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潜意识
看电视剧《人世间》,20多集翻篇了,开头的一个伏笔,至今未见交代结果。我没读过梁晓声的原著,不知道作者的布局和安排,只能跟着电视剧情走。 在第一集里,老大秉义要远赴兵团,临走时将一箱子书籍交给了妹妹周蓉;很快周蓉要去贵州插队,又将这箱子书籍交给了弟弟秉昆保管。我想那应该是一箱子文学书,而且大部分是俄苏文学和西欧名著,少部分是国内的红色经典。本以为剧情发展会让秉昆守着一箱子书近水楼台天天读,汲取人类智慧精华,获得宝贵知识财富,对他后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考上大学或是在工厂里搞了技术革新,等等。然而并没有,不但没有这样,现在全剧基本过半,并且周家已经搬出了老屋,依然没有交代那箱子书去哪儿了。 其实,一个人读一箱子书,也不会立竿见影对人有多么显著的影响,更何况是文学书籍。但是必须承认,阅读一箱子书,会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同时,书中的内容和读书时的思考会悄无声息地输入潜意识,在以后不经意的时候对人生发挥作用,塑造我们,让我们成为自己。 我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原以为“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发现的,但是后来读罗马人的著作,才知道早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就对“潜意识”做了介绍。 大家知道,我们生命的组成,有表面层的身体,有表里层的思想,还有一个核心层的东西,那就是灵魂。肉体存在于形体之中,思想表现在意识层面上,灵魂则蛰伏于潜意识中。潜意识是神秘莫测的,它与灵魂有关联。 潜意识可谓人生的推动器,它在默默地工作,你无法把握它。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你往里面输入什么,它就可能发挥什么作用;你往里面输入多少,它的作用也就大小不等。 也许我们只顾着生活,并没有在意潜意识的存在,所以我们的潜意识很寂寞,很饥渴。它盼望人们能够重视它,它盼望主人能多多输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给它。当然了,最好不要那么肤浅,更不能总是输入错误的信息和垃圾信息。但是,微信上、抖音里哪儿来什么高深啊? 书还是要读的,手机代替不了一切。科技进步促使时代改变了,时代变了,一切也都随之改变,包括学习方式也在悄悄改变。但是不论怎样变,万变不离其宗,学习知识,丰富头脑,提升人格,这个基本目标是不能改变的。 以前年轻时,看过根据冯骥才小说改编的电影《神鞭》,讲述清朝末年,穷青年傻二常被混混玻璃花欺负,有一次他展示了自己的辫子如神鞭一样的功夫教训了玻璃花。玻璃花记恨在心,他就勾结一些武林怪招高手与傻二交手,一争高低,但都被傻二的辫子打败了。后来傻二参加了义和团,打洋鬼子去了。玻璃花混成了兵痞,依然欺负百姓,把傻二的岳父逼疯。 转眼时代变了,民国开始了,玻璃花接到战书,在树林里看见了傻二。见他已经剪了辫子,没了神鞭,玻璃花心中暗暗高兴。他以为傻二没了辫子,就像大力士参孙被人剪了头发失去了神力。没想到,傻二掏出双枪,展示了神枪绝技,玻璃花吓得当场跪地求饶。傻二说: “辫剪了,神留着。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无论怎么变也难不死咱们,什么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一变还得是绝活。”说得好啊! 今天我们处在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怎样选择?是选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用朗读软件听相关资料,还是用手机玩游戏,看娱乐视频?这其实就是选择“神”的去留,也就决定了“绝活”有无可能掌握。 阅读是人生一个很好的习惯,千万不要因为改变而改变。不仅要读书,还要有所选择。就像叔本华所讲:“阅读应精选,不要仅仅因为某本书盛极一时而信手拈来……”阅读,多指读文学作品。养成阅读习惯是件很好的事,尤其是读小说,既在故事里休闲了,又把潜意识丰富了,还没有像演算数学题那样苦思冥想,大脑还可以自由思考。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思考有时甚至比学习更重要。 这正像老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这句话,在电视剧《人世间》第48集里,周蓉主持的研究生考试答辩中,那个名叫侯倩倩的女同学做了最好的诠释。她说:“只学习不思考就如同沙上建塔,只思考不学习就如同无源之水。思考与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