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团结与勾结

小溪芝畔 2012-7-7 17:02 5946
  “团结”是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而“勾结”则是指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实行的互相串联或结合。这两者一褒一贬,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试金石。君子注重团结,小人心怀勾结,《论语》中有一句话正说明了这一点:“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用道义来团结大多数人,而不是用利益去聚附一小撮人,小人则用利益去勾结一少部分人,却从不用道义去团结大多数人。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周”,一个是“比”,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这两字的解释:“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这就是说,用道义去团结众人叫作“周”,用利益去勾结别人叫作“比”。简单地说就是,周就是团结,比就是勾结,而善于团结的是君子,惯于勾结的则是小人。
  正确区别是“团结”还是“勾结”的关键之处要看是否合于道义,绝不能只重利益,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某市由于集体腐败,其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皆锒铛入狱。犯罪的市长在监狱里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们市里过去的班子太‘团结’了,都用一个调子。如果真是有矛盾倒好一些,不至于一个班子给端出来。”这个市长就混淆了“团结”与“勾结”的含义,他是错把“勾结”当成了“团结”。他们凭着这种自己所谓的“团结”,就连违法犯罪的事也敢上班子会上确定。这与其说是团结,不如说是勾结更恰当一些。不要看“团结”与“勾结”之间,只有一字之别,但其结果差之万里。“团结”的人事业会越做越好,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合乎道义的,得道多助是其必然结果;“勾结”的人事情必将败露,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靠损害公众利益来达到自私自利之目的,失道寡助是其必然结局。所以说人生在世要团结,但不能勾结。如果只从个人利益出发,或仅从少数人的利益出发,互相迁就,互让方便,互不监督,互不揭发,互相得利,把团结变成勾结,那就越团结越糟糕,其结果必然是害了人民也害了自己。
  从社会上大量出现的腐败案件来看,已有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故意地把“团结”与“勾结”混淆起来,他们以团结为幌子,相互勾结,沆瀣一气,把社会风气搞得乌烟瘴气。所以我们讲究团结,就要擦亮群众的眼睛,揭穿那些道德败坏的官员打着团结的招牌,干着勾结的行径,换社会以清正明朗的天空,这已经成为时代交给我们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提防勾结的危害,团结一定要控好方向。方向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尤其重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团结什么人,朝哪个方向发展,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一定要团结志同道合的人,团结为民众服务的人,团结有造福国家和民族的人。有了这个方向,团结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前进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但如果控制不好这个方向,人生就会失去目标,团结就会庸俗起来,甚至会变换性质,变团结为勾结,结果就会陷入到害人又害己的污淖中。
  我们说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团结而不要勾结。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既善待自己,又善待他人。如果从勾结的想法出发,就会因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到最后必然就要损害到自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告诉了我们这个人生的大道理,人有幸走到一起,这是一种缘分。要善待这种缘份,就要学会宽以待人,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相互帮助,以团结为动力,用道义去善待一切。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变成人间的乐园。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