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回看完《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之后,整个人似乎还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世界里没有还魂,索性紧赶着又回看了第二季。 和回看第一季一样,一边在笔记本电脑上看,一边在面前的本子上快速地做着笔记,每看完一期都写一点随想,不知不觉中,十期就又看完了,而收获,不是三言两语可说得清的。 【一】诗词,是另一种完满 春寒料峭。回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一期时,脑子里蹦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叫完满? 对于八岁的冯子一来说,他的生活并不是完满的。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北京上班,小小的他留在上海上学,由姥姥姥爷从黑龙江过来照顾。他常常至少一年见不到爸爸妈妈。而敏感、早熟如他,他在电话里从不敢跟妈妈说他想她,因为他怕妈妈哭。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刘泽宇来说,他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他当年高考落榜,不得已在工地上当抹灰工,一干就干了整整七年。 对于《诗刊》编辑彭敏来说,他的人生似乎也不是完满的,用他的话说,他是“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对于独臂国画老师张超凡来说,她的人生就更不是完满的。她一出生,她的左臂就是缺失的,这身体的残缺给她带来多少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伤害! ……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人生又是完满的,至少可以说,他们的人生正走在通往完满的阳光大道上。因为,他们都钟爱诗词! 冯子一从诗词里收获了人要有感恩之心;刘泽宇因为诗词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一名抹灰工人变成了小学语文老师,每周二在学校的操场上还能为全校师生讲解诗词,那是属于他小刘老师一个人的“诗词大会”;彭敏呢,虽然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自己依然能在诗词的广阔天地徜徉,学习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词,并且工作、出书、参赛、玩乐器、享受生活样样都不误。 还有张超凡。说老实话,张超凡登上台的那一刹那,心里不由感叹: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美的姑娘啊!可惜,上天为什么那么不公平,让她生而为身体残缺的人?可是听了人家姑娘回忆的她妈妈说的一番话后,又深为惭愧。超凡小的时候问妈妈,上天让她先天失去左臂,是不是她不配拥有左臂?张妈妈回答女儿:“孩子,上天让你先天失去左臂并不是你不配拥有左臂,而是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热爱诗词,便是使超凡拥有更好人生的途径之一,遨游在诗词的海洋里,超凡不断受到诗人词人们的影响,不断受到美的熏陶,她的心亦渐趋向真善美,她的人生因而也渐趋向真善美! 那么,请问诗词是什么?诗词不是没有温度和血脉的死物,它们是无数真性情的诗人词人,即便处在坎坷、磨难、绝望之中,也还是用敏慧的眼和滚烫的赤子之心发掘出生活的美,于千百年之前给我们后世中人留下的无价瑰宝,是我们补全心灵、净化心灵、润泽心灵、丰盈心灵的有效武器,它使得我们的人生更饱满,更有内涵,更有质感和温度。 就像董卿、康老师和蒙老师所说的那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缺的,不过是有的人的残缺是看得见的,有的人的残缺是看不见的。有形的、身体的残缺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形的、心灵的残缺! 学习诗词,传承文化,是我们修补残缺,走向完满人生的一条幽深、曲折,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芬芳小径! 【二】世间第一药 回看第二期。有兴奋,因为最喜欢的诗词侠女陈更又回来了,而且当上了擂主;更有感慨,因为攻擂者孙东辉和他带来的故事。 孙东辉甫一出场,即引用了刘禹锡的两句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主持人董卿一听诗,想当然地以为孙东辉是上一季的老选手。我却在心里疑惑,上一季我全部回看了,没见过有这样一个人啊?难道是上一季在百人团选手里并不突出? 孙东辉本人及时的解释才帮我们解开这个谜:他本人在过去两年里经过了三次脑部手术,所幸的是,他脑子里储存的诗词都还在,他的人目前也痊愈了。他引用刘禹锡的诗句,是想表明他没有被疾病击垮,他又回到诗词中来了,又重新捡起了自己的所爱。同时,他也是要给儿子做个好榜样,无论是在诗词学习上,还是在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上。 孙东辉面容清瘦,还带着大病初愈的印迹。作为曾经的医生,我很清楚几次脑部手术意味着什么。他说了一句话,在他与病魔斗争的两年里,他有两种药,一种是医学上的药,一种是精神、意志力方面的药,而后者,对他来说,就是诗词!他这句话一出,我瞬间感慨万千,相信听到的很多人也是一样。我看到,摄像机扫过的地方,有不少人的眼睛亮了,红了…… 谁能想到,中国古典诗词,居然成了我们今人的“药”! 不过细思量,又没有什么可惊奇的。其实,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情绪的及时宣泄,情感的及时表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高兴也好,伤心也好,送别也好,思亲也好,明志也好,传爱也好,各种情绪都以诗词为载体宣于身体之外,这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词于诗人词人本身就像是中药,有的解表,有的清热,有的平肝,有的祛湿,有的行气,有的止血,有的化瘀,有的安神,有的泻下,有的补虚……什么样的病症对应用什么样的药,什么样的情绪对应作什么样的诗词。 比如说李煜,还是南唐国君的时候,他的词多写风花雪月、宫廷生活,风格绮丽柔靡,即使词里偶尔流露出忧伤、哀愁,也多少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不过是一种“闲愁”。而当他成了亡国之君后,他的词摒弃了过去的浮华绮丽,转而哀婉凄凉,在追忆和慨叹中,亡国之痛切肤,及至深入骨髓。磨难使他的眼界和胸怀打开,词作上了一个境界,人生跟着上了一个境界,作为君主他是失败者,但作为词人,他又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词帝”。同样的一个人,人生截然不同分成了两段,前一阶段诗词是他的爱好,是一剂甘甜的补药;后一阶段,诗词是他的命他的气他的血,是一剂苦涩的泻药,病入膏肓,权当慰藉罢了。 中国古典诗词,记录的就是古代诗人词人们的生活,反映的就是他们各自的“私情”和时代的风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历了几千年时光的淘洗,中国古典诗词流传下来呈现给我们今人的部分,都是浓缩的最精华的部分。当你身在异乡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或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助你表达思乡之情;当你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或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类激励你给你勇气和力量;当你与爱人不能长相厮守时,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或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类宽慰你温暖你,给予你坚持的恒心和明媚的曙光……古典诗词的世界,就如浩瀚的海洋,辽阔的天空,广袤的大地,不妨时不时地去翻一翻,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无形中变了样,增了色,你的精神世界无形中变得丰盈、醇厚、阔远。 中国古典诗词,实在是世间第一药。最起码,它可以成其为你灵魂的补药! 【三】梦想的星星之火 回看第三期。四位攻擂者叶飞、张淼淼、朱捷、王子龙都是九道题全部答对,张淼淼与上期擂主陈更之间的对决也是精彩纷呈,但是,这一期我要说的是另一个人,百人团里的一位老者,一个极不起眼的小人物。 老人叫王海军,来自内蒙的一位农民,后来跟着子女住到了石家庄,为了补贴家用,摆了个修理自行车的小摊。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与诗词完全不搭界的农民、小贩,却上了中央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虽说中央台在选择百人团的选手时煞费苦心,方方面面考虑周全,但也不是说是个人都能上的,对吧?上来的人,总得与诗词有点关系,对吧? 说老实话,王海军老人的确让人“惊艳”了一把。他用明显的方音介绍说,虽然他是个农民,只读了三年书,但学习诗词并创作诗词是他多年的一个梦想,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一千多首诗词。为了提高诗词写作水平,他在小摊上摆了一块黑板,把自己写的诗词写到黑板上,让前来的人们讨论、指点,谁要是给他改一个字,他就请人家喝一瓶啤酒。 一个只读过三年书的“泥腿子”,却痴迷于貌似是文人雅士们才玩也才玩得转的诗词,还想出了如此的苦办法、好办法,这是怎样的一种痴迷?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虽然,王海军老人当场为诗词大会作的诗更倾向于打油诗,但是,谁又有权利和资格来嘲笑、讽刺他呢?正如董卿所说,王海军老人的梦想就像是荒漠中的一点新绿,长久的培育和坚守,一点新绿终也成就了一片森林。 常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王海军老人与诗词之间的故事,不仅仅让我们看到诗词并不只是阳春白雪,它对下里巴人也是一样敞开门扉的,在诗词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庙堂市井之别;还让我们看到梦想并不在大小,并不在强弱,也没有高尚和卑微之说,而在你对梦想的恒久坚持和不懈追求,在你为了实现梦想投入多少,牺牲多少!有梦想,就有希望在前方招手;有梦想,就有动力在驱使你不断前行;有梦想,就能享受到实现梦想过程中的乐趣;有梦想,就有可能享受到梦想实现后无限扩大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梦想的星星之火,终也可以形成燎原之势!如若都能像王海军老人那样,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绝不是问题。窥一斑见一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光大也绝不是问题。 当然,这都说大了,说远了,单说我们自己我们个体,有一个梦想,先不说远大与否,只要有一个梦想,我们前行就有了方向,不至于偏离甚至背道而驰;也就有了动力和支撑,不至于懒惰、疲软无力。 所以说,哪怕我们处在荒漠,点下一棵梦想的种子,也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四】诗词的借鉴与化用 回看第四期。开场主持人董卿以“英雄”为话题,两位点评嘉宾王老师和康老师也是以“英雄”为题寄语一众选手,16岁的才女武亦姝与守擂者陈更以诗词为无形的刀剑,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激烈拼杀,更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却由嘉宾康老师的“好话说三遍”再一次想到诗词(文章)的借鉴与化用这个话题。 还是在上一期,13岁的“大魔王”叶飞在回答一个问题时,自我解释“雨打梨花深闭门”出自唐寅的《一剪梅》,蒙老师则给予他纠正,这句诗最先出自李重元的《忆王孙》。 与之类似的,我们既读过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又读过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个人也挺好玩的,在政治上两人政见完全不同,互相之间是敌对的,在朝堂之上,他们为了各自的政见那是典型的“针尖对麦芒”。及至1084年苏轼从被贬的黄州移去汝州之际,两人才在别人的撮合之下冰释前嫌成为诤友。可令人遗憾的是,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消逝最快,王安石在之后的1086年就去世了,两人惺惺相惜不过才两年。但我们看他们的《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山,都带有哲理性,而且分别是从肯定和否定的角度,最有名的两句又是那么的相似。王安石写于1050年,苏轼写于1084年,要真追究,苏轼倒像是借鉴和化用了王安石的诗,至少意境上是。 而提到借鉴和化用诗词,毛主席当之无愧是高手中的高手,这一点从第二季题目增加了毛主席诗词这一部分以来,点评嘉宾康老师和蒙老师曾多次讲到。毛主席在诗人中极喜欢“三李”,尤其是李贺,词人中又极喜欢辛弃疾,用蒙老师的话说是“诗取李贺绮丽,词取辛词悲壮”。比如说:他写的《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有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这是借鉴化用了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之“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他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有“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而李贺在《致酒行》里有写“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再看辛弃疾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千剑”的句子,他在《念奴娇·昆仑》中则借鉴化用成了“安得倚天抽宝剑”;辛弃疾在《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中写“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他则在《菩萨蛮·大柏地》中写“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其构思和意境,如出一辙……其他,毛主席借鉴化用过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曹操等诗词名家的作品,甚至包括民谣、俗语等。 所谓“天下文章本一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毛主席正是通读万卷诗书,才能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从中汲取营养化为自己的东西,做到推陈出新,写下那么多气势磅礴、脍炙人口的诗词。 所以说,借鉴和化用是允许的,甚至是值得推荐、学习和实践的,那不是单纯的、可耻的抄袭和拼凑,里面有提取、吸收和再创作甚至升华的过程,是真正变别人的东西为自己东西的一种辛苦劳作。 【五】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回看第五期。这一期不太吸引人,上场的四位挑战者最多的才答对6道题,全场总共才做了19道题(做足是36道),最后居然由一个只答对3道题却在分数上占优势的肖如梦,通过“飞花令”与百人团里杀出的黑马李宜幸争夺攻擂资格,“飞花令”以“风”为题,没对几轮肖如梦就败下阵来,无论是李宜幸还是现场乃至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完全没过到瘾。 不过,也还是有两处可圈可点的地方。 一是来自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乡村教师陈泽兰分享的故事。她毕业于贵州大学,是自愿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她所在的中学是爱心学校,学生都是县里贫困地区的学生,以留守的孩子为主。孩子们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老师们是二十四小时在岗,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孩子们的家人。学校条件艰苦,陈老师说图书室没有一本书,也没有音乐课,她就用当地的民歌调子来教孩子们学习诗词。陈老师说,在孩子们心里,北京的天离他们是那样的遥远,但她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梦想就一定能成真,“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脱离贫困,而是为了更好地回馈贫困(地区)”!自己出生在贫困山区县,当年的学习条件有多差是心知肚明,故而心里是颇有感触的,倒不单单是感激、歌颂像小陈老师那样的乡村教师。 二是最后攻擂者李宜幸与守擂者武亦姝的比拼,真可以用扣人心弦来形容。李宜幸沉稳大气,很快以4:1的比分到达赛点。忍不住在心里暗叫:完了完了,就差一分了,武亦姝没戏了。都有种替她放弃的心理,却不然,武亦姝是艺高人胆大,在这关键的一题抢得飞快还答对了,而且是反应神速似开了外挂,一连抢答对了三道题,把比分由4:1追到4:4平! 一个16岁的高中生,面对比自己年龄大、学历高、阅历丰富、身高也高(巧得很,武亦姝一米八本来已经相当高了,李宜幸居然有一米八二)的强大对手,又处于那样的劣势,居然没有沮丧慌乱,没有心理崩溃,这得要有多么过硬的心理素质,多么强大的抗压能力!虽然最后一题武亦姝按抢答器稍稍慢了一点导致失去擂主的宝座,但是虽败犹荣,况且,这一季最后的冠军不还是她得了么? 说来说去,这两处无不都是在说同一个道理,人,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何种境遇,都要有不畏惧困难、不轻贱自己、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就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来,似乎也蛮应景。 【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回看第六期。这一期有几喜。首先是博学、儒雅、幽默又有些可爱的郦波老师又作为点评嘉宾上场了;其次是现代版的侠女、才女陈更又冲出百人团站上了攻擂挑战位;最后是陈更与孙东辉在“飞花令”阶段上演了一场好戏,双方推来挡去十余个回合,真可谓是“棋逢对手”,有对手也是一种莫大的幸事! 央视节目擅长打亲情牌,这一期也不例外。攻擂挑战者王冬妍被范琦PK离场之前,董卿采访了她几句,成功引出了父爱这个话题。王冬妍是独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虽然在读大学,但还从未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这次参加诗词大会,是她第一次长时间离家。她爸爸想她了,自己却不好意思给她打电话,催着她妈妈给她打电话问她好不好。可谓是一位羞涩、不太会表情达意的父亲,这可能也是中国很多父亲的真实样子。 在节目里把父爱这个话题推上高潮的是董卿采访的那位叫阎勇的男子。据阎勇讲,他是一位俄语翻译,受工作性质的需要和限制,他不得不长年在外地工作,曾经一连三年都没有在家过春节。有一次他给女儿打电话,女儿说他教的诗歌她不想学下去了,因为她总是把不同诗歌里的句子互相混淆,这首诗的上句接成了那首诗的下句。 听罢女儿的话后,阎勇突然想,女儿既然可以通过听音乐学会英语,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学会诗词呢?于是,他开始为了女儿尝试给古诗词谱曲。那是2003年,很快,他就为女儿坚持谱了一百六十多首古诗词的曲! 我又查了一下资料,就是这个阎勇,本来是一个工人,后来考入辽宁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又成为翻译。因为女儿的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已不仅仅是为了女儿给古诗词谱曲,他甚至把这当成了他的一项事业,买下工作室,自费将已谱曲的一百六十多首古诗词制作成了《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成了面向社会发行的未成年人优秀音像制品(2004年国家文化部评),他也申请并获得了著作权证。而现在,近花甲之年的他将他创作的几百首古诗歌曲放到了网站上,可以免费试听。他说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全国少年儿童都能从古诗新唱歌曲里获得快乐,把中国的古诗词发扬光大;他还说俄语里有一句话“嵌到歌曲里的词,用斧子都砍不掉”,他相信,这个事业会对未来的少年儿童有帮助!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一期的赛场上,那个要求唱诗歌的小姑娘李尚容,唱的《春夜喜雨》就是阎勇谱的曲。就在这一期的现场,尚容和阎勇合作,一起给大家唱诵了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阎勇,以及他所代表的千千万万个父亲,父爱的真实写照么? 常说父爱如山,山是坚毅的、深沉的;父爱如海,海是宽广的、雄浑的。其实,山也好,海也罢,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不轻言的。父爱亦如此,父爱不轻言,只是在不经意中偷偷潜入子女的生活,润泽子女的一生一世! 【七】最长情的爱是陪伴 回看第七期。惊异于13岁的少女“猴哥”侯尤雯表现的出色,惊异于彭敏一人对二十五人玩“飞花令”的神奇,惊异于陈更与彭敏之间高手过招的畅快…… 不过,真正打动我、触到心底里最温柔地方的,是那个叫王轶隆的男孩。 王轶隆本来只是上一场百人团里的第五名,按常规他是登不上舞台的。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排第四名的选手帅克突然得了急性喉炎,嗓子一丝声音也发不出来,只得按医生的建议休息。于是,排在后面的王轶隆替补上场。 这是一个干净、清爽,给人舒服感觉的男孩。他是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却没有留在天津或是周边的大城市,而是选择回了家乡辽宁抚顺。董卿好奇地问他是因为什么。他告诉我们,当他还没毕业的时候,他的妈妈得了重病,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陪伴在父母身边。 他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说的:假如我选择在外地工作、发展,就算我的父母还能活三十年,我每年回去看他们一次,花上个三五天,三十年算下来也才半年不到,这相对于父母为我的付出又是多么短暂的时光。何况,我的妈妈……只要我的陪伴能让父母开心,我就开心,而我开心,我的父母也就开心,这就够了。 他没有说下去,但大家都明白,何况他的妈妈得了重病,哪来的三十年?哪来的陪伴几个月的可能?常说“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王轶隆的选择正是进行反哺跪乳、对父母尽孝道的真实体现。全场忍不住为小伙子的赤子之心鼓掌、点赞!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毫无思想准备的王轶隆只答对了两道题,按常规该离场回到百人团。董卿告诉大家,按照惯例,节目正式开始前,节目组都要联系上场选手的家人以对选手进行更多的了解。因为帅克的突然因病缺席,节目组给王轶隆的父亲打了电话。其时,王轶隆的母亲正好病情加重再次住院手术,情况很不好,是癌症晚期。为了不影响王轶隆答题、比赛,他父母一再要求节目组不要告诉他家里的情况,生命垂危的母亲还在病床上用虚弱的声音为儿子加油!节目组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告诉王轶隆,由他自己选择是继续留在节目里答题,还是回家陪伴母亲。 才参加工作一年多的王轶隆又一次面对选择!不用怀疑,他的选择肯定是立马回家陪伴母亲!而他,也的确就是这样选择的,同毕业当年选择回到家乡一样,他义无反顾地告别诗词大会的舞台,奔向那个给了他生命的、虚弱的怀抱! 嘉宾郦波老师及时点评,“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最长情的爱也是陪伴哪!”他认为王轶隆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是一个孝顺的、有情怀的孩子!董卿也说,实际上我们应该以倒计时的心态来陪伴父母亲人,能陪伴他们一天是一天,陪伴一天就有一天的幸福,要格外珍惜! 刹那之间,原来只是喉头哽咽极不舒服的我,眼泪夺眶而出!在春日的寂静的上午,阳光洒在窗台上,我却任由自己放声大哭,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心有所触,似乎还要把这些天、这些年来的委屈、隐忍,相关的不相关的,统统都通过哭发泄出来!我也知道这不是正常的我,在外人眼里,正常的我是坚强、好胜,打落牙也要和着血往肚子里吞的主!可是……由着自己放纵一回,也不是坏事。 痛痛快快地哭过之后,脑子里就剩下郦波老师所说的“情怀”二字。何谓“情怀”?百度解释说“情怀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于王轶隆来说,他懂得感恩,心怀孝道,真正是一个有情怀的人! 犹记得高晓松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这个不顾一切,当是极致的情怀吧? 【八】不忘初心,情怀永不老 回看第八期。这一期,从头至尾,无不充斥着两个字:情怀。其实,“情怀”这两个字也是充斥整个两季诗词大会的字眼,甚至是充斥整个诗词的字眼。 石油工人张勤、乡村医生牛丽珍,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之中,坚持对工作的热爱,坚持对诗词的热爱,这是一种情怀; 语文老师张欣未,受父亲的影响走上热爱诗词的道路,又走上教书育人、传播诗词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播种者、育苗者,这是一种情怀; 张欣未的父亲,高中时候眼睛突然生疾,以至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凭借记忆教儿子背诵诗词,依然多年坚持阅读盲文书籍,身残心不残,这也是一种情怀; 而董卿由张欣未的父亲联想到的大文豪博尔赫斯,1955年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时,已经因严重的眼疾近乎失明,却能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自嘲地写道:上帝同时给我书籍和黑夜……他让一双失去光明的眼睛/主宰起这卷册浩繁的城池……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情怀? 再看快递员曹中希,负责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快递的收取和派送。他把对诗词的热爱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曾写下“圆通老曹虽送件,也要与君争享春。师生学子时宝贵,老曹再言实为罪。言归正传话取件,从速来取我期待”的取件诗。更在下班回家觉得苦和累时,就着鸭肠来一瓶小酒,同时热水泡着脚,腹中作着诗:“苦酒辣鸭肠,双脚热水烫。松竹梅三首,还有奶茶香。快递虽辛苦,那又怎么样!”诗不怎么样,可“写的是一种情怀”,自娱自乐足矣,如此开朗达观的生活态度,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情怀。 就更不用说古诗词里诗人词人们的英雄情怀、家国情怀了。“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是在五胡入华时坚守晋阳十年的西晋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刘琨死前留下的千古绝唱;“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是蓄积报国热忱已久,报国无门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的陆游,发出的浩然正气和时代强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体现了南宋诗人文天祥为国家安宁慷慨赴死、舍身取义的民族大义…… 而由古到今,由诗词到现实生活,我们在诗词大会舞台上,在一个个痴迷诗词的百人团选手、挑战者、攻擂守擂者身上,甚至是在点评嘉宾和主持人身上,无不看到各种各样的“情怀”。 比如说彭红宾。他本是一个地下煤火灭火员,从事的是常人几乎不知晓的工种,但他热爱诗词,坐到了百人团选手席上,又冲出重围,与文史兼佳的罗墨轩玩起了“飞花令”。当时,不管是场上的嘉宾、主持人、百人团选手、擂主彭敏,还是屏幕前的我,都不看好彭红宾,其实就连罗墨轩,心底里也是有点轻视他的。然而,彭红宾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我们有力的回答,他漂亮地赢了罗墨轩!郦波老师点评时说,彭红宾敢于挑战,敢于拼搏,以一种无敌的气势压倒了对手。心中无敌,这就是一种英雄、勇士的情怀! 当然,最后彭红宾挑战守擂者彭敏失败,但仍虽败犹荣,毕竟他们两个的实力悬殊摆在那儿。想那彭敏是什么人物,北大毕业的硕士生,青年诗人、作家,《诗刊》编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场外成人听写团和《中国成语大会》的双料总冠军。三十几岁的他是典型的书痴,至今未婚,于他来说,他的那一本本书,一首首诗歌,都是他的女朋友,都是他的精神爱侣。拥有一颗童真的诗心,拥有一份执著的坚守,他当之无愧是有情怀的人! 凡此种种,总而言之,饱满的人生需要情怀,只要不忘初心,情怀便永不老去,生活便永远丰盈、润泽,充满情趣和美好。 【九】诗是塑造人心的力量 回看第九期。没看多一会儿,又流泪了。窗外细雨纷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眼泪也跟这春日的雨一样多。 之所以流泪,全是因为第二位上场的挑战者——白茹云。她是河北的一位农民,就穿着羽绒服非常质朴地上场了。这可是仅有的一位不事修饰的挑战者。想在这之前,哪一位上场的挑战女选手不是精心雕琢一番的?光是穿汉服上场的估计一双手也数不过来。 这还不是重点。白茹云一开始讲话,就让人诧异了——声音无比嘶哑。经过董卿的采访,我们得知了白茹云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六年前鼻子部位患了淋巴癌,经过八个周期的放化疗,病情控制成为带瘤生存者。而治疗留下的后遗症是耳朵听不清,眼睛一直流泪,嗓子嘶哑,当然,还有相貌的苍老。她看起来像五十岁的人,其实跟我同龄,病魔让她整整老了上十岁。 董卿问她是怎么喜欢上诗词的,这一部分更让人心酸、疼痛。白茹云是家里的老大,她弟弟大概八岁的时候,可能是脑子里长了瘤子,头痛得厉害时就不停地砸自己的脑袋。她父母要出去劳作,她在家照看弟弟,没办法,她就攥着弟弟的胳膊不让他砸,同时唱诗给弟弟听,弟弟听了可以安静一会儿;再闹时她就再唱诗给弟弟听……就这样,积累了一些诗词。而六年前住院时,因为每个疗程都需要大量的治疗费,她都是一个人去住院,爱人在家挣下一个周期的治疗费。没有陪床,一个人出去走时给女儿买了一本诗词鉴赏,趁还没有给女儿带回去自己先翻看了一遍。在那些孤寂、痛苦的日子里,是诗词给了她陪伴,给了她温暖,给了她慰藉,更给了她战胜病魔的信心、决心、勇气和力量! 听白茹云嘶哑着嗓子讲完自己的故事,我和百人团的一些选手一样,早已泣不成声。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普通女子,却有如此的韧性,如此的达观,如此的情怀,怎能不叫人佩服油然而生敬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白茹云的上场诗,也是她性情的真实写照! 等到了答题环节,这位没有学历、经历了重重磨难的农村妇女,又让人刮目相看。她每道题都答得那样干脆、从容、淡定、漂亮,表现都可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最后她答对全部的九道题,获得285的高分!这充分说明什么?说明任何事都不能成其为不学诗词、不看书、不学习以及消极颓废的理由!在这世上,只要你够坚强,够勇敢,够豁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虽然最后白茹云以8分之差惜败给了姜闻页,但她依然是人生的赢家。就像她答的题目一样,“此中有真意”,她热爱诗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坚守自己的节操,这就是最大的“真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她白茹云的人生里,病魔、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她有顽强的意志,有坚定的信心,有无穷的勇气,有诗词这个灵魂伴侣,还有笑看人生的乐观和豁达,再铁的“雄关”亦是“漫道”! 郦波老师总结得好,“诗是塑造人心的力量”。不用多说,白茹云就是一个极好的实例! 【十】当生命撞开诗词的大观园之门 回看第十期。此时,最后的结果对我来说已不重要,在脑子里闪现的是一个个选手经诗词浸润后神采奕奕的面孔,回响的是一句句或铿锵或激昂或缠绵或绮丽的诗词。 百感交集之余,禁不住自问:当生命撞开诗词的大观园之门,将会遭遇什么? 在诗词的大观园里,当我们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出征时春光烂漫、杨柳依依,归来时九死一生、大雪纷飞,诸如此类的场景一一在脑子里重现,甚至可以想象、补充出从出征到归来之间所经历的一切故事。短短的几句诗,却承载了一场战争,充斥了一个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盛满了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不由人不感叹:时光飞逝,季节更迭,我们离去,我们归来,我们永远在未知前途的路上;当我们读到“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修竹婀娜、郁郁葱葱,文采斐然、纯洁无瑕的君子傲然而立,我们都似乎感受到了那股绿竹的清新,那位谦谦君子的温润;当我们读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时,我们感动于爱情的浪漫与美好,恋人的痴情和忠贞;当我们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我们感慨于不落入俗套的有高尚志趣的友情;当我们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们受触动的是温暖、醇厚的亲情;当我们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时,我们感知到的是诗人豪迈乐观、坚韧不屈的情怀和人生态度;当我们读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时,我们体会到的是诗人平静淡泊、自得其乐的闲适,以及“天无绝人之路”的豁达乐观;当我们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感悟到的是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思;当我们读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我们生发的是珍惜时光,莫让青春韶华付流水的慨叹…… 在电影《死亡诗社》里有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啊! 故而,当生命撞开诗词的大观园之门,生命遭遇的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丰盈,人生的趣味,人生的完满! 且看,在《中国诗词大会》的两季赛场,我们有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力量,战胜病魔的黄明霞、白茹云、孙东辉;我们有从诗词中获得陪伴和动力、身残志坚的无臂少年彭超、独臂姑娘张超凡;我们有通过诗词传情达意、觅得精神伴侣的王泽南、王天博;我们有通过诗词排遣孤独、化解苦累的“卖刀郎”仪述忠、快递员曹中希、老农民王海军;我们有坚持传承中国诗词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播种者、育苗者——语文老师夏昆、张欣未、王子龙、陈泽兰……我们的选手小到六七岁的孩童,大到六七十的老翁;我们的选手遍布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我们的选手从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到知识渊博的博士后、编辑、教授…… 所有这些人,都是为了同一个梦想,都是怀揣着同一份执著和痴念,才走到《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在诗词的瀚海里让灵魂自由驰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争做今朝的风流人物! 郦波老师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痴爱诗词的那些达人们,正是文化传承的先锋!他们的生命在与诗词电光火石的碰撞中,遇到了自己的灵魂,并从中得以窥见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盈润、有趣、无憾的人生! 而诸如《中国诗词大会》一类的节目,则是通往诗词乃至优秀传统文化大观园的桥梁,它们引领更多的人去敲响、去撞开那沉重、古幽又散发无限神采的大门,即便是不会水的人,也能到大观园里游一游! 【十一】万紫千红总是春 窗外的春,早过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阶段,经风拂、雨润、阳光照,天地似乎刹那间又换了容颜,已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了。 我是从2月20日开始回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季的,一个月的时光,就这样在诗词的浸润中倏忽而去,怅然若失之余,亦也心生为自己的坚持点赞之意。 回首与诗词相伴的这一个月的日子,仔细梳理间,蓦然发现诗词已经不动声色地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在公园里走路锻炼时,看到初萌芽的垂柳,脑子里会回响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过几天再看到它们,远远的已有若烟的新绿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便适时浮上心头。海棠盛开时,念起的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桃花初绽时,则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雨后,自然想起“梨花一枝春带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渐盛、渐深,各色花赶趟似的纷纷登上春的舞台,于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来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来了,“春色满园关不住”来了,“万紫千红总是春”也来了…… 似乎是一夜之间,自己也变成了诗词达人,更是发现了诗词的妙处,无论哪一种花,哪一种景,哪一种心绪,哪一种情状,都能在古代诗人词人们留给我们的珍宝中,轻而易举地找到对应的诗词来妥帖形容、描绘,来尽情抒发、宣泄。 就想起有一期有一个选手讲了一件事,公园里的桃花灿若云霞,别人观赏时只知道赞叹“好美啊”“多美呀”,除了“美”没有别的词儿用。她爱诗词,她不同,她知道那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没有比这更美,更诗意的了。诗词的力量,就是这样强大;诗词的世界,就是这样美好;与诗词相伴的人生,就是这样让人憧憬、期待!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