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代沟
第一次接触到代沟这个概念,大概是三十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英语中叫做generationgap.其它的单词或许还没记住,这俩单词早早牢记于心了,并时不时地会浮现出来。其实,通俗地讲,所谓“代沟”,无非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处事方式,还是思想观念,待人接物等。代沟,是时间的涟漪,激荡在两代人的心海。它源于成长的步伐不同,经验的积累各异。如同河流的两岸,虽隔河相望,却难以彼此理解。然而,只要彼此愿意倾听,用心去感受,代沟也能成为沟通的桥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成长的时代烙印,所受的不同教育,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的观念和我们有很大差别,我们又和子女有着代沟,这都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正确对待,相互体谅和理解,代沟产生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代沟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社交习惯差异:现在的父母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微信进行熟人社交,而年轻一代则更喜欢使用QQ或其他社交平台进行陌生人社交。这种社交习惯的差异可能导致父母难以理解孩子在社交圈中的行为和需求。另外,父母这一代人,家里会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甚至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即使我们的父母不在了,但是亲戚之间,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还会时不时地走动走动,以联络感情。但是,年轻的一代,比如八零后或者九零后,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喜欢复杂的关系。尤其是00后,更是注重自己的感受。觉得没必要走亲戚,和不熟悉的七大姑八大姨扯些无关痛痒的话,觉得是浪费时间。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自己刷刷视频,听听音乐呢。即使好不容易拉到亲戚家里去,也是各自抱一个手机,谁不理谁。我们这一代人,坐在一起会拉拉家常,年轻一代会认为我们是讨好型人格,他们走个亲戚,回来一问三不知。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亲戚的孩子百天宴。有个亲戚娃在上高中。和他奶来了后几乎没和谁打过招呼。一个人坐在酒席上看手机,好像说饭菜也不可口,几乎没动筷子。过了一会,说是无聊,跟他奶说一声提前走了。这种现象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应该是一代人的观念。造成两代人互不理解,最好的做法是“让别人成为别人,自己成为自己。”彼此妥协,相互忍让,或者各自安好,互不干涉,但是起码的走动必须让孩子遵循下去。 其次,支付方式的差别:父母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现金进行交易,认为这样更安全可靠;而年轻一代则更偏好使用手机支付或电子钱包,因为这些方式更便捷高效。这种支付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代沟在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体现。社会日新月异,父母一代的理念也比较落后,那些喜欢学习的父母,还能晚几步去追赶年轻一代,或者有耐心的孩子们会去教父母现代化的东西,有些父母观念落后,也不想学,于是就会有差别。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大面积流行其实也就四五年吧。年轻人可能稍微早点。大概七八年前,我在北京的菜市场,看到那些大妈大爷都用手机支付,感慨颇多。回去才下决心学习的。原来一直都是现金支付的。还有,叫滴滴也是半天学不会,只会等出租车,有时候半天等不住。乘车的时候,常常看到年轻人下车的时候也不付钱,也不跟司机说一声就下车了,还暗自纳闷呢,这人咋不付钱就下车了呢?后来好不容易学会了,每次都诚惶诚恐地,唯恐哪里出错了。网上购物也是不愿意去尝试,最后是女儿手把手教到付款这个环节,当时会了,过后又忘了。好不容易学会了,又常常忘记密码,好在我的女儿比较有耐心,最终帮我学会了。 再其次,价值观的不同:父母可能期望孩子专注于学业,追求稳定的职业和人生;而孩子可能更关注个人兴趣、创业机会以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两代人在职业规划和生活选择上的分歧。于是,每年的高考结束分数出来填报志愿的时候,常常会发生很多分歧。父母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人生,而很多孩子特别反感这一点。觉得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有些比较强势的父母,最终不顾孩子的想法填志愿,结果有孩子抑郁的,有中途退学的,有和父母不来往的,各种情况都有。还有职业的选择,很多年轻人选择自由度大的职业,甚至我们认为那种提不上台面的职业,比如研究生毕业去摆摊,开小饭馆之类。父母认为那就没面子,他们会努力给孩子安排比较正式的,比如公务员之类,但是有些年轻人就是受不了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啊。另外,还有婚恋观。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的是传统教育,认为到了婚嫁的年龄,就该结婚生子。而现在的年轻一代,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好多人觉得,我能挣钱养活自己,有房有车,不需要非得谈恋爱结婚生子,何必给自己找麻烦,找罪受。于是,父母们,尤其是母亲们,无形中加入了催婚催生的行列。导致两代人关系紧张。真是“不催婚催生母慈子孝,一催婚催生鸡飞狗跳。”另外,现在社会的包容度也在提高,即使不想要婚姻,只想要个孩子,年轻人也可以借助试管技术要个自己的孩子,这也被社会认可。而以前,非婚生孩子连户口都报不上,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上不了学。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所谓的“孝顺”,就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正常结婚生子。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幸福就好。父母没必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有的父母就比较大度开明。我看过一段对话,当姑娘问母亲她是否可以不结婚生子,母亲的回答是这样的:“可以啊,只要你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看到大街上人家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地走在一起你不会嫉妒;别人一家团聚说笑的时候,你不会寂寞就好。”还有朋友提到,即使老了住养老院,有孩子和没孩子的都不一样。那些有孩子的,即使好久都不来看望,那些护工也不敢肆无忌惮地欺负你;而没有孩子的,他们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欺负你,因为他们知道没人为你撑腰。不知道那些决定不婚不育的人,有没有想过老了的处境?还只是活在当下,“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呢? 再有,生活习惯的差异:父母可能认为化妆、穿搭和社交活动会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而孩子则可能认为这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代沟产生的原因之一。我们这一代人认为,男人就该打扮得像男人,平头,寸头,或者稍微洋气的样式,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衣服要穿得正儿八经的。而女人也要淑女打扮,捂严实点,落落大方,发型当然也要正常。而年轻人可能更个性张扬一些,很多年轻人留着辫子,胡子,甚至纹身。穿衣服也比较随意一些。女孩子有些却打扮的跟男孩子一样。年轻人把网络玩地很熟练,可以说足不出户,吃穿用都上网买了,甚至半夜还在叫外卖,尤其是到了双十一之类的节日,更是早早守在电脑前,大包小包地买,完了不合适又退。而父母这一代,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到店里去买,即使冒着酷暑,也习惯了。就是上网买东西,也是常常踩雷,而且也不会像年轻人那样老练,即使不合适,也怕麻烦懒得去换,凑合着用了。父母一代,勤俭节约,以前穷怕了,衣服旧了舍不得扔,饭菜多了舍不得倒掉,硬加着吃到肚子里,习惯了在家里做,又省钱又健康;而年轻人,觉得吃饱了就不吃了,倒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吃到肚子里还要减肥,对身体还不好,你不能说人家说的没道理。父母喜欢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东西该在拿放就放在那,而年轻人更随性一些,自己舒服就好,即使房子乱七八糟,人家也能很坦然地吃住在里面,丝毫不难受。我们这一代,好多从小生活在大家庭里,从小就被教育学会分享。我记得很小就学会的一首歌谣:“排排坐,吃果果,妹妹睡着留一个。”这就是提倡分享。还有“孔融让梨”,而年轻一代,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即使东西买多了,坏了扔掉,也不会去分享,甚至觉得分享是多余的。我们这一代人,即使女人也跟男人一样上班,也觉得回来煮饭洗衣打扫卫生是自己的职责,遇到好男人去帮忙分担,都会感激不已,而现在,很多女孩子啥也不干,也不会觉得理亏。这未必不是社会的进步,人们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道德绑架。 另外,娱乐方式的变化,也是一个产生分歧的点。父母可能喜欢看电视节目或阅读纸质书籍;而孩子则更喜欢在媒体平台上观看影视剧或阅读电子书。这种娱乐方式的差异也反映了代沟在娱乐选择上的体现。尤其是最近几年,短视频的流行,网红们赚得盆满钵满,让很多人迷失了自己,不思学习,整天就想着做直播带货,成为网红。有时候在公园或者路上走,常常会看到神经病人一样的人,对着手机架子自说自话。在公交上,地铁上,十之八九都在看手机,也不知道什么东西那么有趣。我有次在地铁上,遇到一个男孩子,从他上地铁就一直头低着看手机,他坐在我对面,衣服松松垮垮,头发乱七八糟,穿个拖鞋,貌似年龄不大,但是头顶似乎已经谢顶了,一点年轻人的朝气都没有。我们一块坐过八站路,我最终都没看清楚他的模样。只好在心里感慨一声:悲哀! 最后,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父母可能更依赖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获取新闻和信息;而孩子则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或搜索引擎获取实时信息。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两代人在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为一件事情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当然,可能都会有片面性。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想盲人摸象那样,认识问题太片面。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了解,一定能化干戈为玉帛。 综上所述,代沟的产生与社交习惯、支付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娱乐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等多个方面有关。为了缩小代沟,两代人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同时积极寻求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共同兴趣点。 让我们在尊重与理解中,共筑和谐的家庭和社会,让爱的力量跨越代际的鸿沟。让代沟不成为问题,让代沟在包容,爱和理解中化解甚至消失!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