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当前位置

: 首页散文随笔 杂文论文 查看内容

现当代文学的一些事

阙书 2012-7-3 12:33 7257
  现代文学的一些事,一些我想到的事。
  谈现代文学的一些事,我想从沈从文谈起。有多少人知道沈从文不再写作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大损失,在他去世前,外国人比中国人看得清楚。
  建国前夕,沈从文选择了退出文坛,他害怕,也彷徨。曾经,他用《边城》把美带给了人们,但人们给予的回报却是恶语相向。
  他选择封笔,是对现实的妥协,亦或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我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将小翠带入边城外的世界,我想,这也许也是他的目的,当无法将美延续的时候,将美留在过去,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不幸的是中国文学,但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人们却并不觉得不幸,反而庆幸得理所当然,觉得将杰出的文学大师批判成反动文学,驱逐出文坛是文坛的胜利。这让我想到了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对苏轼被贬谪发配的描写:一个文人被押解,整个民族在丢人。
  当外国人询问沈从文,看着国人茫然无以对的表情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老师家访,当被问道孩子的情况时,家长却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道不明。不过,对于农村,这种情况应该是常见的,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
  沈从文就像一个留守儿童一样,被国人遗忘。国人还在为铲除了自以为是的反动文学,文学可以更好地发展而自鸣得意的时候,却不知道,他们遗失了最宝贵的东西。相对而言,农民工也许不了解孩子,但至少,他们没有将孩子遗忘。
  在外国人眼中,沈从文是中国地位仅次于鲁迅的作家。我不知道他们的评判标准,但至少,对我而言,他们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就像走兽与飞禽,走兽再凶猛,也难以奈何飞禽,而飞禽躲避能力再强,也不能转化成致命的进攻,没有可比性,所以强弱是不能分辨的。
  对于沈从文和鲁迅,亦如然。
  鲁迅描写的是现实社会,针砭的是黑暗。
  沈从文描写的是理想社会,崇尚的是美。
  对于这样两人不同风格和笔调的作家,我认为,是没有必要评价他们的文学价值高低的。
  相反,在我看来,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各自都是所在文风领域的佼佼者,而且,他们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没有高低之分,但可以有先后顺序之别。我觉得由此将鲁迅排在沈从文的前面是可以的。鲁迅将现实的社会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沈从文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完美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又可以说明,其实,沈从文和鲁迅是适合不同时代的人,鲁迅适合生存在战争中,而沈从文适合生活在战后。国人也许可以在两位文学大师的指引下,在认清了现实的面目后,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国人不将其中一个遗忘的话。
  但很不幸,在当时人们不觉不幸的不幸里,沈从文选择了封笔。
  本文要写的内容是从1949——1976,沈从文不在这个范围里,虽然他甚至活到了当代,但是,他把灵性和才气留在了过去。我以沈从文为文章的前文,想说明的是,沈从文的封笔,让一个时代结束了。霸主亡故,诸侯才有了平等竞争的空间。
  如果沈从文内心世界付诸于笔,耕耘至今,1949——1976的文坛历史将改变,现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也将有全新的认识,但沈从文选择了退出,给了其他作家翻腾的空间。如果当时不是那样,我想用一句江湖上的话说,文坛仍是沈从文的天下。不知对于这,是否有人会说,没有事实,都是无稽之谈。
  接下来,1949年开始——
  中国作家的创作朝着合法化发展。大家用同一支笔在同一张纸上写着同样的文字,有时候,没有思想,或者说同一个思想,不会出错,如果出错,大家都错,也就不会互相揭错。所以,在那个时候,别太有思想,有思想也不吃香。
  跳过这个,再说说其它一些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过:农民即使脚上粘着牛屎,也比知识分子干净。
  有人说这就话有点偏激,但在我看来,这话十分的有道理。不过这个道理只有当你接触够多作家,够多书籍才能体会得到。我不是想说我书读得多,何况也不多,但很幸运,我体会到了。
  农民在田里干活,在拌嘴的时候,会说和干一些在现在我们看来脸红心跳的事,但当他们将这些行为,说和表现出来了,变成了习惯,不遮掩,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件事,谁也不会去想歪。好比大家都不穿衣服就像大家都穿衣服一样正常,而当大家都穿衣服,个别人不穿衣服时,才会引起人们的胡思乱想。如一些以农村为主要背景发生地的小说中对田间劳动休息时农民间戏耍的描写。
  又如,古代妓女这个职业是合法的,所以并未被人太瞧不起。《金瓶梅》里所描写的——西门庆家中有六个老婆,但是他又常常会去院里去寻花问柳。有时一人去,有时和应伯爵等一些狐朋狗友去,都不会向老婆们隐瞒,而且在老婆们看来,也并未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除了有时会劝说早点回来之外,从不强迫限制,并且,在逢年过节、生日做寿的时候,院里一些相熟的烟花女子也会来西门庆宅里像老婆们请安、祝寿,老婆们也常常是以礼相待,个别还会认作干女儿。再说,第二个老婆李娇儿也是院里来的。
  因此我认为,一件事是不是干净的,关键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人们的做法以及对之的想法。原始人裸体示众,但却不觉得不雅,因为没有人有穿衣服才是知羞耻的观念。
  在我看来,遮掩是最肮脏的东西。
  而隐讳则是肮脏的根源,好比中国的一些作家,对隐讳的掌握是十分娴熟的,在现实生活中躲躲闪闪的事,在笔下却可以行云流水。是否写成了作品,就可以用艺术来做幌子。
  作家,在人们的眼中是有文化、有深度、不低俗的一群人。但正如农民表面看起来肮脏一样,这群人也只是外表看起来干净。
  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少不了对性的描写。为什么看似干净的作家,会在作品中出现这样的描写呢?在我看来,这至少可以说明他们的脑子里出现过这些东西。不知有没有人想过,但在我看来,脑子里想着杀人的人其实要比失手杀人的人更可怕,心理不健康的远比肢体不健康要来得可怕,因为肢体不健康不会危害社会,心理不健康的就会利用健康的肢体做出有危害的事。记得有个作家说过:一部好的作品,是不能逃避性的。在我看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其实他们也认为描写性是不干净的,如果干净,也就没有必要说这句。知道不干净又要去写,又可以看出,这只是作家给自己的不干净找的一个看似正义的借口。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话,那我想,四大名著都不能算是好小说了,李白、杜甫也不是大诗人,苏轼也算不上散文家了,《琵琶行》也只是平庸的作品了,因为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点也不露骨。农民们在田里打趣斗嘴,农妇脱农夫的裤子,并将其头塞进裤裆的时候,也没听说过他们会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是田间生产的重要保障。
  如果一部好作品避免不了性的描写,那么,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作家先生您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在遮遮掩掩呢?您是否想说,因为您生活在一个性开放层度不如外国的国家。那么,我又想问,您为什么要在一个这样一个国家学习国外的方式创作性开放作品呢?您是否觉得应该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那么,外国人皮肤白好看,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否应该去漂白?
  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背景环境,国外的东西即使再优秀,也常常无法与这个背景环境相适应。好比相对于汉语,英语是容易学习的,但对于我们,英语替代不了汉语。
  写到这,我想起了王朔《顽主》里的一句话:现在管流氓不叫流氓,叫作家。
  王朔还认为,如果以《红楼梦》为标准,现代至当代的文学作品统统不及格。我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我窃以为也是如此,不要说什么避免不了性描写,《红楼梦》有吗?可是《红楼梦》不是照样成为在我看来是至今无国人能超越的文学作品。想起张爱玲也说过:看了很多小说,国内的国外的,到头来还是《红楼梦》最好看。
  《废都》《尘埃落定》写得好吗?我觉得还是干净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更好。而且显而易见,《平凡的世界》的教育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前两部。贾平凹最后为了出版赚稿费还不是妥协删减了。
  突然想套用一个很俗的句式:除了《废都》,同样是茅盾文学奖出来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不过,想到就连文笔平庸、内容浅显、思想肤浅的《暗算》都能获奖,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也就想通了。但是,有谁能替《一句顶一万句》《白鹿原》鸣一下不平呢?
  一个叫柳建伟的还大言不惭,信誓旦旦地说阿来可能以此书获诺贝尔奖。
  不知道这个柳姓人是否看过干净且伟大的《百年孤独》,《尘埃落定》有实力与之共享诺奖的荣誉吗?就连与之很相似的《丰乳肥臀》也不是没让号称世界级的莫言得奖吗?
  沈从文没得诺奖是因为评奖前逝世,要不干净得近乎圣洁的《边城》也会替中国近代文学掌现当代文学的掴。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沈从文搁笔,至今,未见能出其右者。
  言归正传,有时候,想用干净去掩盖一些事,往往是欲盖弥彰。
  为什么谈这么一件事呢,与这个时间段有关吗?在我看来,是有关的,因为很多上年纪的作家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很多还把壮年留在了这个时期里。什么是壮年,说明他们的思想已经独立、定型了,即使是创作至当代,也深受其影响。所以说,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作家的思想,你不能认为他活到了当代,就是当代的,因为很多当代的青年作家的思想和他们完全不一样,而且,在他们的书中很少有露骨的描写,这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好书,如郭敬明的《幻城》,韩寒的《三重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写完这篇文字后,读到一段文字,发现和我此段的文字意思相近,我在这里插入——
  《活着活着就老了》中一段:《唐书》说白居易九岁通音律,冯唐十七岁写出了《欢喜》,曹禺十九岁写出了《雷雨》,张爱玲二十二岁写出了《倾城之恋》,即使看那些大器晚成作家的少年作品,基本的素质气质也都已经在了,只不过当时没人注意到,以为老流氓是到了四五十岁才成了流氓。
  因为,现在的文坛还是上了年纪的作家占着话语权和主导地位,而他们其实又是那个时代的人,至少在思想上是,所以,我谈的作家是指他们,我谈他们,其实也就是谈那个时期文学思想上的一点事,但你也可以认为这只是算野史怪谈。
  接下来说最后一件事,谈谈另外一种作家,也是那个时期过来的,现在也还存在的。我拿琼瑶做例子。
  有人说琼瑶的故事很美,像人间天堂。但在我看来,她的作品和沈从文作品里的美相比,有很明显的不同,她的脱离了实际。在现实里,沈从文小说里的故事有出现的可能,而琼瑶的故事只有在天上出现的可能。
  但是,人间没有天堂,天上没有人间,所以琼瑶的故事就没有存在感。在我看来,当一部作品脱离了实际,剩下的就只有消遣的意义。
  但很奇怪的是,相比于沈从文的小说,琼瑶的小说受众面却更广,也让更多人感动。开始,我觉得有点颠倒是非的意味,后来再想想的时候,我想明白了——
  人们之所以会更感动,正是因为琼瑶的小说脱离了实际。现实不是唯美的,人们在现实中遭遇磨难,也就更倾向于在虚构的世界中寻找安慰。所以,越反现实,受的触动也就越大。
  在姜文眼里,书分两种,好看和不好看。在我眼里,书也分两种,有意义和没意义。
  在我看来,很明显,琼瑶这类作家或者说这类作家创作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我想来,现实是跟唯美挂不上钩的,如果一个人想照着唯美去生活,结果只能是适应不了生活,道理很简单,好比热脸去贴冷屁股,未必热得了屁股,结果可能是冷臭了一脸。所以,想生活在唯美中的人,我觉得还是早点去睡觉的好,不过,梦也不一定美好。
  一个作家,做的是应该是引导人们去了解认识生活,而不是给人们虚构一个充满希望却不符实际的世界。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我想,心里承受能力低的人可能会从海拔高的地方选择自由落体,因为反差太大。
  但是,我不阻止喜欢这些作家作品的人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家同他们的作品一样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我发现,其实很多人的内心是强大的,很多人在阅读了这些作家的作品后,能够从故事的大喜中全身而退,没有想不开的念头,依然勇敢地面对大悲的现实。
  是否读者的勇敢,也给了这些作家生存的饭碗?
  以上的这些事,就是我想到的事。
 已同步至 蓝草地的微博
分享到: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