬了过去,厂子也是不要租金。
  一切还像原去的那些人一样,把房子收拾收拾,把荒草拔一拔,把院套也收拾收拾,重新开垦出菜地,“五间房”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们还真的认真地进行了考察,多次在晚上隐蔽起来,对土地庙进行偷偷地观察,就是还能看见黄皮子在进进出出的,根本就没有人来上香。
  于是他们下了结论:或疑神疑鬼,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哪有什么鬼神!
  如此,他们就安心地在“五间房”住了下来。
  转眼已是1973年的夏天,五家人很快就处得相当紧密了,经常在晚上把屋里的桌子抬出来,拼成大桌子,一起吃晚饭。
  那时候细粮少,粮食是凭定量供应的,每个人每个月只能有几斤细粮供应,偶尔能吃上点大米饭或馒头,吃得最多的是玉米面窝头,连高粱米等杂粮都限制数量供应,菜可是随便造,地里的菜有的是。
  在五个人里面,李奎明外号叫“机灵鬼”,当然不是这几家人给起的,在学校和在青年点时就有。有一天他说:“下班回家还得做饭费劲,还得老吃破窝头,没有意思,我提议,从明天开始,每家轮流在厂子食堂买20个馒头回来,我们开集体伙,怎么样?”
  大家赞成,但食堂是不能卖一个人20个馒头的,虽然那时是白面和玉米面两合面做的馒头,没有纯白面馒头,食堂也控制卖。
  最后商定,每个人分别买二个馒头回来,菜还是吃自己菜地里的各种菜。
  大家还公认,属许春天媳妇的菜做得最好吃,就让她做菜。
  许春天的媳妇叫杨槐花,是许春天的同班同学,又在一个青年点,所以这么搞的对象,是1971年又一次返城被抽到这个厂子的,虽然是晚回来一年,也属于幸运儿,青年点还有不少人没有回来呢。
  她为什么菜做得好?许春天说了,因为她的父亲在工厂里就是食堂的,他父亲平时在家里,是变着法地调理饭菜,她当然就跟着学会了。
  第二天,她让大家从废砖窑上拆下来一些砖,在房前空地上搭了个临时灶,从家里拎来大马勺,在开始吃集体伙的第一天,展开了表演式地烹炒。
  她说:“我们是10个人,还没有孩子,就炒八个菜,做一个汤,再配上蘸酱菜,行不行?”
  大伙说:“行,够了,饭是买回来的那20个馒头。”
  杨槐花系上围裙,戴上套袖,把头发用纱巾一蒙一系,搬来家里的大菜板子、盘子等一应俱全的东西,就开始了操作。
  当然,大家也从家里搬来了一些用具和家什。
  第一个菜是樱桃茄条。
  茄子打皮切成一寸粗细二寸长的条,挂面糊炸好捞出,马勺留少许底油,放进樱桃捣一捣,加少许水、盐、糖等调料和面糊,熬好后,倒进炸好的茄条,颠几下出勺装盘。
  大家都看傻了,哪儿见过这样炒菜的?更别说吃过了!
  杨槐花说:“都别傻站着看了,坐下赶紧吃呀,这个菜要吃刚出勺时茄条的脆楞劲,过一会儿,茄条泡软了,口感可就差了。”
  大家赶紧坐下动筷子,茄条是酥脆的,味道是酸甜的,根本吃不出是茄子!
  杨大成没有动筷子,大家问他怎么不吃?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伸着脖子,瞪着眼睛看菜!
  许春天纳闷?问道:“怎么啦?成哥,有什么不对劲吗?”
  杨大成这回笑了,说:“我在欣赏这道菜,你看,条状的东西是什么?能看出来是茄子吗?炸完后白色无暇,略带金黄色,配上鲜红的樱桃汁,煞是好看,我槐花妹妹真是好手艺!”
  因为都姓杨,杨大成平时已经叫槐花妹子了。
      杨槐花说:”你动筷子尝尝。”
  杨大成夹了一个茄条放进嘴里,吧嗒一下嘴,说:“嗯,真爽,还是吃不出来茄子味,我看这道菜应当叫以假乱真!”
  大家哈哈大笑!
  第二道菜是青椒瓜片,杨槐花把辣椒切成散落块,把黄瓜切成菱形片,许春天赶紧去添火。
  临时灶烧的是干荒草和枯树枝,砖厂院子里不但有好多的枯草,有些树都长挺高了,弄来枯草和枯树枝烧火做菜。樱桃树就是原来住的那五家栽的,围在菜地边上,靠近砖厂外围的地方,现在正是夏天,樱桃成熟了,砖厂边上有樱桃树的地方是一片通红。
  炒菜得绝对是急火,杨槐花事先兑好汁,主要是醋、盐、蒜片,还有少许的酱油、糖、花椒面、面糊等,先往马勺里放点油,呛葱姜,倒进青椒和瓜片猛颠几下,立刻倒进兑好的汁,又猛颠,然后马上就出勺了。
  大家又看傻了,还有这么炒菜的?普通人家哪有这么炒菜的!
  许春天又让大家动筷子。
  钱向前夹了一口放进嘴里,突然大叫了一声!并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大家一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愣住了!抬头看着他?
  钱向前突然咧嘴说:“妈呀,太好吃了!”
  然后又突然坐下,蒙着脑袋大哭!
  大家彻底懵了?!
  吴新宇转了几下眼珠子,似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正好坐在旁边,就拍着他说:“有委屈就说出来吧。”
  钱向前抬起头,把嘴咧得像瓢似的,哭丧着脸说:“这媳妇太会做菜了,太好吃了,我后悔呀,都是一个学校的,怎么把许春天便宜了?”
  说完,指着身边坐着的自己的媳妇,恶狠狠地说:“离婚,做菜一点也不好吃,我后悔死了!”
  转而又对杨槐花哀求着说:“槐花呀,行行好吧,还有没有像你这样又漂亮、又会做饭菜的、还没结婚的女伴,给我介绍一个,我立马离婚!”
  说完,还故意抹了抹根本就没有眼泪的两个眼睛的所谓泪水。
  杨槐花把空大马勺抡起来了!
  钱向前媳妇刘霞咬牙切齿地说:“打,把脑袋给他砸扁!”
  钱向前赶紧告饶,举着双手,点头哈腰地说:“服了,服了,千万别打,千万别打,我过过嘴瘾就完事,真把我脑袋砸扁了,我媳妇就成寡妇了,我还心疼呢!”
  刘霞狠狠地给了他一小巴掌!当然是拍在背上,没有打嘴巴子。
  杨槐花说:“对,这回由你狠狠地打‘钱袋子’!”
  大伙哈哈大笑!
  钱向前跟许春天和杨槐花是一个学校的,还一个班级,下乡虽然不是在一个青年点,也在一个公社,回来又在一个厂,熟得都没法熟了,老闹。他是一个挺能算计的一个人,所以在学校时,绰号早就叫“钱袋子”了。
  大伙笑毕,吴新宇说:“我对炒菜多少也懂得点,我家原来的邻居有个厨师,跟我交流过。不过槐花父亲只是工厂食堂里的师傅,按理讲,槐花很难达到这个水平,说老实话,这绝对够厨师的水平呀!”
  许春天说:“是这么回事,槐花她爷爷家原来开过饭馆,她爷爷和父亲其实是厨师水平,她父亲进工厂后,虽然在食堂里难得单炒,但在家里经常单炒,久而久之,槐花也就学会了。”
  吴新宇说:“怪不得。”
  杨槐花说:“这个青椒瓜片是我自己瞎炒的,可惜没有肉,如果有肉,应该只单炒青椒或者瓜片,不但要讲究味道,还要讲究品相和色泽。”
  吴新宇说:“确实是这么回事,据我知道,酱油少许是为了提味、提色,加醋和蒜,爽口的风味就出来了,最后的工序是明油亮芡。”
  杨槐花说:“是的,各家就这点油,都拿来了,所以,我虽然将茄条炸了一下,但不敢太浪费油,如果是在饭店里,在青椒或瓜片炒前,都可以先闯油,这样炒出来的菜色泽更好。明油亮芡也达不到,买不到粉面子,只能用面糊替代,最后出勺的明油也没有放,太费油了。”
  “还有六个菜炒什么?”李奎明问。
  杨槐花说:“红烧芸豆、红烧鸭块、糖溜地瓜、炸酥鱼、炸家雀、清炒土豆丝。”
  那时候肉少,凭票供应嘛,许春天有把气枪,老打麻雀,收拾完一炸或一烤,就像吃烧鸡,他还常到坑里捞鱼,虽然不太大,炸吃或烤吃也好吃,他家有杨槐花的手艺,所以他就爱琢磨好吃的。
  杨槐花说完,李奎明啥也没有说,却起身走了!
  杨槐花说:“啥意思?不满意?不爱吃?”
  大伙也弄不明白?只知道这小子平时总爱出其不意,不知道这回又犯什么毛病了?
  一会儿,李奎明从家里回来了,手里多了一瓶白酒,并高高地举起,喊道:“菜太硬了,不喝酒哪行?必须喝!”
  男同胞一看酒来了,马上都随声附和:“对,不喝酒哪行?喝!”
  说完,都纷纷拿碗去抢酒瓶!
  这时,蓝兰站起来说话了:“真差劲,一看见酒就都来精神了,这么的吧,拿碗喝不行,那得喝多少?拿酒盅,每人三杯,多了不行!”
  杨大成赶紧说:“得令!”
  立马回家,取回来一堆酒盅。
  蓝兰是杨大成的媳妇,经过这一阵子的相处,大家知道,这个蓝兰可了不得,沉稳和大气,别看是女人,有大家风范,又因为杨大成两口子岁数最大,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叫她杨嫂。
  杨大成也是个沉稳和大气的人,但照比老婆确实还差点,平时也爱喝点,老婆管着也服气,听说让喝酒了,当然是乐不得!
  李奎明对杨嫂说:“行,行,就这一瓶,绝不多喝,给你们女同胞也满上一杯,喝多少,你们随意,请批准。”
  杨嫂说:“行,瓶下酒。”
  但顿了一下,又说:“我有个提议,从今天起,我们‘五间房’人民公社就成立了,我们吃大食堂,不在家自己起伙了,天天、顿顿就在这儿吃。槐花是大食堂主任,负责大食堂一切,但不能靠她一个人做饭菜,太辛苦了,我们五个女同胞排班,每天换一个人,跟着学,槐花暂时先盯班,不排班,辛苦一下,等把我们都培训得差不多了,再大排班。”
  大家一听齐喊好!
  杨嫂顿了顿,又说:“下雨天、大冬天不好办,干脆咱们就建一个真正的大食堂,炉窑不是有砖嘛,弄来,盖一个带厨房的大饭厅,怎么样?大家同意不?”
  “同意,同意!英明,英明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成,并热烈地鼓掌欢呼!
  吴新宇高呼口号:“热烈欢呼‘五间房’人民公社成立!热烈庆祝我们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大家都接着喊!
  杨嫂又说:“既然是人民公社了,菜地就不分你我的了,是公有制,是大家的,今后种什么、栽什么,要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
  大家又是欢呼,酒早已倒上,互相碰杯!
  杨嫂说:“我还有话说。”
  大家静下来。
  杨嫂说:“每个周六的晚上是酒会,可以喝酒,平时就不要喝了。周日休息,自由活动,得给个人时间和空间嘛。每月的粮、油等凭票的东西各家自己买,然后都拿来集中,够不够再看情况怎么办?肉和鱼等怕坏的东西不集中买,要分开间断买。其它未尽事宜,遇到了再商议,怎么样?”
  大家又欢呼同意!
  李奎明说:“我也有提议。”
  大家喊:“说。”
  李奎明说:“组织机构得健全,我提议,杨嫂是‘五间房’人民公社社长,吴嫂是副社长,我是秘书长,或者叫办公室主任,槐花是大食堂主任。”
  大家说:“拉倒吧,你还秘书长呢,能秘书啥?”
  李奎明说:“怎么的,集体伙就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水平不高吗?”
  大家说:“高,高,相当的高,但秘书长轮不到你!”
  最后大家商议同意:杨嫂是社长,吴新宇的媳妇韩英,也就是吴嫂是副社长,办公室主任是李奎明媳妇徐奎,财务主任是钱向前媳妇刘霞,杨槐花是大食堂主任,没有设秘书长。
  李奎明问:“那我们男同胞干啥?”
  吴新宇说:“干啥?当社员呗,当劳动力呗,让你干啥就干啥,不服哇?”
  李奎明说:“服,服!”
  许春天说:“这不就结了嘛。”
  说完,把杨槐花陆续做好的六个菜都摆上了。
  说话间,杨槐花并没有耽误做菜,手法也快,连番茄鸡蛋汤都上来了。
  其它的就都是蘸酱菜了,水萝卜、生菜、黄瓜、大葱等,摆了一大桌子,还有大酱。
  一瓶酒能倒小酒盅30多杯,虽然不算少,也不算多,男同胞们没有尽兴,说是人民公社的成立大会,也是庆祝大会,要求再来一瓶。
  杨嫂同意了,杨大成立马回家又拿来一瓶白酒,直喝到月亮老高,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以后的日子,当然是按着人民公社的办法运作了,带厨房的大饭厅很快地就建好了,还新钉了大饭桌子和凳子。制坯露天厂房里还真有一些遗留的木板子,利用上了,各家把做饭菜的家什都拿来了,摆了满满一厨房。
  电、水都有,当年砖厂不可能不扯电线,井有两口,一口是电井,用不着,一口是像农家那样的手压井,就用它。
  菜地集中弄就规矩多了,不乱套了,一种菜一块地,浇水、排水也好管理。第二年,还增加了品种,栽了西瓜和香瓜,在边缘还种了玉米、黄豆,留吃青。
  过了一段时间,五个媳妇全成了做饭菜的好手,人民公社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月下白荷
月下白荷 2025-9-20 07:43
慢慢欣赏!

查看全部评论(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