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蝉品入心伴黄花

城楼看山 2012-8-16 15:04 2829
    “叶隙藏踪,庭阴顾步,流风寻逐高低。”夏日林荫茂密,斜阳穿透树荫。顺着庭园漫步,在些许吹来的微风中寻找隐伏在浓荫中高鸣的小蝉。作者渔子描绘了夏日庭园的几个自然特征,并作为词的起兴,进入了主题,蝉的借物抒怀中。
  “把一腔舒啸,长趁斜晖。”蝉鸟藏在浓郁的树枝高端努力的鸣叫,仿佛是要趁烤炙燎热的西阳尚未归去之前,尽情宣泄心中的那份情怀。这种蝉鸣斜阳的景色,让人立时就有了置身于“红树夕阳”的感觉。如果词写此句仅为状景,虽是形象丽句,却也流于山水。作者写这句其实是在为他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情绪上的铺垫和艺术比喻。
  “撩起窗前新怨,持节处、不是莺啼。”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窗前之怨一般是指情感上的纠结。而蝉作为一种季节鸟虫,原本是无知无欲的。可在这里,作者却将它拟人化描写,说它有了感情。是什么样的感情呢?作者说:“持节处、不是莺啼”。把一个“节”作为了情感的中心。“节”,是指一种高洁的品格。
  在唐诗中有许多咏蝉的诗,其中被喻为三绝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虞世南的《蝉》是这样写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诗中借咏蝉自表品格高洁。“垂緌”是状写蝉头的形状,“清露”言洁,“疏桐”言清高挺拔,“流响”是声音的力度。三、四句点睛,借蝉抒怀,说立身高洁者,不必凭借他人,自能声名远闻。虞世南是深受唐太宗优宠的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死后受封礼部尚书,可谓位高权重。因此,赋蝉品格,也是自诩。而自他以后,鸣蝉清露就成为古人品格高洁的文学形象,“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句就有了警策格言的意义。
  骆宾王在做御史时,因上书武则天纵议天下大事而获罪,蒙冤下狱。他大概是受了虞世南《蝉》诗的影响,便在牢狱中因蝉起兴,借蝉自喻。“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西陆”指秋天;“南冠”代指囚犯;“玄鬓”指褐红的蝉须,与虞世南诗中“垂緌”相同,代指蝉鸟;“白头”指古乐府《白头吟》怨曲。诗句一气三对物我相连,比喻起兴,描状沉郁。悲愤之情,耿耿于怀。有如江流提顿,汇聚坝头,然后喷泻而下,最后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壮天问!一腔热血耿忠直言,却落得囹圄之灾,强烈地抒发出他遭谗被诬的愤郁之情。从而反映出封建统治者的蛮横专断。结句中蝉与诗人浑然一体,蝉为我唱,我为蝉吟,表现出一个坚贞诗人的持节品格。后来,骆宾王参加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举义,写下了《讨武曌檄》。再后来,兵败不知去向。
  李商隐的《蝉》则反映了一位封建小官吏寄人篱下的感叹。他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中对高洁的品格发出了哀怨,说那个高洁鸣音是“高难饱,徒费声”。按照这个标准处世,只落得离乡漂泊,故园荒芜,流落边陲做个清寒的小官吏的结果。因而他闻蝉自警,与蝉同病相怜。李商隐先从令狐楚学文,后又成为王茂元的女婿,因此卷入牛李党争,以至后半生遭受政治排挤,郁郁不得志。这过节本来就有“变节”之嫌,理所当然就不会被重用了。他凄感自己的遭遇和处境,便流露出了辛酸的哀叹。也许正是他这份遭遇排挤,有才不能施展的情怀和境况,深深迎合了与他遭遇和处境类似的士子之心,此诗才得到青睐。
  显然,作者是知道这些关于蝉的诗词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当然明白蝉所象征的人文意义,也就是词里说的“节”了。因而他在“持节处”后面立即就说“不是莺啼”。莺,是黄莺鸟,古典诗词里面经常将其作为情爱之鸟,来表现思念的情绪。作者说“不是莺啼”,就是说不是情爱一类的感情,是强调“节”的含义,而非常见的“不是却是”的反说手法。通过这三句描写,词中咏蝉的深刻含义显现了出来,从中感受到了作者之于蝉的吟咏意思。但作者似乎觉得意犹未尽,好像心里还有点啥。于是,下面他又说:“还遥忆,长亭古道,芳草冥迷。”
  前面是持节品性的含意,这里却突然转圜,用了柳永《雨霖铃》的意境。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时,由于擅长词曲,结交熟悉了许多歌伎,极善花间描写。有人在宋仁宗面前推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无奈之下,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便浪迹于青楼勾栏之间,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婉约词。《雨霖铃》便是这样一首情爱抒情词。词里开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样三句。用秋雨寒蝉,长亭晚景来描写与他相爱之人难以割舍的情绪。在这里,柳永显然不是使用蝉的高洁品格意思,而是用凄切的别离景色来作词意的起兴,这也是对蝉的一种新意境的使用。柳永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说:“料低云扶翼,孰与同归?”作者采用了这个意境,虽有异曲同鸣之音,却无抒发相爱难舍之情,而是要表述另一种情感。你看,他接下来写到:
  “翻新唱,西风伴我,共向东篱。”这个“翻新唱”就是说不用柳永那种凄切别离,当然也不是前面“节”的那个含意。而是因“东篱”的内涵,向往着一种与东晋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方式。当然,我们不可老实地认为作者果真就要找个僻静少人的郊野乡外去隐居,从此脱离都市,过上晨起采菊,午间小憩,晚上酣酒的日子。在这里,他是厌倦了“为五斗米折腰”的劳碌,以及人在江湖中的种种无奈,借用“东篱”的含义,想着真正的清净下来,过上自己一直想过,却还没过上的日子。唯有这样,他才能“休辜负、明月高枝”,完成人生的“归去来兮”。作者在末尾表述出这样的愿望,多少反映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清人施补华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而“西风伴我,共向东篱”,却是厌倦人语。各自处境经历不同,感受便不同,却都为蝉竖立起了一种审美的文学形象。我们通过他们对蝉的吟咏,感受到了蝉,以及他们之于蝉的人生意义。
  《凤凰台上忆吹箫•咏蝉》出古意而翻新,从蝉的高洁品性到人间的情爱难分,再到“共向东篱”的情绪,紧扣住品位立意,顺势换头,三叹其唱,把一个蝉鸟果真寄兴咏唱得极妙。在词里,上片是蝉人共品,相映生辉,下片是蝉入无境,羽化心灵。个别词句虽有隔阻之感,但确是为一首值得焚香静默,慢慢品赏的好词。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