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读书与修养

曾国辉 2012-9-4 21:36 4450
  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美德”,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是先贤在对待读书上的经典阐述。温家宝总理也曾有深邃的劝读名句:“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可见,读书之重要。
  读书可以修德。所谓德,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可见修身和读书关系之大。修身,实际上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怎样做事,如何做人。对于这方面的修养,人非生而知之,而是赖于学而知之和生活的磨砺。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修身而言要内外兼修,不仅品性要讲仁义礼智信,而且对人要温良恭俭让。道德的修养和信念的树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老子说,“大器晚成,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高尚品德和卓越能力都是经历长期的磨砺,融合于平淡常态之内,显现于无形无声之中。常读励志之书,对于修身很有好处。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嗜书为命,直到临终前还在索书。“欲知大道,必知文史”,正因为他熟读文史,他才大才成就大德,他才如此警醒自己不当李自成,才如此亲民爱民,打下江山。周恩来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读书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读书是修德律己的有效手段、方法和途径,读书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过程。无论是明君贤臣,还是圣人先哲,无不倡导为人修身立德,正人先正己,做官先做人。为政之德,关键在于修政德,在自觉、自鉴、自纠中常思为政之德,牢记党性宗旨,而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从中明理、知事、立志,才能自觉地修炼“政德”。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不仅事关自身的党性意识,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我们只有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读书中提高品位、升华思想;在读书中塑造美德、强化品德、修养道德、恪守政德,才能不断加强党性、人品、官德的修养,才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用正确的原则规范行为,打牢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筑牢抵御腐败的政治防线。
  读书可以养性。所谓养性,即修养身心,涵养天性。就是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身心交融的整体来培育,通过“存心”、“养心”给生命的幼苗阳光、雨露和营养,使之健康、茁壮地成长。《孟子·尽心上》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意思是说用心做人,凭良心做事,养育身心,涵养性情,才是对老天最好的交待(即“事天”)。
  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过失。”《三字经》开篇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格本是天生的,然而,后天从读书中汲取许多营养,滋润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性格,养成自己的气质还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说某某人有儒雅之气,“儒”从何来?从书卷中来。读书多了,见识广了,胸怀自然宽阔了,语言自然文雅了,个性当然会有所改变。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怡情养性,提升境界。
  苏轼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张式《画谭》说:“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西汉时的刘向之也曾有一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就是说书是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经常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心中充实。西方谚语云:“人是什么?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不断读书学习,通过修身养性,可以净化灵魂,强化人性中“善”的一面,抵制“恶”的一面,从而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决定的因素。同样是身居领导岗位,同样身处市场经济环境的条件下,为什么许多领导干部都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在于内因不同。试想,一个终日潜心读书,注重党性修养,并孜孜不倦于为党为民事业的人,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尚嫌不够,哪里还会去干那些损公肥私、投机钻营、吃喝玩乐的勾当?
  读书可以静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控制主体。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养气。就得有广博的、精义的气,诸如浩然正气,淳朴之气,勃勃生气,慈仁和气。这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氧气。
  如何去掉杂气、保留正气?郭沫若说:“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只有读书,才能让人沉潜,让人寂静。这种静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宁静淡泊,拿起一本沉甸甸的书,即便未曾翻页,心态已然宁静,于是一些污浊之气慢慢散发。比如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感悟到平静从容、不卑不亢之气。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感悟淳朴之气的弥足珍贵,于是平静而坦然的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使人生过的更加有意义。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不久,为整饬吏治,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在严肃法纪的同时,将读书也作为一项“防腐”措施。一次,他把群臣召集起来,读了西域某商人“得美珠,剖身以藏”,结果“气绝而亡”的故事。他感慨地说,“吏受赇枉法”,“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接着,他又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议论,重申“凡穷奢淫逸者必然败亡”的道理,使群臣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反腐败”教育。包拯在《乞不用脏史》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当面对金钱物欲与道德至言让我们挑选,那么,我们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智慧越高深的人,他的选择越精明;智慧越是粗下的人,其取求也就越低劣。作为党员干部,个人品德和党性修养都要高于普通人。那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选择后者才是无价之宝。而作出这种选择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有高素养,高素养恰恰来自于对典雅书籍的孜孜以求。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守书意识”,要学会在令人意乱神迷的社会和繁重复杂的环境中适时地抽出身来,独处一地清幽,独守一份“寂寞”,让自己工作生活的生态环境有意识地得到“净化”和“升华”。“昨日堂上吏,今日阶下囚,囹圄悔悟多,只恨读书少”。这是多少腐败分子在狱中的体会。他们在“忏悔录”中大多把不注重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作为个人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要把握住这道最后防线,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廉政需要教育,教育首要读书,读书可以明志,志存高远而后能筑牢廉政之基。
  总之,无论修德、养性、静气都是构成领导者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只有不断学习,多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把个人的名利地位想得透些、看得淡些,才能立信于人、立公于民、立德于世,才不会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失所挫、为欲所惑、为色所诱,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光彩照人、价值永驻的人格影响力。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