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建议
|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这句精典的广告词让许多人记住了劲酒。酒文化在中国根深固蒂有着优良传统。我也不例外,因为喜欢所以关注。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候车室上班,差不多每天看见有旅客携带一瓶十斤装的劲酒被安检员查出,而不得不通过邮寄或者让家里人带回(铁路局规定只准携带六斤以下的未开封的酒)。而酒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必备的礼品,当酒被退回,看着他们露出遗憾 的表情时, 我就想大冶劲酒厂能不能生产六斤装的“劲酒”呢?那样的话就可以携带劲酒上车了,与酒厂、送礼者或者接受礼品的人都有好处。于是我去了酒厂反映了这事,临别,负责人送了我两瓶酒表示感谢。 像这样的与己没有害处的,预想结果无非就是接受与不接受,当然可以去提建议。有的就不好说了,要掂量掂量。比如黄石市下陆区有一条叫大展大道,是通往武黄高速的大道,你说重要吧?可就有一段不到十米的路段斜横着四根钢轨(上下各有四根),注意是斜横,汽车通过,不仅上下颠簸而且左右摇摆,我就不信这些领导就从来没有经过这里,二十年都没有动,这个钢轨早已废弃。远处却是在大修新公路和高架桥,让人无语。去反应吗?永远不会,凡涉政府部门的不能去触碰免得惹一身骚。 想想比干舍命进谏言,结果还是挽救不了隋朝的灭亡。历史不能重来,但是能给后人以警醒。提建议最好能预估到可能会被采纳,不然后果很严重。魏征就是好样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是魏征劝谏唐太宗李世民时引用的名言。魏征的谏言被李世民称为“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他的建议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奠定了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的基调。 那么现在的政府有没有需要进谏言的呢?当然有,比如腐败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那就是国家的钱到底是谁的问题!管理国家与一个小家是一回事,一个家庭能随便花钱吗?肯定不能,怎么花都是有主意的。同样,国家的钱是谁的?无疑是人民的,既然是人民的,当然要人民来管,要有人民来监督,政府来合理使用。为什么腐败?不就是一些单位或者部门缺失监督吗?我相信我这篇文章在30年或者60年之后,必有前瞻性作用。 曾经有一名女贪官说:“看见那些商人花钱如流水,物质条件好,不免有些失落感,最终抵挡不了诱惑”。这句话好像是给很多官员说出了心里话。诚然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主干力量,难道没有给你工资吗?好啊,你想发财,可以八小时之外或者休息也去经商啊!我想规定官员不能经商是不是要改一下?只要他们不沾政府资源又是在下班经商,有什么不可以啊? 另外有没有必要要设那么多官员的级别呢?一个省的人一个市的人就没有能人自己管理吗?这都是上层建筑需要重新考虑设计的问题。因为很现实,腐败很大一部分存在于职务升迁中。社会在发展,改革需要发现问题和研究对策,不能光喊口号。 对于经济也有的说,外向型经济有点不稳定。一旦外部保守或者市场需求趋于饱和,那么必然造成产品积压和人员失业。我由此想到唐朝和康熙乾隆时期,内部运作模式也有一些值得传承的,当然了,闭关是要唾弃的。我想说的是,经济应该是主内主外各一半,那样走更稳。那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需求还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吗?也许是经济学家们需要去深刻地研究了。 于个人来说,提建议最好是关系好的或者预测能接受。比如有一次我到湖北咸宁增援武广高铁安全保卫,遇见了一位牢骚满腹的同事,他说一位副局长是他同学,而他觉得自己不管是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都应该能被提拔。看见他工作不积极还闹意见,我就说:“假如有两个人一样的业务能力,期中一个与领导有关系,你说领导提拔谁呢?”我说你有同学是局长,为什么不用呢?不到二个月他就被提拔了。这没有低下的拉关系说法,国外的竞选都有自己的团队,竞选成功了团队成员都上任,用关系密切的和有能力的,不是歪门邪道。 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建议或者批评的,应该虚心接受。是的,人们都喜欢被表扬被认可,而一些批评可能让你没有面子甚至是否定你的做法,确实需要一个人有宽大的胸襟了。不管怎么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