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早恋也有标准
最近,我被一则题目关键词为“早恋标准”的新闻吸引了。这个消息来源于新浪微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迅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位网名为“小小小南哥”的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来自乐清市育才中学的公告。公告名为《关于对早恋的界定》,里面包含七条对早恋的界定标准。公告里还罗列了早恋的危害:误学业、害他人、伤身心、易叛逆、既劳累、又伤财、会抑郁、没结果、亲者恨、仇者快。 公告内关于早恋的标准很具体,七条罗列开来,每一项都言简意赅。比如男女同学单独在偏僻处谈话、在操场、楼道等公共场所内并肩散步,都被定义为早恋。 公告中还明确表示:“以上如果有违反的,一律实名给予处分并通知家长,处分等级起点为‘记过’,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这个帖子发出之后,迅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看到这则消息,我不禁笑了一下。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 早恋,在中国是不被允许的、受排斥的。它似乎是中国中学教育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也被定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早恋真的那么可怕吗? 目前,在中国,所有中学都严禁早恋,没有哪一个学校是允许的。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所谓的“大事”。 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是正常的行为。学校的思想品德课里面也提到过,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然而,学校却从来没有用正常的心态处理“早恋”这件事。 “堵”永远是中国的中学对早恋的态度。此态度是坚决的、不庸置疑、不容侵犯的。它甚至被写进校规校纪。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这种态度似乎让人觉得可笑。 学校给出禁止早恋的理由中一定有影响学习这一项。实际上,客观分析一下,影响学习的原因也许并不是早恋。 早恋的的确确会对学习产生一些影响。因为它会让恋爱中的情侣们少了一些学习的时间,这些时间被用来约会、发简讯、打电话。然而,这些活动没有早恋的学生也是每天会做的。没有早恋的学生也会和朋友约会、发简讯、打电话。我相信,即使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也一定会做这些事情。这样算来,早恋的学生和普通学生在时间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那是什么让两种学生变得不同了呢?其实问题就出现在“堵”这个态度上。 早恋的学生因为是和异性做着这些活动,所以他们还要分心去观察老师、家长、同学的眼光和态度。他们要集中精神将自己的爱情“保护”起来,不让任何人知道。因为一旦“秘密”被公开,得到的一定是批评。 没有早恋的学生就不会顾及这些问题,所以在做这些活动时,都是光明正大的。这样,两种学生在时间上出现了不同。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学校、家长对早恋的态度是宽松的,早恋的学生会不会省下更多的时间? 我个人认为,早恋确实对学习有影响,但和学生成绩下降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不见得在谈恋爱,但成绩最差的人大部分都是单身。从这一点来看,早恋对学习的危害并没有学校宣传的那样大。 我们是否也该换个角度想想,中国高考教育制度下的“学习”,是真的“学习”吗?在中学所学到的东西,在未来的会被经常用到吗?现在所谓“早恋”而培养的情商,是不是以后还会一直被用到呢?这样看来,学校的“学习”,学习的是一种“概念”,而早恋的“学习”,学习的是一种“能力”。哪一种更重要呢? 西方国家的教育水平是被世界公认的。然而,在西方教育理念中,似乎并不存在“早恋”这一说。无论什么年龄的爱情,都属于正常恋爱。学生们也并没有受什么影响,该考哈佛的还是考哈佛,该“家里蹲”的还是“家里蹲”。 我经常看见一对情侣。他们也就十年级左右的样子,成绩很好,能力也很强。他们经常手拉手的出现在各种场合。我曾经以为他们和中国的孩子一样,需要躲着家长、老师,但没过多久,我发现这个想法错了。早上他们是乘坐女孩家长的车来上学的,两人手拉手下车,和家长道别。他们还经常手拉着手和老师们打招呼。所有的行为都没有回避的感觉。我觉得挺有趣的,但想想,这不是他们有趣,而是我自己无聊。恋爱本来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何必把它和“毒蛇猛兽”扯上关系呢? 如果我们将心比心的想一想,我们的初恋是不是也出现在中学时期呢?日后我们是不是也最怀念这段爱情呢?因为它单纯、快乐,也有着青春所专属的隐隐伤痛,但这更像是爱的抚慰。 我的初恋发生在初三。熟悉中国教育制度的人都知道,初三是一段“非常时期”。因为学生马上会面临中考,所谓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谈恋爱的事情并没有向父母隐瞒,他们也很开明,并不反对,只是要求我别把学习放下就可以。 我一边谈恋爱,一边准备中考,成绩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有进步。因为我们都在为考取同一所高中而努力着,我们的成绩在班级都是名列前茅的。老师发现过我们的恋情,还找到过我的家长。但老师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我是在谈恋爱,但成绩并不差。我父亲跟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十六岁不谈恋爱,六十岁谈啊?他成绩不差,那为什么不能在成绩好的情况下,再收获一种快乐呢?” 中考时,我的成绩非常理想,她的成绩也很好,我们考上了同一所高中。但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我们和平分手,双方都没痛苦,都欣然接受这个结果。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对我早恋没有任何反对?他说,世界上其实就没有“早恋”这一说,它出现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定它的存在永远是不好的。我父亲还认为,恋爱经验对男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经历得多,我们面对异性,学会了选择,这样就不会在正常恋爱的时候抓住一个女的死活不放,最后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早恋的标准,让我觉得有些可笑。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标准,我们何时才能做到真正的坦荡、自由呢?从这个学校的公告上看,这些标准也许并不是恋爱的具体表现,很多普通朋友也可以做到这样。难道,正常的友谊也将会被“标准”而定义为“恋爱”?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中国一夫多妻制的恢复指日可待了! 我写了这么多,并不意味着早恋是值得提倡的。我只是在强调,早恋并不是什么大事件。 面对存在的问题,“疏”永远要还过“堵”。“堵”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而“疏”则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学校在面对早恋问题时,应该首先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采取一个合适的手段。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而不是用各种标准来规定。 正确地对待学生恋爱问题,是中国教育应该改进的。学校本身都没有对学生恋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怎么去教育别人呢? 在我看来,制定早恋标准是可笑的,而制定者是无知的。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